原创:公社手记 基本面驱动 2021-10-31 - 小 + 大
内容仅代表作者视角对部分热点个股或行业的学习解读,用于复盘和理解市场,而非投资推荐,追高买入风险极大,请谨慎使用独立研判。 特斯拉产业链:创新技术梳理
关注原因:短线。特斯拉市值超万亿,其重新定义产品,引领行业创新的技术,将随着特斯拉销量带来的产业链业绩超预期在新产品趋势孕育新的大机会。相关行业个股值得跟踪关注。
一、事件刺激:10月25日,特斯拉股价大涨12.66%,股价再创历史新高,总市值达到10292亿美元,特斯拉成为了美国股市历史上第六只市值超过一万亿美元的股票。从上市到突破1万亿美元市值,特斯拉只用了11年,从突破1000亿美元市值到突破万亿美元市值,仅仅过了21个月。在特斯拉市值冲破万亿的同时,马斯克身价超过了谷歌联合创始人阿里·佩奇和脸书CEO马克·扎克伯格的总和,已成为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人。 1)特斯拉作为行业创新领先者和风向标,引领整行业不断创新,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特斯拉当前的一些产品创新,也正在被汽车行业的其他参与者跟进,或将成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带来细分产业链的新机会,包括:汽车电子架构、底盘轻量化&压铸一体化、超级充电站、智能座舱等。
二、深入布局智能座舱。特斯拉摒弃传统车型显示仪表设计,将车速、续航、空调、地图等功能集中于中控屏之中,优化用户使用界面,提升用户体验。当前座舱领域大屏、多屏、一芯多屏的产品模式继续演绎,座舱人机交互也从被动感知,向主动式交互发展,功能不断丰富。未来,座舱作为移动生活空间,会有更多的变革,孕育更大的市场空间。 2)目前特斯拉智能驾驶技术已达到L2.5级别,,通过特斯拉自主研发的Ap3.0芯片,算力达到144TOPS(完胜竞争对手),足够支撑全车8个摄像头的所有数据运算以及冗余,功耗仅为72W,并且已经在目前新生产的特斯拉旗下车型中搭载。 3)搭配特斯拉自研FSD芯片,特斯拉以低成本实现冗余架构,为未来L5自动驾驶的推出奠定基础。在安全性方面,特斯拉的汽车电气架构以及全电动动力总成设计使其遥遥领先。OTA可简单理解成远程无线升级技术,在电动框架下有显著优势。
三、重构汽车电子架构。特斯拉在电子电气方面的进步,打破了原有传统汽车线束长度的变化,此前Model S线束长度约3km,Model 3线束长度减半至约1.5km,而且据Electrek报道,特斯拉计划将Model Y的车内线束长度缩短到100米,相比之下传统汽车设计的时候线束长度可达数公里,进步非常明显。在域控制架构方面,特斯拉Model 3推出了“区域 zone”EEA,例如中域、左域与右域。取代过去的Model S功能域。EEA设计基本可以避免一根线束横跨车身的情况的出现,有效减少线束的长度。在电池分配架构方面,Model 3配电控制模块放在12V电池后部,为车辆转向控制器、车身控制模块BCM RIGHT、BCM LEFT供电,线束长度实现减半。Model 3 中的线束集成化将在Model Y中表现地更为突出,从而进一步促进装配的可自动化。线束缩短将带来整车信息传输更加快速便捷,提升整车信息交互能力。
四、一体铸造提升零部件集成化:2019年7月,特斯拉发布一种车架一体铸造技术和相关的铸造机器设计。一体化压铸车身是轻量化技术的升级,在轻量化的同时,实现汽车组装效率大幅提升,是汽车结构简化的大趋势。以特斯拉Model Y为例:压铸机一体化压铸生产Model Y后底板,制造时间由传统冲压-焊接工艺的1-2小时减短为5分钟,下车体总成重量减轻30%,成本下降40%。目前传统汽车企业大众汽车已将简化汽车硬件结构同样是大众汽车重要的战略之一。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汽车硬件结构简化是大势所趋,而压铸一体化工艺是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未来将会有更多车企加入其中。
五、超级充电站:特斯拉目前快充系统已经历过三轮迭代,从2012年第一代推出的105KW升级到目前第三代250KW,5分钟充电量可行驶120公里。同时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建,截止10月中旬特斯拉在中国大陆地区有900多个超级充电站,7000多个超级充电桩,网络功率大且定价明显吸引力。当前使用第三代超级充电桩,Model 3长续航版可以在5分钟左右补充120km续航里程,部分车型在峰值功率的状态下,15分钟可获得约250km续航里程。同时斯克曾在推特上透露,未来会对超级充电桩网络进行升级,将充电功率进一步提升到300kW。如此一来,Model 3仅需5分钟就能充电160km,而完全充满也会缩短到十几分钟左右。随着特斯拉超级充电桩项目的推出,新能源车充电难的痛点有望得到解决。
