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财经人士倾心打造的投研资讯平台 ——研报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强调农业 ●●●大●● 经济工作会议的要点已经在《大会出利好:货币政策“不急转弯”!》一文详细解读,下面重点聊一聊农业相关的内容。 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农业时,是在6项任务之一的“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简单提了下农业: 而2020年经济工作会议对农业的表述原文是: 对比来看: 第一,今年明确将农业相关的问题作为第二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并且花大篇幅详细表述,凸显了政策的重视。 第二,今年重点强调了种子和耕地的问题,尤其是生物育种(转基因)、农田建设等内容,政策的指向性更高。 另外,在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出炉后,中央财经委员会相关人士表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种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不管是在发展双循环的政策背景下,还是在贸易摩擦反复的外部环境下,农业自主可控的地位都是很关键的。 我国是粮食消费大国,2018年进口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累计进口粮食近1.1亿吨,其中大豆8803万吨,玉米超过300万吨,在贸易摩擦大背景下,粮食自主可控地位凸显。 而要实现粮食自主可控,保证粮食安全,主要在两个方面着手: 另一方面是供给端提高供给能力,也就是这次讲的种子和耕地,二者缺一不可,其中种子甚至使用了“卡脖子”等词汇,体现了种子技术的重要性。 1)我国主要作物中,水稻、小麦国产化率还比较高,玉米、大豆、马铃薯部分依赖进口,而不少蔬菜品种则高度依赖进口。 2)国外很多企业种子资源的收集都是百年的积累,国内很多种子的收集比较杂乱,最原始的种质材料积累我们不纯正,在分子育种、遗传育种、生物育种等方面的瓶颈与国外的差距可能长达20、30年。 3)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亿公顷,相当于1.5个中国耕地面积,而我国转基因种植面积仅300万公顷左右,只有美国(0.8亿公顷)的零头。 农业短期还需关注一号文件的落地。 中央会在每年1月份发布第一份文件,也就是俗称的“一号文件”,由于近年一号文件均与三农问题相关,所以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在此次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强调农业相关问题之后,即将出台的一号文件可能会对相关领域给出进一步政策规划。 另外,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主要经济体持续放水刺激经济,国内输入性通胀的预期逐渐提升,通胀的背景可能会导致种子、农作物价格上涨。 所以,明年农业是不是会迎来政策与涨价的共振呢? 中芯国际被列入实体清单 ●●●大●● 9月以来,美国政府不断制裁中芯国际: 9月26日,外媒报道称美国政府已对中芯国际实施出口限制; 10月4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确认美国商务部对其实施出口管制; 12月4日,中芯国际正式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中国涉军企业名单,美国人士将被限制交易中芯国际相关证券; 12月9-16日,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MSCI指数先后声明剔除中芯国际。 12月18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将中国中芯国际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列入实体名单。 在美国的出口管制制度中,最轻的是以提示风险为主的警告性清单,此前中芯国际多次被提及,但没有实际禁止。对于此次中芯国际大部分产品被列入的实体清单,美国供应商出口需要申请许可证,但仍不代表禁运。 总的来说,在这次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清单之后,对于美国国内生产的,以及美国成分大于25%的半导体设备或原材料,10nm以上的需要申请许可证,10nm及以下的原则上不允许出口。 此次事件将使得中芯国际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扩产面临较大挑战,同时也将加速成熟制程的非美化替代。 就在12月15日,台积电前COO蒋尚义回归中芯国际,中芯国际现任联席CEO梁孟松提出辞职。与梁孟松的更擅长制程工艺的技术攻关不同,蒋尚义执着于追求先进封装、小芯片技术。 因此,此次被拉入实体清单,进一步提升了中芯国际战略转向的可能性。我们之前在《中芯国际,战略大转向?》一文中指出:如果最终梁孟松离职,可能意味着中芯国际未来战略发展方向上的大转变,从之前追赶先进制程技术,转向做大成熟制程以及先进封装。 12月20日晚间,中芯国际公告表示,该事项对公司短期内运营及财务状况无重大不利影响,对10nm及以下先进工艺的研发及产能建设有重大不利影响。 对于中芯10nm及以下制程,此次对应制程的相关设备及产品被列入了最严重的拒绝出口清单,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先进制程业务。目前中芯国际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研发及量产主要由子公司中芯南方承担,受此次事件影响扩产将面临较大挑战。 而对于中芯10nm以上制程,中芯仍然可以向美国政府申请设备、材料和EDA软件的出口许可,但同时也会积极导入日本,欧洲及国产等新供应商。因此长期来看影响有限,短期下游客户可能面临设备及原材料的重新验证,考虑到客户自发的风险转移和流动的情形,行业产能紧张可能加剧。 若中芯国际加大成熟制程的投资力度,则会进一步提升整个上游供应链(设备、材料、IP/EDA)的需求,近期国产设备/材料供应商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在大基金的加持下,国内供应商有望加速产业导入。 |
研报社 的最新文章:
原创2022-12-09
原创2022-11-24
原创2022-11-23
原创2022-11-22
原创2022-11-21
原创2022-11-20
原创2022-11-18
原创2022-11-17
原创2022-11-16
原创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