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提交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运筹帷幄 > 文章 当前位置: 运筹帷幄 > 文章

周末,大消息!

原创:研报社   研报社   2020-04-12 - 小 + 大

为财经人士倾心打造的投研资讯平台



预期差就是生产力,以价值之名,行投机之实。

——研报社



要闻解读


关于经济数据的补充

●●●大●●

下周还将陆续披露进出口、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零、一季度GDP等重磅经济数据,要重视。


3月PMI、CPI/PPI、社融数据已在《刚刚,利好来了!》、《天量社融的意义!| 3月经融数据解读》两篇文章中解读,下周还有以下几项重磅数据要公布(均为大致时间):

4月14日,进出口数据,通过3月进出口数据观察海外疫情对出口的影响。
4月17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零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观察疫情对生产、投资以及消费端的影响。
4月18日,一季度GDP数据,这是观察疫情对国内经济影响的最终核心数据,目前普遍预计一季度GDP将负增长。

昨晚留言区有研粉留言问,社长详细解读了社融数据,但却没有说3月社融数据对市场会有哪些影响,研报社认为:
第一,昨天解读社融数据时已经指出,3月天量社融“喜中有忧”,关键问题还是内需不足。
第二,当前阶段,需要通盘考虑各项经济数据,还需静待下周的进出口、工业等数据披露,尤其是一季度GDP数据的落地。
第三,非常时期,当前阶段的经济数据是疫情对国内经济冲击的观察窗口,同时也是后续政策方向与力度的参考,要综合考虑政策、疫情、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博弈。

最后再强调一下,一季度GDP数据是对一季度经济数据最终的“考核成绩单”,也是观察疫情对国内经济冲击的最核心的窗口,当前阶段关于经济的预期都会伴随该数据落地而落地,同时下一阶段的政策预期也会跟随该数据的落地而重新修正。
对市场来说,下周在GDP数据落地之前,很难形成一致做多合力。


周末消息解读

●●●大●●

T+0:当前阶段推出“T+0”还言之尚早


某媒体报道,“目前A股市场的基本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实施“T+0”交易制度的时机或已成熟”,引发了对于推出“T+0”制度的讨论。

研报社认为,制度改革虽然在加速,但也不会太激进,需要考虑当前阶段推出“T+0”是否具有可行性?配套的法律措施能不能跟上?
总之在当前阶段,推出“T+0”还言之尚早。

今天下午已经有相关人士指出,“T+0交易制度对投资者的适当性要求、配套制度的完善要求都比较高,还需要时间孕育”,也相当于对该传言做了澄清。

美日撤离:不具可行性,但是要警惕背后的信号。


先是两则消息引发了关于美日撤离的讨论:
1)美国相关人士表示,一种可能吸引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的政策是,将回流支出100%直接费用化。
2)日本之前推出的108万亿日元刺激政策中,有22亿美元是集中于鼓励提高日本本土的生产制造能力,并且试图将具有制造生产能力的产业从中国迁出,回到本土或者迁至东南亚发展,避免过于依赖中国的产品供应。

研报社认为,第一,这些消息都是“鼓励”、“建议”,并非行政式的命令,并且产业链的转移涉及到劳动力成本、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技术基础、设施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短期并不具有可行性,不应过分解读。
就拿特斯拉来说,如果撤离中国,他能搬去哪里?是否还有中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是否还有中国内地较为完整的上游配套产业链?是否还有像中国一样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是否还能像中国一样两三年之内就能把工厂建造出来?更关键的,是否能接受直接损失国内14亿市场?
对于外企来说,这些都是直击灵魂的拷问,产业链转移不是一两句话简单说说的。

第二,随着国内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国内产业链升级,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链转移是长期必然趋势。
国内人口红利已经转变为工程师红利、房价上涨、短期关税增加等多方面因素都要求国内产业链升级转型。具体表现为一些依然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东南亚转移,事实上也早已经开始了,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会逐渐向中国转移,比如芯片、面板等等。

