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提交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运筹帷幄 > 文章 当前位置: 运筹帷幄 > 文章

中央首提“需求侧改革”!

原创:研报社   研报社   2020-12-14 - 小 + 大

为财经人士倾心打造的投研资讯平台



预期差就是生产力。

——研报社


中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

●●●大●●

12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注重“需求侧改革”。

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内容于周五当天盘后公布。(参考周六《重磅信号!》一文解读


会议内容中有这样一段表述:
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我们认为,“需求侧改革”的提法是首次,重要性可能不亚于当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什么是需求侧改革?

●●●大●●

我们认为,需求侧改革是以扩内需为战略基点,然后围绕扩大国内总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性的改革。


很多人认为需求侧改革就是刺激消费,这个理解是狭隘的。

刺激消费只是阶段性、结构性改善需求的一次性政策,而需求侧改革则是致力于推动国内总需求中长期提升的一系列制度性改革的总称。
需求侧改革和今年以来政策持续强调的“双循环”、“扩内需”战略一脉相承。

需求侧改革有两层含义:
1)全面扩大国内总需求;
2)加速相关制度的改革。

为什么在当前时点提出需求侧改革?国内进行需求侧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国内从2015年开始进行供给侧改革,从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到补短板,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相比而言,国内需求侧的改革却一直停滞不前。

所以这次会议说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



从三驾马车来看:


1)投资的边际产出效益已经越来越弱,尤其是靠传统基建刺激经济的老路不仅行不通,而且副作用明显。


2)我国出口虽然有较强的韧性,但是在疫情和贸易摩擦的影响下,出口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当前海外订单转移推动出口需求提升,从而刺激国内经济加速修复,但是这个驱动力很难持续。


3)本应作为经济核心驱动力的消费却一直低迷,就拿当前的经济数据来说,前三季度国内GDP数据已经同比转正为+0.7%,而代表消费的社零数据同比增速为-7.2%,说明消费复苏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国内经济增速。


总之,对内来说,国内经济要转型高质量发展,对外来说,想保证国内经济的稳定性并提高全球经济地位,这方面都要求国内经济发展要从此前的外贸驱动、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



四个环节的“堵点”

●●●大●●

生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重点,同时进一步加强“供给创造需求”。


目前国内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与需求结构仍不匹配,低端供给过剩和中高端产能不足并存,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导致大量消费流向海外。


比如产业链如果不能自主可控,会制约供给,从而影响需求。

最现实的案例:由于受到美国的制裁,华为的高端芯片麒麟9000一直紧缺,导致华为最新旗舰级Mate40系列一直供不应求,这实际上也是在限制国内产品的需求。


所以中美科技摩擦以来,政策就持续强调“举国体制补科技短板”、“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等等,并且这次政治局会议上也继续强调了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就是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就是保证供给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需求


而另一方面,供给也能创造需求,尤其是高科技领域,比如5G的升级,将带来很多新的下游产业应用,包括云游戏、超高清、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等。


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税收制度改革、转移支付等可能成为关键词。


制约居民消费水平的核心“堵点”就是消费能力,而打通这个“堵点”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包括增加就业、调整税收制度、增加转移支付、提高国民福利、完善社会保障等等。

比如目前我国的税收以间接税为主,间接税使得必需品的消费上,富人承担的税收相对于收入更低,导致收入低的人相对来说承担更多的税率,贫富差距间接拉大。

2019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的关口,但我国仍然有6亿人口人均月收入1000元左右,如果能缩小收入差距,提升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那么就会带动6亿人次新需求。

二是减轻住房、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从而进一步释放国民消费潜力。

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其实也隐含了缩小收入差距、减少失业率等内容。

另外,今年4月9日,《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发布,这是中央第一次发布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

文件指出,各要素进行市场化改革是核心的原则,要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给予要素市场化的发展和分配地位,政府仅仅推动规则建立和日常监督。


说白了,就是进一步放开政策的管制,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技术五个领域的“放管服”,以改革促发展。


流通:包括物质流通、人员流通、财富流通等,核心就是降低流通成本。


从物质流通来看,国内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高达15%,欧美主要国家仅7%左右,物流高成本大幅拖累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所以除了大力发展高铁、航空等基础物流设施之外,政策还在鼓励直播带货、C2M等新经济模式。


从人员流通来看,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阶段已经过去,下一阶段的重点就是打造核心城市群,通过大都市圈来带动需求的提升,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财富流通来看,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有利于降低传统纸币流通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消费:关键在于如何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上文说过,直接的财政补贴不是长久之计,不仅是对未来消费需求的透支,还会加大财政压力,所以如果要着眼于长期,主要有三个途径:

1)增加品种供给。从消费品种来看,除了稳定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还要推动新型消费增质扩容,例如免税、直播带货、在线教育、互联网诊疗、智慧超市等新兴消费业态。

2)提升国内品牌认可度、地位以及价值,提升消费信心,提升国产替代渗透率。这一块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妆、医美,随着国货品牌的兴起,国内相关产业正在高速发展。

3)引导消费的结构性升级。这一块目前主要体现在绿色消费、低碳消费,昨晚《周末,大事件!》详细解读了提高非化能源消费占比一事,预计围绕低碳消费的国内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新一轮政策支持。



需求侧改革的意义

●●●大●●

“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性比肩五年前的“供给侧改革”,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的主线。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政策贯穿了整个十三五期间:

2016年,供给侧改革重点落在传统产业去产能,催生了一波轰轰烈烈的钢铁煤炭水泥行情。

2017年,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重心逐渐转移至金融领域,金融去杠杆对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18年下半年开始,供给侧改革的重心逐渐转移至补短板,尤其是基础设施领域。

站在当前十四五前夕,在当前发展双循环的大战略框架下,“需求侧改革”将成为核心内容。

持续关注后续政策对“需求侧改革”的解读,很可能贯穿整个“十四五”。


去散户化,本质是淘汰过去小散落后的炒股思路,要与时俱进地顺着机构的思路做投资,毕竟随着外资的持续涌入,机构的市场话语权越来越强。
A股去散户化的历史进程是一场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研粉一定要用机构的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这是研报社一路在践行的使命所在,股海惊涛骇浪,跟随研报社这艘大船,让社长再带你们航行500年!



上一篇:大事件!一个涨价机会!

下一篇:制度性利好

关注研报社公众号
研报社的微信号:yanbao_she

本公众号为年度财经榜第一名,为您解读最新政策、分析行业动态、发掘个股预期差。

关于我们   |   提交推广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5 微游资.  Powered by vyouzi.com   |   粤ICP备191246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