六、相关个股: (部分资料来自汽车材料网、天风证券、兴业证券、国海证券研报)
头显设备:元宇宙+受益产业链
关注原因:中线,2022年开始Quest登录将不再强制需要Facebook账号,作为热门头显设备有望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Meta将于明年发布下一代一体式VR头显Project Cambria。
1、加大对Quest2投入并解绑账号限制。Connect大会中,已改名为Meta的Facebook表示将致力于把Quest2打造成一款个人和办公两用的头显。其中,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办公账号来登录头显,不再单独局限于Facebook账号。这项新计划将于今年开始向现有商业客户进行小规模测试,然后在2022年进入公测,并在2023年正式推出,不仅如此,用户甚至可以解绑删除FB账号后依然保留自己购买的软件内容。目前Quest2拥有市场67%份额,随着头显价格下探以及解绑限制,竞争格局会更加分化。
2、新一代硬件设备正在研发。Meta将于明年发布下一代一体式VR头显Project Cambria。这不是Quest2的替代品,也不是Quest3。Project Cambria将是一款价格更高的高端设备,它采用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包括优化社交临场感、彩色透视、Pancake光学元件等等。如今应用场景已相对丰富,VR一体机体积小、重量轻、便携性好,随着硬件技术越来越好,价格下探将拉动消费级市场发展。
3、苹果眼镜明年下半年问世。Quest2竞争对手当属苹果眼镜,这台苹果AR设备可以完全跳过小屏幕,使用微型投影仪将图像直接传送到佩戴者的视网膜上。目前头显只是千万级产品,但是苹果设备有希望能把VR设备推向上亿级别,打开消费市场,呈现指数级上升。
4、国内供应商份额不大。国内主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歌尔,其他占比有限。目前硬件方面,光学部分菲涅尔透镜已被广泛使用,短焦方案有利于VR头显轻量化;显示部分向Micro-Oled升级;芯片部分高通骁龙XR2为一体机的绝对主力芯片;传感器部分涉及图像、声音、动作捕捉传感器。因为硬件端公司目前普遍不具备投资条件,因此现在主要资金都在内容场景端和上游的一些算力算法上。
5、相关公司: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公开资料)
钒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领域占比有望提升
关注原因:短期,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机占比有望从10%提升至30-40%水平,关注产业链机会。
1、事件刺激: 10月30日消息,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华民在蜂网舞阳专家电话会议上表示,今年四月以来,锂电在储能装机容量中占比已趋于下降,整个市场增量已转向液流电池。 2020年国内液流电池储能装机容量3兆瓦,今年则可能达到150兆瓦,占到今年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容量的10%左右。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未来液流电池尤其全钒液流电池占比,将从目前10%逐渐提高到30%至40%的水平。
2、钒电池 1)全名叫做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英文缩写为VRB,是一种活性物质呈循环流动液态的氧化还原电池。它是利用钒离子在不同氧化态下的不同化学势能来保存能量,具有充放电效率高、容量可以随着贮液罐的增加而提高、电解液可以循环使用; 优点:寿命长(循环次数>13000次以上,电池使用寿命可达15-20年)、规模大、安全可靠; 缺点:成本高;体积质量庞大,同样能量的钒电池体积可达锂电池的3-5倍,质量达2-3倍;工作环境温度需保持在0-45°C等;
