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多,那个男人拿着刀,悄悄从背后靠近还在伏案工作的杨文医生,揪住了她的头发,割头一般地对着她的颈部连砍数刀…… 杨文医生躺着被抢救的时候,空气中都是血的腥味,可是一屋子的人都像没事发生一样,没有人安慰一句,没有人谴责凶手及家属,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治疗,只知道催促慌乱无措的我们,这样的麻木令我寒心! 而为了不给社会舆论抓住一点把柄,杨文医生死后,我们还要调动一切医疗资源,继续给凶手的母亲提供医疗服务,保她健康无忧,结果她反倒成了英雄母亲! 阳光照在我身上,我只觉得冷,可转念想想杨文医生,她已经晒不到太阳了……” 12月27日晚,民航总医院被扎女医生杨文去世的三天后,这份来自于她急诊科同事字字泣血的自述,在经过无数次被删除和谐屏蔽后,终于在全国医生的合力下,彻底爆发。 难道救不了病人, 我们就不配活着吗?! 27号,这一天晚上,全国各地几乎所有医生,不分科目、不分年龄,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放下了自己平时的科普工作、案例分享,转而发布了同样的内容: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被杀事件。 有医生表示,他长时间免费科普医学知识不求任何回报,但此刻只恳求看到“医生被杀事件”的人动动手帮忙转发。 有的医生发出无声的悲泣:就让这件事无限扩大吧,再也不要沉默了。 就在这一个晚上,全国医生破天荒联合起来,共同向社会发出呐喊:我们可以感染死、累死、猝死,为救助病人而死,但绝不能被患者杀死! 这是多沉痛的绝望,多无助的心寒,不清楚事情经过的人根本无法理解。 在杨文医生同事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耐心尽职珍贵的副主任医生如何被一个冷漠蛮横凶残自私的病人家属,惨无人道地杀害: 从一开始接诊患者,杨文医生及同事就始终笼罩在病人家属极端情绪的阴影下,战战兢兢。 据急诊科医生的讲述,患者95岁高龄,长期卧床,生活质量低下。 杨文医生接诊患者时,她呕吐、意识不清,但家属却拒绝一切检查,仅要求输液。 输液后,患者病情没有得到好转,家属便认为是被杨文医生的输液输坏了。 接着在医院的努力说服下,家属同意检查,这才发现患者全身重症感染并伴有心衰、心肌损伤,加上高龄多病、免疫功能低下,治疗效果不好是肯定的。 但无论医院怎么跟家属沟通,他们都不接受疾病和死亡,也不肯转院走医疗鉴定,就赖在医院,每天揪着微小的病情变化而怀疑医生的专业用药,天天找茬,通过吵闹辱骂威胁的方式干扰医院工作。 极端情绪化的小儿子甚至放话:如果老太太走了,医护人员谁都别想活。 在这样的高压威胁下,整个科室过得忍气吞声、胆战心惊,别无他法,只能祈祷快点度过这一关。 但恶行不会因为好人的忍耐而有所收敛,患者家属最终还是举起了屠刀。 那是24号的凌晨6点,杨医生还在埋头工作,并未意识到背后家属的悄悄靠近,随后悲剧发生。 12月25日零点50分,圣诞来临的第一个小时,杨医生宣告不治。 据亲自参与抢救的医生,他从医三十年,都难以想象凶手丧心病狂之程度。 杨医生的颈部多处刀伤,其中一刀砍断了右侧颈全部肌肉,砍断了气管、食管,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和通往身体的神经,连颈椎骨都断了。 杨医生的惨状,用四个字形容:血肉模糊。 目前凶手行凶时的监控视频因为太过血腥暴力已被全网屏蔽。 然而这样的惨剧只是开始,等待所有医护人员的还有凶手家属无止境的纠缠与羞辱。 以及其他病人的冷漠与麻木,这才是压垮全体医生的那棵稻草! 杨医生的同事历经无数次惨烈抢救,但唯独这次大脑一片空白。 因为她发现,在血腥味浓得化不开的空气里,站着一个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病人及家属,他们目睹了一切,却又假装无事发生; 他们刚接受完医生的救治,却无人谴责行凶者的家属,眼睁睁看着他们坐在病床上玩手机; 他们唯一做的,就是不断催促乱作一团的医护人员办理自己的住院与治疗。 而这时的医护人员们,在疲惫、慌乱、无措、难过之余,还有应付外头好事的媒体与个人不断致电的询问,尽力抢占这台电话的畅通时间,因为它还要被用于打出呼叫全院的救援。 这样悲哀到令人发寒的场景彻底刺激了医生,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怀疑这世界最为崇高的救死扶伤事业,意义究竟为何?自己忍辱负重近乎牺牲的付出,又能得到什么? 最后化作那句愤怒到穿透灵魂的质问: 难道我们治不了病人,就不配活着吗?! 医学生都转行了, 做医生太苦了! 更令人心痛的是,这样的怀疑并不是单个医生的想法,而是国内医疗行业内长期存在的共同迷茫。 在知乎上,关乎医闹的问题下,总能发现专业相关的回答者,呼吁国家加强力度保护医生,他们担心的是“行医被杀”,思考的是“学医之路是否继续”。 