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财经人士倾心打造的投研资讯平台 ——研报社 科技 美股两轮科技牛市的背景 ●●●大●●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传统制造业衰退,再加上两次石油危机,使美国陷入持续十多年的滞胀(经济下滑+通胀上升),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为了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美国做了这三件事。 其一,推动国家级产业政策、科技领域立法保护。 产业政策以克林顿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为代表,核心是实现光纤网络的全覆盖,加速美国国内的信息交互速度。 立法保护以1980年的《杜拜法案》为代表,核心内容是明确科技成果归属,极大地激发了美国科技企业和人员的创新热情。另外,1982年出台的《小企业创新研究法案》还对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了规定。 第二轮,2008-2020年:核心驱动是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实施了多轮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和一系列减税政策,在此背景下,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掀起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脸书、苹果、亚马逊、奈飞、谷歌、微软等美国科技巨头引领美股第二轮科技牛市。 与第一轮政策驱动相比,第二轮主要由科技产业自身周期驱动,近十年纳斯达克指数总计上涨470%左右,其中整体净利润增长了430%,所以是实实在在的业绩驱动。 中国科技产业背景 ●●●大●● 背景一:中国正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并且迫在眉睫。 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国内正在从“量”的粗犷式发展迈向“质”的高质量发展: 1)GDP已经进入“6”的时代,投资、外需均已进入瓶颈期,无法继续引领经济发展,亟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2)人力优势已经从单纯的廉价人口红利转向高质量的工程师红利。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理工科专业毕业生数量占比近50%,是欧美国家的两倍)。 3)多方面成本提升+美国关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从中国转出。 4)国民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增强,物质精神需求日益提升。 短期来看,疫情的全球性冲击正在进一步提升国内产业升级转型的紧迫性: 1)扩内需成为后疫情时代核心主题,而加速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将是扩内需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所以政策持续强调新基建、新消费。 2)稳就业的关键一环是稳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而这部分高素质人才的就业需求对应的就是科技创新。 3)中美之间的博弈加剧,科技成为博弈的核心领域,举国体制补短板是当务之急。 其一,推动国家级产业政策、科技领域立法保护。 产业政策上,国家深入推动科技产业的减税减费,设立国家大基金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号召举国体制补科技领域短板。 法律保护上,国家近年陆续修订发布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文件。 其二,推动资本市场改革。 一方面,在继科创板设立之后,进一步推广注册制,并且全面放宽再融资等方面的限制,加速推动国内股权融资、直接融资的发展。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以养老金为代表的长期机构资金入市,并且加速对外开放、引入外资,为国内资本市场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其三,推动利率改革。 背景三:5G物联网时代正在开启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
以去年的沪电股份为代表,A股核心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出现持续性的业绩表现。 研报社认为,对比中国科技产业当前背景以及美国历史两轮科技长牛的背景来看,有诸多相似点,其中两个要点——产业升级需求和科技创新周期驱动,均已具备,所以站在大周期来看,中国正站在新一轮科技发展大周期的起点。 近期科技相关内容梳理 ●●●大●● 5月13日《后疫情时代的核心主题!》,指出在当前背景下,扩内需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核心主题。 5月16日、17日《突发,美国限制升级!》、《周末,大事件!》,深入解读美国对华为升级限制一事。 5月20日《中国IT三巨头,谁最牛?》,解读IT国家队中电科的人事调动事件,并指出该动作意在整合两大央企集团的信创产业资源。 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大●● 对美国来说,保持全球科技领域的持续垄断地位是战略问题,尤其是不能让5G(未来核心技术)和华为(中国企业)成为突破口,所以美国必然会持续限制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这个负面因素会持续,并且在美国疫情冲击+大选的背景下,这个博弈会加剧。 对中国来说,发展科技的意图不是为了取代美国、领导全球,而是基于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国民物质生活需求升级的需要。 美国的打压会让这个过程更复杂、更持久一些,但无法阻挡中国去做这件事,这是大势所趋。 |
上一篇:研究院再次开放,仅限今晚!
下一篇:老乡别走,我们不抓富人!
研报社 的最新文章:
原创2022-12-09
原创2022-11-24
原创2022-11-23
原创2022-11-22
原创2022-11-21
原创2022-11-20
原创2022-11-18
原创2022-11-17
原创2022-11-16
原创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