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财经人士倾心打造的投研资讯平台 ——研报社 中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 ●●●大●● 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内容于周五当天盘后公布。(参考周六《重磅信号!》一文解读) 会议内容中有这样一段表述: 我们认为,“需求侧改革”的提法是首次,重要性可能不亚于当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什么是需求侧改革? ●●●大●● 我们认为,需求侧改革是以扩内需为战略基点,然后围绕扩大国内总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性的改革。 1)全面扩大国内总需求; 国内从2015年开始进行供给侧改革,从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到补短板,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相比而言,国内需求侧的改革却一直停滞不前。 所以这次会议说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 从三驾马车来看:
2)我国出口虽然有较强的韧性,但是在疫情和贸易摩擦的影响下,出口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当前海外订单转移推动出口需求提升,从而刺激国内经济加速修复,但是这个驱动力很难持续。 3)本应作为经济核心驱动力的消费却一直低迷,就拿当前的经济数据来说,前三季度国内GDP数据已经同比转正为+0.7%,而代表消费的社零数据同比增速为-7.2%,说明消费复苏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国内经济增速。 总之,对内来说,国内经济要转型高质量发展,对外来说,想保证国内经济的稳定性并提高全球经济地位,这方面都要求国内经济发展要从此前的外贸驱动、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 四个环节的“堵点” ●●●大●● 生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重点,同时进一步加强“供给创造需求”。 目前国内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与需求结构仍不匹配,低端供给过剩和中高端产能不足并存,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导致大量消费流向海外。 比如产业链如果不能自主可控,会制约供给,从而影响需求。 最现实的案例:由于受到美国的制裁,华为的高端芯片麒麟9000一直紧缺,导致华为最新旗舰级Mate40系列一直供不应求,这实际上也是在限制国内产品的需求。 所以中美科技摩擦以来,政策就持续强调“举国体制补科技短板”、“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等等,并且这次政治局会议上也继续强调了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就是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就是保证供给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需求。 而另一方面,供给也能创造需求,尤其是高科技领域,比如5G的升级,将带来很多新的下游产业应用,包括云游戏、超高清、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等。 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税收制度改革、转移支付等可能成为关键词。 一是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包括增加就业、调整税收制度、增加转移支付、提高国民福利、完善社会保障等等。 文件指出,各要素进行市场化改革是核心的原则,要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给予要素市场化的发展和分配地位,政府仅仅推动规则建立和日常监督。 说白了,就是进一步放开政策的管制,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技术五个领域的“放管服”,以改革促发展。 流通:包括物质流通、人员流通、财富流通等,核心就是降低流通成本。 从物质流通来看,国内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高达15%,欧美主要国家仅7%左右,物流高成本大幅拖累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所以除了大力发展高铁、航空等基础物流设施之外,政策还在鼓励直播带货、C2M等新经济模式。 从人员流通来看,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阶段已经过去,下一阶段的重点就是打造核心城市群,通过大都市圈来带动需求的提升,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财富流通来看,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有利于降低传统纸币流通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消费:关键在于如何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1)增加品种供给。从消费品种来看,除了稳定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还要推动新型消费增质扩容,例如免税、直播带货、在线教育、互联网诊疗、智慧超市等新兴消费业态。 需求侧改革的意义 ●●●大●● “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性比肩五年前的“供给侧改革”,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的主线。 持续关注后续政策对“需求侧改革”的解读,很可能贯穿整个“十四五”。 |
上一篇:大事件!一个涨价机会!
下一篇:制度性利好
研报社 的最新文章:
原创2022-12-09
原创2022-11-24
原创2022-11-23
原创2022-11-22
原创2022-11-21
原创2022-11-20
原创2022-11-18
原创2022-11-17
原创2022-11-16
原创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