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军师 诸葛大局观 2020-08-30 - 小 + 大
点击上方“诸葛大局观”关注,有助于一夜暴富! 郑重申明: 1、本号一切内容仅为分享、交流,号主不保证其真实性,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更不承诺任何收益;2、广告内容由第三方提供,仅供参考,读者如据其投资风险自担盈亏自负,号主不承担担保责任;3、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请理性甄别。 在宇宙间飘散地越久,越觉得世界日趋复杂,若是如婴儿般刚来到这个世上都还好,就像一张白纸,没有认知,也便没有了看法,那么世界便是客观存在的。 但我们生而为人,从呱呱坠地开始,逐渐触碰、抚摸与感知到这个世界,世界便从客观转向主观了。 从此,我们对世界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但世界却终究如此,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不争、不浮。 所以说,世界的样子终究是你内心的样子的映射,内心怎样,世界便是怎样。就像叔本华所说:“一个人渴望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 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我们始终带着偏见。可是,偏见可以避免吗?若是没有偏见,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呢? 没有偏见,我们对这个世界便没有了看法,偏见是我们每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正是这个主观意愿,才使得这个世界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样子。 主观意愿却又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他的出身,家庭环境,社会经历,人生历练,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所有的这些加在一起,构成了如今的他。 而昨日的他又与今日的他不同,明日的他又与今日的他也不同,人也在无时不刻地变化着,这个世界的脉络也随着人的主观感受变化而变化,我们就像是寄蜉蝣于天地,随潮汐而潮落,浑浑噩噩于宇宙间,轻易就被风吹散了。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叔本华只有28岁,这部后来影响了包括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甚至存在主义的哲学名作,包含了叔本华哲学的一切细节,其后他漫长一生都只不过是在解释或补充这部著作。 而我,曾花了近半年时间,读完这本书,唏嘘感叹如此迷人,脑海中的哲学本该是这样。 那个午后,一杯淡茶,一本书,思绪飘散,不经意间在扉页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我昏睡了很多年,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醒来。” 叔本华向来清醒而朴素,透着一种淡雅的哀愁,他的极端消极从我们能够触碰的苦痛中流淌出来......他以哲人特有的敏锐和无畏,道出了人生的痛苦、荒诞、虚伪和不幸。 虽是如此,难道我们只能“悲观厌世”? 记得《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必然能够容下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念,然后还能把事情做好。 可是难就难在如何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同时存在于脑中。 随着我们看的东西越来越多,知道的道理也越来越多,逐渐地便会发现,世间有很多东西和道理都是互相矛盾的。那到底该如何去理解和看待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呢? 正所谓“花开生两面,人生佛魔间”。世间的道理,往往是正反合一,阴阳相融。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们才不会极端地去考虑问题,也不会随随便便怒气冲天,幼稚到跟人干仗,甚至动刀为凶,亦或是像叔本华一般:认为人最忠实的伴侣就是疾病,人生最终的目的地就是死亡,人们充满希望的背后就是彻底的绝望,轻轻松松地跳下人生悬崖——死亡。 这便是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宋儒程伊川和朱熹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我们看《中庸》的头第一节怎么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天命之谓性”,是指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本性、自性,是明心见性后见到的那个性,是我们大家都具备的那种本源性的、自自然然的、与天道相通的那个东西。 “率性之谓道”,是指在达到“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后,从我们自性里流露出来的那种智慧,符合天道规律的那种言行。 “修道之谓教”,是指教化、教育,修学这个“中庸之道”的目标,就是为了让我们回归本源,找回自性,让我们的心灵达到纯净纯善的境界。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个中庸之道,不是空谈,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一刻也离不开,只要我们离开了中庸之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麻烦和烦恼。 而同样,我们看叔本华的思想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糅合了很多佛家的思想。 就像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描述的无疑是常人状态,认为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天经地义。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万物之实在性发生怀疑,这便是哲人境界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终悟到虚妄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偏执,去掉无明,见到世界依旧是它的本来面目,这可谓是佛家境界。 叔本华的思想虽然和佛家的“无我”还相差甚远,但是其强调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只有主体通过直观器官才能感知这种表象。 固然,在佛教中,无论般若学还是唯识学,都着重强调世界的“如梦如幻”。而叔本华说:“梦和现实之间是否有准确的标准?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一场梦吗?”他继承了柏拉图的说法:“人们只在梦中生活,唯有哲人挣扎着要觉醒过来。” 而我们每个个体,都是这个宇宙中飘散的尘埃,轻易间便被风所吹散了......又当以何种姿态立足,才不至于行尸走肉般苟延残喘于世? 我想,不管是爱情、工作,生活,还是整个人生。真正的成熟,不是你懂得了多少所谓的大道理,而是理解了更多的小矛盾;也不是你结交了多少志趣相投的人,而是接纳了更多不合的人……这便是“中庸之道”。 如果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注定会有代价,那么最好的结果便是:经历了所有的代价之后,我们能换来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与这个世界达成一种和解...... |
上一篇:孩子,要自己去创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