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军师 诸葛大局观 2021-11-21 - 小 + 大
如何对抗人生的虚无感的?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谁都逃不掉的终极问题。 不是你不去想,就以为不存在了。 你不想,也许是你没遇到而已,或者你只是浮于表面的生活,亦或者你也知道即便思考了,想了,但对结果没有意义,于是不再去挂念。 我认为逃避不是最终解决的办法,若是简单到只需流于表面的生活,或者说成是过于“外求”,而非“内求”的活着,那么始终人生还是过于简单和低级了些。 你终究要从“外求”回归到“内求”的生活,方才是找到了人生的定心丸,这个“定心”使得你的人生足够厚重,不至于被“人生的虚无感”锤的体无完肤,至少还能留下些许尊严。 人到30,虚无感才会渐渐逼过来,防不胜防。 起初还不觉得,没什么感觉,30再往上走,会有时不时坠入深渊的感受,这是一种不断往下拉的力量在慢慢渗透,稍不注意,容易掉下去,日子变的得过且过,容易丧失目标感和意义感。 也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这个词被用烂了,其实本质是对生活的无力感,或者就是前面说到的:面对人生的虚无感,而感到束手无策,得过且过…… 该如何对抗人生的虚无感? 我觉得是有一些方法的,比如: 1、 多读书 人生中绝大部分的困惑可以通过读书来解决,还有一小部分不能解决的困惑,读书至少可以帮你排解和舒缓情绪。 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也许会有一些作用。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间的事,异常复杂,在林林总总的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世理”,人在世上活,如果要活得好些,是需要去洞察明了其中的“世理”的。 读书算是走捷径。 2、找到你的第二座山 我们每个人都在攀登人生的两座山。 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乎构建自我和定义自我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乎摆脱自我和舍弃自我的。 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乎获取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乎奉献的。 如果第一座山是精英式的独自攀登,那第二座山则是置身于有需要的人之间,并与他们手携手同行。 如何判断你是处在第一座山还是第二座山的关键是:你的终极诉求何在? 是外在之物,还是自身名利? 攀登第二座山的方式,不同于攀登第一座山的方式。 在第一座山上,你雄心勃勃,高瞻远瞩。 到第二座山上时,你已倾向于亲密、无私和奉献。 第二座山上的人,过着更宏大的生活,激活了内心深处,并承担了更广泛的责任。 你屈服于某些召唤,竭尽所能,回应召唤……是对抗人生虚无的绝佳方式。 3、不断的进入心流状态 进入心流状态,如同获取了神的力量,极大超越了凡人的思考和创造。 或者说,这个世界已经真的存在凡人在短时间内即可变身“超人”的奇迹。 心流是在不同寻常的状态中产生的大量神经化学物质的变化,使得我们能够以更大的精确度、更快的计算速度来感知和处理信息。 就像一种大脑信息科技骤然升级。 这时候大脑会分泌血清素和催产素,让人感到平和、幸福。 人会体验到一种与世隔绝的高度宁静的幸福,同时感到处于磅礴的思考流动之中。 当人们说“活在当下”时,他们只是表达了要珍惜时间飘逝体验的态度,而心流让人有真正活在当下的可能。 人们总是用结果评价人生赢家,但其中确有一些人,不只赢在结果,早在过程中就已经赢了。 这种赢体现在创造的当下就已经获得了一次幸福,当心流时间创造被世俗论证后,幸福又来临了一次。 有些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会说:“我只是在做我最喜欢的事情,顺便赚到了钱。” 虽然听起来很讨厌,但是他们说的很可能是真的。 总结来看: 方法1,可能更偏向于“一万小时定律”,只要你强行去读书,获取不同的见解后,会开启你的“欧皇飞轮”,开始不停的正反馈,然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促使你去读更多的书。 而方法2,可能更需要的是你去尝试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去不断的试错,找到属于你的“使命召唤”。 方法3,在方法1的基础上,叠加方法2,找到使命后,不断的短间歇、长时间进入心流状态,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根本不需费力,通过意志的方式去完成! 唯有此,方能对抗生命的虚无感! 人人皆有,谁都逃不掉,但总有方式去“杀掉”它。 |
上一篇:元宇宙,扯淡还是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