第三,美日撤离短期虽不具可行性,但是要警惕背后的信号。

事实上,研报社在3月《回答一些关键问题!》分析当前形势时就指出过,疫情叠加大选,特朗普大概率会将矛盾转移,要警惕贸易摩擦重启的风险,这次事件就是释放了这样一个信号

事件背后的推动力就是要转移美国国内矛盾,同时这次疫情也确实让美国等欧美国家意识到了产业链缺失的风险,所以类似的事件在后面一阶段可能会反复。

当然,还是那句话,“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尤其是灾难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成为孤岛,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走出灾难的唯一途径。



钟南山、张文宏最新观点

●●●大●●

钟南山:现在还不是摘口罩的时候。

1)戴口罩仍是很重要的自我防护手段,现在就提出不戴为时过早。
2)境外输入病例传播的危险性肯定存在,但是境外输入造成中国出现疫情第二波大暴发的几率很小。
3)现在看全球疫情拐点还早,照目前这个形势发展下去,恐怕还需要两周。
4)中国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不会很大。
5)复阳患者带不带传染性,个人不是太担心。
6)现在就认为动物间传播,这个结论下得太早了。
7)还没有特效药,但发现一些有效药,比如中药连花清瘟、血必净等。
8)真正终结疫情,疫苗挺重要的,但不认为疫苗三四个月时间就能做出来。
9)对待疫情最为消极的做法就是所谓的群体免疫,这是一百多年前的思路。

张文宏:温度升高,病毒不会自动消失。


1)赤道周围的国家病例数都是成倍上升,不要迷信温度会控制住病毒。天热了开空调没问题,但是要定期开窗通风。
2)疫苗要做安全性和疗效的实验,正常时间走完要1-2年,按现在的做法,最快也要1年以后。
3)复工复产之后,一些基本的健康手续要保留,比如人群中戴口罩、出外就餐要分餐等等。
4)五一最好的活动是以室外旅游为主,人多的地方戴口罩、注意分餐。

总结来说,研报社认为有两个核心要点需要重视:
第一,疫情防控仍然要重视,尤其是戴口罩、分餐等习惯要继续保留。
第二,疫苗是最终的防控手段,但是疫苗出来最快也要到今年年底,甚至明年年初。


一季度业绩预告上修

●●●大●●

4月是财报季,在月底之前,所有A股上市公司都要披露2020年一季度财报和2019年年报,业绩仍然会持续影响市场。

研报社之前已经陆续梳理业绩各个方向,今天再梳理一份“一季度预告净利润上修的个股名单”,凡是点了“在看”者在本文“在看”数超过1万之后,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进入公众号”,然后在对话框里发送“答案”这两个字,就会蹦出答案。注意,社长已经通过技术手段设置过了,只有点过“在看”者,才能收到答案


研报社每天的内容量很大且有深度,若独自阅读,要么会遗漏明珠,要么很难理解透彻,建议您跟认识的股民小伙伴结伴研读,定有更多心得跟收获,祝研粉投资顺利!

去散户化,本质是淘汰过去小散落后的炒股思路,要与时俱进地顺着机构的思路买卖股票,毕竟随着外资的持续涌入,机构的市场话语权越来越强。
A股去散户化的历史进程是一场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研粉一定要用机构的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这是研报社一路在践行的使命所在,股海惊涛骇浪,支持研报社这艘大船,就是支持您自己,让社长再带你们航行500年!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点击“在看”,以此鼓励研报社继续创作
赚钱艰难,支持研报社,就是支持您自己




上一篇:孙哥笔记:周一周二的基本动作

下一篇:T+0拯救散户?失了智吧

关注研报社公众号
研报社的微信号:yanbao_she

本公众号为年度财经榜第一名,为您解读最新政策、分析行业动态、发掘个股预期差。

关于我们   |   提交推广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5 微游资.  Powered by vyouzi.com   |   粤ICP备191246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