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光任冉,光阴似箭。恍然间,2022岁就已过半。 一般情况下,每半年或每整年的最后几天,我都去会思考一下,在这一段时光里的得与失。 无论是投资方面,还是生活方面的,都会系统的去想一想,捋一捋,过一过。 脑海里像放电影般的,播放一下自已的回忆录。 年初的那些梦想,在年中或年底,有没有实现目标? 没的话,还差多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接下来该如何去努力? 在关键的时间点,这样的思考一下,可以让日子过得明白点。 不至于,活不明白,特别是投资方面的,会想得更多一点点。 往年,对思绪进行了总结,这一整年的历程,我会在公众号上面进行分享。 而半年的基本上,只是简单的想想,不会刻意记录,偶尔有分享,但次数很少。 今年,这上半年里,股市的波动还是挺大的。 还是有必要,分享记录一下,这一段的投资历程。 恰逢近期天气非常的炎热,也没有什么外出的应酬。 难得的空闲时间,我可以静下心来,像年底一样,写一写这半年来的投资及生活的总结。 2 先来简单的谈谈,投资写作上面的一些想法,毕竟是我的职业,也算是我现阶段生活里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半年以来,行情不太好,我很少去写一些公司的分析了。 自我的一些操作,也没有再公开的分享了。 经常看文章的朋友,应该可以知道,我从去年底开始,就把之前统计了三年之久的,那些所有系列公司分析,全停止更新了。 不去分享公司,也减少了更文的频率,从而导致了看公众号的人少了很多。 现阶段的文章,多了一些体系以及投资心态的一个分享,少了一些闲言碎语,多了一种安静和忠实读者朋友的陪伴。 半年下来,这种方式,自我的收获是挺多的。 不用为了写而写,更不用为了大家想看的文字而写,哗众取宠。 那么,正反馈给我的是,因为不写公司,少了一些因为下跌而导致的不必要的烦恼。 但是会多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让我的投资能力再一次的上升了许多。 自我职业投资以来,我明显的感觉到了,开始几年写文章,能力进步很快,写到后面,进步慢了许多,也有点停滞不前了。 今年,我将估值,放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以前我体系里,有一个等式就是:确定性>成长性>估值性。 于是,我在前几年里,就一味的去强调确定性,以及成长性,而忽略了估值。 但是,在投资的领域里,一家企业的确定性再强,成长性再高,如果被这个市场所疯狂的炒作,最后估值高了。 一但遭遇某一个季度或者某一年,业绩不及预期之时,就会遭遇戴维斯双杀,那么就会惨遭大幅度的下跌。 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的。 再好的企业,短时间内,现实中是可以稳健成长。 但是在股市里,当被人们所疯狂的炒作后,是会让估值高得离谱,从而带来隐形的风险。 如果,你觉得高估值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业绩的成长来消化。 那么,当估值超级高之时,也许需要十年以上,才可以消化。 就这样,为了高估,你能忍受十年不涨,甚至下跌么? 我想,一般投资者,是很难承受的。虽然巴菲特曾说过,如果你不想持有10年,那么10分钟也不要持有。 但是,他所持有的10年,甚至是更久的前提,也还是会放在估值的问题上的。而不是为了长持而长持。 再说了,巴菲特持有的个股,在他整个的操作中,也很少有个股一直是持有10年以上,只是少数而已。 大多数,他也是会因为估值的问题,而进行适当的减仓或者调仓的。 关于巴菲特的深入研究,《敬仰施洛斯》研究挺深的,想深度学习的,可以关注。 4 以前,因为过份的看重确写性和成长性,我可以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多年都不操作。 只要业绩稳定增长,就一直持有,无论市场多疯狂,将这家企业的估值炒作得多高,都无动于衷,不会卖出一股。 现在,因为估值的问题,只要是高估,我会适当的减仓,留一些底仓,后期等估值合理回归,再买回。 如果一直高估,就一直不再参与。宁愿错过,也不冒风险。 于是,在今年的这半年里,我的操作,比往年多了许多,都有点超越了前几年的所有操作了。 以前,择一股长持,现在,当遇到更好的,我还是会说换就换。 竟然体系有一些变化,那效果如何呢?从这半年来看,还是挺不错的,至于未来如何,还需要继续验证。 截止到今天,今年的收益也才勉强收红。毕竟,我的这一只私募产品是21年的12月旬才发行的,相当于当时的最高点。 3600多点操作的产品,现在回本。我自认为,还是挺欣慰的。与之前相比。 因为,做了高低估值的切换,从3600年下来,至2800多点的时候,私募产品最低,亏损幅度最大不到10% 5 前面总结了一下,投资写作内容转换的思考,估值问题,操作频率。 那接下来,说说我所持仓的板块,以及持仓的标的数量。 以前,持仓的范围比较窄,基本上除了健康医疗就是大消费。 现在,持仓的范围很广,就连之前看都不看的银行板块,在今年也开始布局了。 当然,健康医疗,消费依然有,只不过板块方向,更多了了。有半导体芯片,新能源消费,化工农药,美容护理,家用轻工等等。 持仓的标的数量,变化不大,还是之前的那种相对分散,时而10到20只,时而20到30。 因为操作的频率比以前快了,个股的数量和板块也是经常更变的。 以前会特意的去在乎板块,以及持股数量。现在主要还是旧方法从下而上,再来看自上而下有没有机会。 于是,板块和持股数量,也不再是定数了。 说实在的,写文的频率少了后,研究的时间多了,投资的范围也广泛了,也拓展了我的能力圈。 最后,如果你对上述的板块有深入的研究,或者你是上述板块的从业者,以及对私募产品感兴趣的,可以私聊我,一起深入探讨。
|
下一篇:说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