3、成本是制约钒电池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最大挑战 1)目前每单位钒电池成本约为锂电池的2-3倍,目前钒液流电池成本达3-3.2元/Wh,储能锂离子电池成本约1.2-1.5元/Wh; 主要电池比较如下:
2)钒电池成本逐年下降 钒电池的成本主要来自于电堆和电解液,电解液成本主要受到钒价的影响,而电堆的成本主要来自于隔膜等材料。目前,电堆成本的下降已经逐步展开:大连化物所通过开发可焊接多孔离子传导膜,使得电堆膜材料的使用面积下降30%、电堆的总成本下降40%,假设电解液的成本不变,目前钒电池成本下沿已下降至2844元/kwh; 机构预测,随着市场化、规模化推进,钒电池成本将以类似锂电池的趋势逐年下降,预计5年内钒电池成本将降至2元/Wh,十年内降至1.3元/Wh。
4、上游钒资源储量丰富,我国占比最高,下游钒电池格局分散 1)上游全球钒资源丰富,其中我国钒矿储量950万吨,占比达到43%,钒产量占全球最高达到62%,国内CR5达到82%,寡头垄断明显; 钒元素蕴藏丰富但分散,很难独立成矿,均以伴生元素的形式产出,最主要的矿床类型是钒钛磁铁矿; 2)下游:从钒电池市场格局来看,目前钒电池市场体量较小,龙头格局未显,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
5、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中国钒液流电池储能新增14.2GWh,装机功率3.5GW,渗透率20%,对应市场规模300亿元左右;若渗透率达到30%至40%对应市场规模为450至600亿; 相关公司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信息、投资者调研)
轻稀土:供需紧张,氧化镨钕价格大涨创新高
关注原因:短线,氧化镨钕供需紧张,价格单周大涨创新高;中长线,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等需求增长下国内稀土整合,产业链进一步集中,稀土价格体系重塑。
1、价格端: 国庆节后稀土价格快速上涨,尤其是氧化镨钕价格扶摇直上,迭创新高。根据SMM、百川数据,10月29日氧化镨钕均价74.5万元/吨,相较于9月30日的60万元/吨,涨幅达到24.16%。尤其是上周,单周涨幅就超过11%,周中价格创新高后仍持续上行。
2、供应端:当前我国钕铁硼原料中超过40%来自进口稀土矿 (1)海外进口限制:9月“民族团结政府”突然宣布对军政府开战,缅甸形势骤然升级,缅甸矿进口受阻。据海关数据,1-9月美国稀土矿进口单价同增142%,疫情导致缅甸稀土矿进口量同减12%。 (2)马来西亚Lynas减产:Lynas在季报中披露,由于马来西亚关丹地区的疫情加剧,公司的分离厂关停11天。在优先供应镨钕氧化物的前提下,公司镨钕氧化物的产能利用率预期维持在70%。公司Q3镨钕氧化物产量从Q2的1393吨下降至1255吨,市场供给量下降138吨,环比降幅达10%,同比降幅达6%。短期矿山端无继续扩产计划,产能增量较为有限,未来3年或难有新增供给。 (3)国内限电:内蒙、江西、宁波都有限电,主流大厂都受到限电影响,预计由于限电,镨钕金属供应量下降了400-500吨/月(约占供给的10%)。除此之外,钕铁硼停产可以短时间复产,但是稀土停产后需要一定时间复产。
3、需求端:下游磁材企业订单好转 (1)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已经达到500-600万辆,是15年的10倍左右,未来3年新能源汽车在稀土需求的占比有望从10%提升至20%以上,这与2015-2020年新能源汽车对碳酸锂影响类似。若计入风电、以及工业电机在“双碳”内生需求下的永磁直驱化,“绿电”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工业电机增量比较大,由于稀土电机可以降低能耗,符合国家政策,已应用于钢铁、石化、环保等企业中。工业电机存在耐高温问题,为电机保证运转,也要加重稀土,属于中高端性能产品。
4、后续走势: 分析人士认为,短期看,近几日涨速过快需要时间消化,需关注需求变化;但长期而言,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等需求增长下国内稀土整合有利于产业链进一步集中,稀土价格有望维持高位。
