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佚名 金融街蜂乐 2022-05-20 - 小 + 大
本周我们来学习抑郁症。 2005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刚读研究生,我妈得了抑郁症,具体表现就是原来爱说话,现在不爱说话了,坐在村头,一坐就是一天,也不说话。睡不着觉,觉得活着没意思。 医生说是抑郁症。 农村人也不懂,觉得就是闲的,也没怎么治疗。 过了两年,我弟弟结婚,有了小孩,帮助去照顾小孩,就好了。 后来我们分析,她这应该不算真正的抑郁症,只是因为那个时候,家里三个小孩,都到了结婚年龄,但是都还没成家,村里同龄的都抱孙子了。愁的。 2018年,我儿子不到一岁,国庆节,老婆跟我出去玩,就把小孩放在老婆老家,让老人帮看一段时间。 放了三个月,因为睡觉睡不好,结果岳父抑郁了。 表现是睡不着觉,不爱出门,不能吃饭。而原来岳父吃饭、睡觉、出去玩是其三大爱好。身体眼看着一天天瘦下去。 去医院检查,抑郁症。 然后在老家治疗,来北京治疗,折腾了两年多,一直都没好,时好时坏吧。 2011年,退休,跟岳母一起在北京帮我们照顾小孩。我们给他挂了北京六院精神科的专家号,坚持治疗。差不多半年时间。好了。 我们分析,小孩只是一个诱因,还有工作上的一些事情,一直不如意,长期积累下来,才生病的。退休,离开了工作环境,加上药物治疗结合,心情愉快,没问题了。 我三姨,孩子都早早成家,在家带孩子,一直都很健康。去年有一天,突然抑郁了。睡不好,什么都不能干了。 去医院检查,抑郁症。 各种药物治疗,甚至电疗都用上了。没有用。 听说邻居村有个大神,去看了看。 大神一阵“做法”,好了。听说我岳父有抑郁症,我妈还想着让岳父也去看看。被我们制止了。作为坚定的无神论者,去看大神,搞笑! 不过,好了没有多长时间,又犯了。然后又在医院和大神中间来回折腾。时好时坏吧。 其实还有一个亲戚,高级知识分子,退休了,抑郁了。 这都是我身边真实的例子。抑郁症,现在还真的多。据统计,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有或轻或重的抑郁症。 中科院2021年发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称,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相当于每5个孩子就有1个可能抑郁。这是官方数据。 原来大家都不懂,医疗也不发达,另外吃饭还吃不饱呢,谁会去想这也是病?现在?那就是吃饱了闲的。 不过,确实很多人得的并非是真的抑郁症,就像我妈那样。 还例如有人觉得自己抑郁了,开心不起来,最直接的一点,失恋了,整天郁郁寡欢,那是抑郁症吗? 大概率,不是。这种,经过心理疏导,马上就好了。 心理老师一句话惊醒了你:你为什么对前任念念不忘,是因为你没遇到更好的,你遇到更好的,瞬间就走出来了,姑娘,重新追个更好的吧,你值得拥有。 还有工作很累,或者工作不如意,在单位与同事领导不对付,一想起来去上班就睡不好,吃不香的。这种也不是抑郁症,只需要离开这个环境,立马就会好转。 这种最多算是抑郁情绪。不过,长期处于抑郁情绪下,就如同假性近视一样,时间长了,就会转成真性抑郁症。 真性的抑郁症,其发病原因是因为神经元高频簇状放电,也就是说,大脑硬件出了问题,此时的心理疏导是没用的,相当于按摩对真性的颈椎病。 这不是我瞎编的,有依据:“正常情况下外侧缰核神经元会通过单个放电向下游传递信息,但是如果放电模式变成高频的簇状放电,抑郁症就会发生。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依赖于大脑中最主要的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受体NMDAR(第一把钥匙),还需要神经元膜电位的超极化和低电位敏感的T型钙通道(T-VSCCs)协同发挥作用(第二把钥匙)。另外阻断星形胶质细胞中的Kir4.1钾离子通道也可能起作用(第三把钥匙)。”---2018年2月15日,《自然》。 这基本已经是科学定论了。 是谁提出的呢?浙江大学的胡海岚教授,因此还获得了第24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通稿如下:胡海岚首次阐明了氯胺酮可以通过阻断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最终产生快速抗抑郁的疗效。这意味着胡海岚在探索抑郁症的领域,发现了人类抑郁症的控制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找到另外一种药物,抑郁症就可以被治愈了。 假以时日! 从抑郁症的发病原理可以看出,能被心理疏导通的抑郁症,大概率只是抑郁情绪,不是抑郁症。 真正的抑郁症,是需要控制大脑放电的,需要怎么治? 看精神病医生。 进行药物控制。 一个听来的例子: 大学同学,同宿舍,从学校图书馆跳下去了,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独生子,家境非常好,我在回忆起他的点滴时,我觉得他唯一与大家不怎么相同的地方,就是话不多,喜欢独处,玩一些很偏门的游戏,整夜整夜的失眠。 现在想想,其实他就是重度抑郁症患者。 只是,那个年代,没人懂这些,貌似也没有“抑郁症”这个概念,只能任病魔折磨他,他靠自己的精神对抗不了病理性抑郁症,是大脑放电出了问题,自我疗愈、心理咨询,都只是按摩而已,治标不治本。 我说的不权威,听听精神科主任专家怎么说的: 我问,主任,抑郁症最难治的点是什么? 他说,能来看医生的,都问题不大,问题最大的点是就诊率低,一方面觉得抑郁症不是病,只是坏心情。另外呢?有病耻感,不好意思看病。 我问,什么情况下,抑郁症患者必须看医生? 他说,出现了连续失眠、轻生念头,必须看精神科,要进行药物控制或住院治疗,否则?会出大问题。 我问,家属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他说,妖魔化了精神病这三个字,总觉得患者精神很正常,看什么精神病呀?从而一转弯去找心理医生了,另外对药物控制抑郁症有误解,说会不会一吃就是一辈子?会不会成瘾啊?会不会伤脑子啊?会不会这个药就是激素啊?把身体吃坏啊等等。 我问,住院治疗会不会更好? 他说,是的,但是选择住院的,很少,一般收治的都是危险级的了,例如刚从楼顶拽下来的。 我问,抑郁症能否自愈? 他说,抑郁症有一定的自限性。但不治疗很难自愈。确诊为抑郁症后,必须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根据抑郁的严重程度可以先进行心理治疗,边治疗边观察疗效;必要时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障碍的预后一般较好,但存在反复发作、有残留症状及慢性化的倾向。 我问,怎么观察孩子是否抑郁了? 他说,睡眠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窗口,另外要关注孩子是不是突然变“丧”了,对什么都没兴趣,缺乏自信心,对未来没有希望,仇恨世界。 抑郁症,能否预防? 通过发病原理可以看出,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很难预防。 总结: 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很容易被忽略。 大部分人觉得自己的抑郁症只是抑郁情绪,但也要及时疏导,不然会转成抑郁症。 抑郁症是病理性的,心理按摩只能起辅助作用。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到了心理辅导,出现了自杀等大问题,现在想想,大概率是延误了病情,过去我也以为抑郁症只是不开心,疏导一下就好,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原来抑郁症是大脑放电出了问题,其病发原理类似癫痫。是病,不是心情! 治疗抑郁症要去看精神科医生! |
下一篇:踏空了!我不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