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现在公众号推送机制有问题,容易漏推文,很多同学问怎么办? 据我了解,每天都阅读文章的读者、经常点文末的“赞”、“在看”或添加过“星标”的读者,都会在更醒目的位置,第一时间看到的文章推送。 ----------------------------------- 2021的市场录的创纪录的最小振幅,尤其是指数方面;一个直观的原因是注册制后的大扩容。 近5000家的市场,再想出现14-15或者05-07那种齐涨气势如虹的全面大牛市已经变得不容易了。 市场也慢慢的分成了传统价值板块(金融、地产、公用事业等),消费板块(酿酒、医药、医美、食品饮料等),科技成长板块(新能源、芯片、军工、物联网、元宇宙)几个泾渭分明的方向。每个板块都只各自的信徒(投资有时候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思想的传播),买银行的人很难去买科技,买科技的人也看不上的白酒对于是世界的改变 除去这些板块的死忠粉,市场还有一批趋势博弈资金(部分的量化)以及短期题材博弈接力的资金,这样百家争鸣的状态也形成了近2年指数难涨难跌的走势,按下葫芦浮起瓢,板块轮动也这样上演了快半年。 在上一篇大方向1里我猜测过22年的走势,整体而言可以说形成上涨共识,再形成下跌共识,最终重新洗牌再出发的过程的。 后面两点暂时不需要考虑,一季度我们更重要去理解如何形成上涨共识;过去的2-3月,我们观察发现电新行业虽然预期很好成长不错,但由于交易拥挤机构配置众多,一直无法走出趋势,反而是在大箱体波动。 而其他的板块,比如地产复苏方向、白酒、中药、游戏消费电子甚至5G,他们之前的上涨大多是因为之前机构减仓导致配置过低而出现的均值回归。 先回补的机构赚到了钱,但行业明年肉眼可见的一般成长性,让机构只愿意低吸而不愿追高,A买了后B不愿意为其抬轿 新年是一个新的开始,美股已经消化了taper和加息预期,下一次海外风险要等到联储的正式开启加息。反观我们假期再次捶了hd,房住不炒;在目前相对紧张的数据下滑期还释放出这样的信号,我觉得反而可能后面会有超预期的政策。 所以一季度的共识主要看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刺激!目前电新板块已经有点右侧的感觉。 那一天的谣言回头看变成了最佳买点 之前预期爆发的数据也一步步兑现,之后就看市场的认可度了。 商汤港股上市后表现强势,对于今年人工智能会有刺激,我们这人气最高的是技术一般的科大,明天看看反馈。 其他板块比较养殖走的是去年PPI今天CPI的逻辑,只适合短炒;中药整体的行业大概率也比不过元宇宙,其中新冠特效药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研究研究。 22年海外一定是当做流感化处理,疫苗+特效药的组合是主流,我们目前的强力措施在明年也会逐步调整,停摆对于经济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最后说说接力,九安终于出现高点回落15%的卖点,大周期已经是接力的退潮期,不参与,手痒就看看首板好了,这时候20cm应该优于10cm。 明日思路 祝新年大家事事如意,心想事成。 日记记录仅对自己负责,不构成交易建议,也不会指导任何人操作。 短线上 观望,等一周。 中线上 业绩主导时间,1月后逐步走出右侧才是加仓机会,先观察预告品种的市场反馈。 中线品种等题材确认退潮后看右侧信号。 电新,标配中游、上游。 半导体,科创50ETF。 疫苗, 维持标配;随着奥密克戎致死率不高逐步被大家认可,冬奥后会考虑分散,注意CDMO方向。 周期资源只留点黄金。 金融方向,维持低配。 记住慢牛中80%的买点都是在回调而不是追高。 多数人而言,利润取决于仓位(历史的进程),而不是自己选股和切换能力(个人的努力)。 中线组合 电新/金融/科技/周期/疫苗3.5/0.5/1.5/0.1/2 电新 锂电、光伏、稀土 金融 财富管理 科技 半导体、588000 资源 黄金、 疫苗 mrna 午盘号见下图,交流盘中的机会,我们明天午盘见。 |
下一篇:今日暴涨,港股元宇宙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