5、相关标的:欢迎评论区补充
(公社帖子、公司公告、财联社、SMM、东北证券、中泰证券) 磷酸铁锂 用户:选对股买对时
1、在特斯拉、比亚迪、国内新势力等全面切换铁锂车型后将使市场上调2022年磷酸铁锂渗透率预期超过60%,随着大众、雷诺、宝马、戴姆勒、福特、塔塔等国际品牌明确铁锂定点,海外渗透率也将从2023年开始逐步向国内收敛。 2、下一阶段预期差将逐步从国内+海外与动力+储能双重共振的贝塔性机会转换为技术红利+供应链优势带来格局分化的阿尔法性机会。 1)独家开发草酸亚铁工艺的富临精工聚焦高压密的高端动力,包含30万级别以上乘用车,以及自主开发硝酸铁工艺的德方纳米聚焦长循环的高端储能,并具备长期壁垒,硝酸铁工艺在于氮氧化物回收,草酸亚铁工艺在于球磨介质控制,同时富临精工可利用磷酸锂-磷酸二氢锂唯一从锂源打开降本空间; 2)成本导向利用最低成本磷源(磷酸一铵/粗制磷酸)、最低成本铁源(氧化铁)、最低成本酸(废硫酸),如天赐材料、湖南裕能,并可开发回转窑降低单位电耗; 3)贴近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大客户材料开发保障供应链安全,如龙蟠科技、丰元股份; 4)掌握磷矿战略资源,如湖北宜化与宁德时代子公司广东邦普合资,利用CBL旗下镍铁矿提取铁源与磷矿循环生产,为转型铁锂长期储备,作为三元材料企业转型铁锂多采取类似方式,如中伟股份、华友钴业等。
磷酸铁锰锂 用户:民兵葛二蛋
1、磷酸锰铁锂(LMFP)属于磷酸铁锂与磷酸锰锂相结合的产物。相比磷酸锰锂,磷酸锰铁锂有更好的导电性,相比磷酸铁锂,它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因此被认为是磷酸铁锂技术的升级版。 2、宁德时代将LMFP称之为下一代电池第三代电池,原因是它在电芯方面,对磷酸铁锂方案进行了非常好的优化,可以提升续航和降低成本。 3、磷酸锰铁锂过去受限于其较低的导电性能与倍率性能,商业化的进程缓慢。随着碳包覆、纳米化、补锂技术等改性技术的进步,一定程度改善了其导电性,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开始加速。 4、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加快对于目前中游的磷酸铁锂企业来说,拥有磷酸锰铁锂技术储备的公司更受益,如德方纳米、当升科技、鹏欣资源等。同时对上游金属资源的影响:对金属锰带来直接增量,如三峡水利、红星发展、湘潭电化等。
光伏组件 用户:大猫猫
1、随着技术进步带来风光电成本不断下降,欧洲市场电价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购买协议PPA应运而生。PPA指电力提供商和电力需求方签订的长期买卖合同,期限一般10-20年,且可续签。 2、今年以来天然气涨价推动PPA价格大幅提升,并带动北美、亚洲区域天然气价格跟涨,间接导致气电燃料成本推升,即使假设能源转化效率100%,燃气发电度电燃料成本也达到了0.65元/kWh,远高于风光电目前度电成本。 3、海外市场组件价格传导机制顺畅,对可再生能源接受度逐步提升,根据测算,在电价为0.4元/kWh、项目总投资收益率在6%的情况下,下游电厂客户对于组件价格的最高可接受范围达到2.4元/W。 4、 长期来看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将在2030年之前逐步淘汰煤电,而欧洲自身的天然气资源也相对匮乏,水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又会面临来水波动等因素影响,煤电淘汰所产生的电力缺口预计将主要由光伏补足。预计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有望实现155GW,同时2022年有望达到220GW。 1、 基金也会亏大钱
2、 光伏企业前三季度净利润排行榜 |
上一篇:周一,一定要关注这个!
下一篇:再见啦~!
基本面驱动 的最新文章:
原创2022-11-24
原创2022-11-23
原创2022-11-22
原创2022-11-21
原创2022-11-20
原创2022-11-19
原创2022-11-18
原创2022-11-17
原创2022-11-16
原创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