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佚名 诸葛大局观 2022-08-14 - 小 + 大
露营这件事,是多数人现在找寻求新奇特体验的一种方式。 露营兴起,也许在于享受帐篷、野炊、野趣、野餐、野味带来的惬意。 些许是躺下看天空,静心赏浮云、赤脚探溪流的美好。 亦或是身处草地林间的回归、直面繁星起落的震撼、逐日捉风接雨时获得的直接体感。 兴许有遇到极端天气、危险动物、地质灾害等麻烦极小几率,总归是摆脱了钢筋水泥束缚,远离了现代都市,进入现代原始空间。 话说回来,有些未知的新鲜刺激,也就有了莫名的触动乐趣。 选择露营,寻的是独处安闲,寻的是自然环境,没想到却寻的是现实交流。 想想也对,也许在自然的怀抱中、广袤的星空下、温暖的篝火旁,人们的心灵可以坦然的彼此靠近。 在钢筋混凝土丛林这个舒适区里,憋坏了的人,终于成为物极必反的当事人。 他们的先辈,为了躲避野外的不确定因素,构建了层层堡垒。 这些堡垒隔绝了来自暗处的危险,但也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就像成都彭州昨天山洪事件,河道里露营,7人遇难。 一方面,是长期城市生活带来的安全感和松懈敢,认为风险其实离我们很远,自然就少了很多安全和风险意识。 另一方面,野外“生存”,还是少了许多技能和常识。 回到露营本身来看,吸着尾气在热岛效应里长大的城里人,他们渴望的不只是天然氧吧,同时还期盼被单元楼分隔的社交空间。 城市让孤独变得与生俱来,有些地方甚至连清晨的鸟鸣都被喧嚣的车流取代。 这些露营和户外产品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千禧一代”的年轻人。 看看牧高笛的股价就知道了: 他们的感觉是:社交媒体上的交互是空虚的,在野外使用工具、器物,接触到的自然环境则是真实的,在露营中和朋友们建立的亲近感,好像能让人重新获得了寻找快乐的能力。 尤其是在疫情让人的交往极度收缩的时代,显得更宝贵。 大城市的本能和属性,便是使人回避和身边的人交流,这是一种必然性! 如果把一群动物关在狭小的空间里,那么密集的距离就会让它们的精神承受巨大刺激,彼此之间的侵害行为会明显增多。 这个时候,像放归动物一样前往自然,在放松的状态下体验简单的人际关系,一起通过应对自然中的状况来建立亲密感,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特别“不巧”的是:昨天彭州山洪事件发生时的另一个空间,我自己也跟几个朋友在山间露营。 就像刚刚所说,风景虽美,也许往往暗藏着不可知的风险! 要说凉快,是真凉快,只有25度!下山便是38度!悬差极大! 最后,让我想起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里的一段: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此余之所得也! 大家露营也要注意安全! |
下一篇:突发!不可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