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较瘦本瘦 菜团李较瘦 2022-01-31 - 小 + 大
重要通知:当前微信公众号推送规则大改,不加“星标”,长期不点“在看”,可能就收不到文章了,为了能及时收到晚报,大家记得加“星标,常点“在看”。 加“星标”流程如下: 今天是除夕,家家户户正在过大年。忙碌的人儿们,辛苦了一年,终于能在这一天,享受来之不易的温馨时刻。 此时的我,正坐在电脑面前,听着音乐,让思绪随着音调无序的飘散。 不同于许多创作者,我既不喜欢喝咖啡,更不喜欢抽烟,在创作灵感枯竭的时候,我倾向于喝酸奶,或者,来个人坐在我的腿上,不要男人。 在开盘的日子,我将更多的笔墨花费在了股票市场。今天,我想聊点别的,跟大家说点心里话。 一. 虽然我对文字很感兴趣,目前也从事文字创作工作,但是我并未自幼饱读诗书。 相反,由于出身农村,我直到高中才真正开始接触文学。在此之前,我只是读一些堂哥的课外杂志。 那时候,我是个书痴,淘到一本书就会从头到尾翻个遍。 有时我会想,如果当初我能接触到更多书籍,如今或许会更加泼墨自如吧。 高中时,我接触了路遥和王小波的书。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我的启蒙小说。 看到孙少平,就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看到田晓霞,就仿佛找到了梦中情人。 读路遥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亲切、朴实、真诚、温暖。 后来读到王小波,我感受到的是灼热、冲击、奔放、自由。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一书,大半都在写性爱,写知青王二和陈清扬的翻云覆雨。 我当时的想法是:“卧槽,书还可以这么写?这是小黄书还是经典之作?” 但不得不说,少年时期的憧憬,往往会成为成年后的意愿。读大学后,我内心不止一次的想去和女孩子探索王二与陈清扬之间的那些欢愉,试图揭开那些谜团。 下乡期间,陈清扬与王二啪啪啪了无数次,却没有一次是因为爱,反而是有一次王二在路上拍了陈清扬的屁股,让陈清扬爱上了王二。 女孩子的心思,真是难以捉摸,她们可以在一群人面前极度自律,却在你一个人面前放纵自我,我劝男孩子,你别猜。 二. 王小波对我产生了两点重要影响。 一是那段“挨了锤的牛”的描写,让我将自己从小到大养成的性格具象化,并一直朝着目标前行。 自幼,我就是一个规则挑战者,不愿意接受管教与约束。我会考年级第一,但是我不想听老师和父母督促我学习,哪怕一句。 在“这样会更好”和“这样会更开心”之间,我会选择后者。 在“别人期望中的自己”和“自己想看到的自己”之间,我会选择后者。 一个山东人,从北大毕业之后,最深得人心的出路是从政。但是,权利会腐蚀掉一个人,仕途亦会磨掉一个人的棱角,索性不要从政。“好不好”取决于“想不想”,需要权力,就去追逐,不需要权力,何必成为权力的傀儡。 拍领导马屁,自然容易平步青云。但是,膝盖不好,跪不下去。 替机构说说话,就不会被删文。但是,助纣为虐,天理不容。机构脏事做尽,不喷不足以平民愤。 常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就如同只有累坏的牛,没有耕坏的地。可以做一只有不应期的牛,但是不要做一只被锤的牛。前者仍然能硬起来,后者永远不会再生猛。 二是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瘦削的身体,硕大的头颅,夸张的嘴巴,一脸的褶子,注定让王小波与帅气一词沾不上边。 但是,有趣的灵魂,让他的人生足够精彩。哪怕像流星一样短暂,也已让无数人记住了他。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纸质出版物受到严重冲击,文字也在面临音频、照片、视频的挑战。 抖音全民化,大街小巷,充斥着短视频的声音,有多少人还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品读文字。 私以为,文字是最有层次感的内容载体,不同的人群,会在其中有不同的感受。 我看过很多美女的照片,有穿衣服的也有没穿衣服的,看过很多美女的视频,有日本的也有韩国的,它们都能给人带来极强的冲击,让人产生原始的欲望。 但是,它们,却未能带给我当初读《黄金时代》时的质感。 或许,后者带来的是动物性体验,前者带来的是人性体验。动物性体验并不难得,人性体验却是稀缺资源。 有的人可以靠着精湛的球技吸引别人,有的人可以靠着高超的演技吸引别人,有的人可以靠着动听的音乐吸引别人,有的人可以靠着英俊的脸庞吸引别人。 我想要做的,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文字,来吸引别人。我就不信,文字的魔力会在这个世纪消失。 靠文字,撩拨我的女读者,靠文字,挑逗我的男读者。 以前,女孩子见到我之后会爱上我。如今,女孩子见到文字就会爱上我。 这不就是进步么。 三. 男人的一生,大多会想做三件事情。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衣锦还乡。 京东的强子,算是把这三件事给做了。 学院路的李较瘦,差得还比较远。 你要问我何时做完,我只能回答“改天”,但是“改天”就说来话长了。 我们不止一次跟人说过“改天再见”,却很少有人会问你“改天是哪天”。大多数时候,“改天”就是“不见”。 分享一首歌曲,蔡琴的《恰似你的温柔》,希望你会喜欢。 |
上一篇:老人在,才叫过年
下一篇:拜年啦~
菜团李较瘦 的最新文章:
原创2022-12-09
原创2022-11-25
原创2022-11-24
原创2022-11-23
原创2022-11-22
原创2022-11-21
原创2022-11-18
原创2022-11-17
原创2022-11-16
原创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