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机器人,大家并不陌生。从每个男生都想拥有一次的高达,到呆萌的哆啦A梦,从Netflix的《爱,死亡,机器人》,到HBO的《西部世界》。 特斯拉也正在铆足劲进军抢占机器人项目的市场,马斯克攒了一年的大招终于放了出来,表示明年便有望生产第一个版本的Optimus机器人”,而且9月30日的“特斯拉AI日”将是“史诗级别”。 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身高172cm,头上有一块屏幕用来显示信息,据说它拥有360°视野监控,最远检测距离可达250米,整体重量只有56.7Kg,行为速度最高可达9.33公里/小时,最多可提重20.4Kg的物品。 然而它的科技指标更令人觉得恐怖,首先它搭配了视觉网络系统,不仅可以自动规划路径,还能每天通过观看,来学习这个世界,而且它的大脑更加发达,人类平均的算力大约可以高达5千万亿次,人形机器人高达9千万次,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智力水平。 马斯克认为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将是未来最火爆的项目之一,表示特斯拉计划在公布机器人的原型机后,重点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并解决大规模生产的问题。 未来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将会可能会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一旦研制成功,这款机器人将会率先在特斯拉自己的工厂使用。 这也带来了人工智能危机的第一层危机,就是70%的人在今天很有可能要失业。但是世界首富对于机器人的厚望远不止于此,马斯克有一次在公开演讲中表达过两个观点,第一个他说大部分人可能活不了那么久,但是我们会通过上传记忆和思考方式,让这台机器人替我们生存,打造永生。 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是在人或动物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该技术能够在人脑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沟通以达到控制设备的目的,进而起到监测、替代、改善/恢复、增强、补充的作用。 (世界首富马斯克最新照片) 未来脑机接口有望解决大部分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老年痴呆、失明、瘫痪、抑郁、失眠、极度疼痛、中风、脑部损害等一系列问题。阿里达摩院发布《2021十大科技趋势》预测指出,脑机接口将迎来重大进展,脑机接口帮助人类超越生物学极限。 简单来说,它的出现,承载了人类对人工智能世界的幻想:人机交互,脑机相连,人类与AI共生! 今年7月马斯克表示,已经将自己的大脑上传到云端,并且和虚拟版的自己交谈过。相关消息一经报道,脑机接口概念股持续大涨。 2021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达到146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32.2%创造了2016年以来的增长率峰值,其中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的规模为391.8亿元,全球占比超过1/4。 短短一年内,中国服务机器人企业的数量,暴涨了78.92%,达到10.5万家;服务机器人赛道融资也有113起,融资金额总计超过440亿人民币。 特斯拉机器人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整个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未来一段时间,预计很多科技企业都会向人形机器人的方向努力,争夺赛道,产业趋势可能会加速来到我们面前。 根据马斯克接受采访的公开说辞,“擎天柱”预计明年底开始交付,目标量是2023年10万台、2024年50万台、2025年100万台。 不过,“擎天柱”在量产后的定价预计为2.5万美元,这样的售价,如果想要盈利,离不开竞争力最强的中国零部件。 而人型机器人是综合学科产品,涉足互联网、电动汽车、 航天、机器人、太阳能、地下隧道超速运输等多个领域,产业链很长。 总的来说,分为两条。 一是软件生态,需要大量AI算法,这是最重要的核心,自然由特斯拉自己掌握。只有等到最后真正落地到家居应用,需要强力的交互性,别的软件厂商才有机会。 二是硬件产业链,这是现阶段投资者更关注的方向。 芯片方面,大概率和电动车类似,主控芯片给台积电代工,AI训练芯片,则由三星代工,中国产品暂时无法替代。 除了芯片,其他成本结构中,比较具备想象力的有以下几块: 1.动力装置 首先是电池,目前技术国内已经很成熟,相关公司的逻辑,基本与电动车一样。 其次需要电机提供动力,有液冷电机和伺服电机两种。液冷电机控制散热,保证电机持久运行,目前还在试验中;伺服电机则控制速度,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 这种产品的前景很大。比如人形机器人一只手有15个关节,如果每一处关节都安装一个电机并配套一个减速器,不仅成本太高,占用的体积与质量均太大。 但是根据马斯克的构想,一台机器人的成本必须在2.5万美元以下,只有采用售价在一两千元左右的微型传动系统,才可能保证盈利。 2.减速器 在电机旋转过程中,需要在设备与电机之间连接一个装置,实现输出速度减速,才能达到收放自如,这个就是减速机。 用在机器人里的是精密减速机,分为两种,RV减速机和谐波减速机。 RV减速机负载大、刚性强、结构复杂,价格也更贵,通常安装在机器人较大的关节处。 谐波减速机结构相对简单一些,不过精密度更高,主要应用在灵活细小的关节处。两相比较,投资谐波减速机目前来说更有吸引力,原因有两点: ⑴ 人形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关节数量变多,自然对谐波减速器的要求和数量将增多,手指上的一些小关节不可能用RV,不划算。 ⑵ 国产替代方面看,之前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属于中游,下游大部分是汽车厂。在造车新势力出现之前,优质汽车大多来自日本和欧洲,工业机器人是他们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自然牢牢把持,后来者很难进入。 人形机器人则不同,处于消费终端,其前身“协作机器人”很多都使用了国产的谐波减速器。 谐波减速器的市场有多大? 在工业机器人中,谐波减速器的成本占比为30%-35%,在人形机器人中这个比值必然更高。以马斯克说的2023年10万台估算,加上原本协作机器人市场所需用量,谐波减速器的市场规模明年就能达到60亿元。 而在特斯拉的助推下,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用似乎已是注定的剧本,届时其市场未必不能达到电动车的规模,最为核心环节的谐波减速器,乐观点说可能成为千亿细分赛道。 |
上一篇:本周回顾,下周展望
下一篇:周末,被刷屏了
投机总赚 的最新文章:
原创2022-11-23
原创2022-11-18
原创2022-10-12
原创2022-10-11
原创2022-10-10
原创2022-09-28
原创2022-09-26
原创2022-09-25
原创2022-09-21
原创202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