尚为学生便已活在阴影之下,可见医患关系已经严峻到怎样的地步。 不由得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一则荒唐至极的新闻: 湖南衡山县乡村医生周某提醒邻居抽时间到诊所里进行体检,竟遭邻居残忍杀害。 原因是邻居认为,体检需要拍照,拍照对身体不好,怀疑周某想趁机害他,于是先下手为强。 这等匪夷所思的新闻,初看我也没当回事,以为这种由于愚蠢无知导致的最残忍的恶,只可能是发生在偏远闭塞山村的个例。 可是直到看到北京民航总医院的杨文医生被刺,我才明白当时的自以为是多么地傲慢与浅薄。 愚蠢、无知、不讲道理的患者,同样会出现在最发达的城市。 而面对这样的人,医生无疑是弱势的。 因为一方面,国内把本应是技术工作的医疗体系服务化,倒逼医生不得不把患者满意度摆在第一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服务者。 面对难以沟通且强硬的患者,医生就被动处于弱势一方。 另一方面,是国内医生高付出低回报的行业现状。 要想成为职业化医生,最少需要5年本科+3年职业化培训,也就是8年时间。 而要达到杨文医生这样的副医师主任级别,一共需要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规范化培训+主治考试+论文基金+十四年小主治+若干SCI论文+省厅级别课题若干+考试通过! 努力上进、永不懈怠,过五关斩六将,才有可能成为像杨文医生这样拥有24年经验的高级医生。 可就是这样一位国家医疗行业高级人才,面对丧失理智的患者家属,也是毫无办法。 双方不对等的人生资源使得医生在对抗中不得不屈居于下风。 而且高成本高强度的医生工作,2018年的行业平均工资仅达到9万元,而国外医生行业工资水平一般为国内5倍。 “当医生真的太苦了”——当这一句抱怨成为现实,影响了从业人员的选择,行业数据就变得更加令人担忧: 《柳叶刀》在2017年发布了一个报告:10年中,中国培养了470万医学生,但医生总数只增加75万,25-34岁的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而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2.5%增加至11.6%。 这10年间,正是“杀医事件”频发的十年,也是医患关系紧张从新鲜话题变成老生常谈的十年。 除去最敏感的“杀医”,还有各种不算极端但也足以让人对行业丧失信心的小纠纷,屡屡让医生陷入断送职业前途的危险中。 比如不久前引发争议的“飞刀事件”:北京天坛医院专家搭飞机为山西脑梗患者做支架手术,收取劳务费1万元,本来是双方谈妥、两全其美的好事,却因遭到康复的患者反咬举报,最后被停职接受调查。 事情曝光后,行业一片哗然,而外行则一片漠然。 这种鲜明的态度分化像极此次的杨文医生被杀事件,医生们人人自危,而患者们冷眼旁观。 但冷眼看不了太久的,因为漠视的恶果摆在面前:医生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说,这次的民航总医院女医生被杀事件是纯粹的刑事犯罪,不是医患纠纷。 但是,若跟医患纠纷毫不相干,我们的医生为什么会在阳光里颤抖,在冷漠中绝望,在沉默里爆发? 微博、朋友圈、QQ空间等平台又何以充斥着他们的悲鸣? 患者置身事外为何成为常态? 这些问题难道不是在提醒:我们必须进行反思吗? 别让医生心寒, 别为他人恶行买单 事实上,相对而言,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在医疗效率和公平领域平衡得最好的国家,尤其是对大部分的患者而言。 在发达国家,医生看诊贵,效率低,医院项目收费高,没有医疗保险你连病都不敢生。 在国内,医生看诊便宜,效率高,医院项目收费低,花十几块就能挂上三甲医院的专家号。 倒推过来,我国医生收入低,工作强度大,专业水平也不低。 有句话说得好:中国把治病救人当成了事业,国外把治病救人当成了产业。 按理来说,中国医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即使收入有限,社会地位也不会低到哪去。 但恰恰相反,医生地位不仅不高,甚至一直被人怨恨。 医生们每一次面对伤医事件的哀嚎与愤怒,都被外行一句“那你们别干呗”堵回去,而伤人杀人的罪犯都被舆论轻轻放过。 我们始终没有真正理解与医生之间的关系,这导致我们少做了太多事。 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你服务我,我服从你,而是紧密的合作关系。 换句话说,你的合作伙伴被人捅了,你站在一旁干看,合适吗? 或许有人会说,大部分医患关系是和谐的,伤人的只是一小撮,放到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要在意这些小概率事件。 因为医疗是公共资源。 我们与行凶的患者,很有可能共享同一个医生,或共享同一个医生的工作成果。 还记得重庆那辆冲进江里的公交车吗?道理类似,当我们的司机暴露在危险之下,每位乘客都责无旁贷。 当我们的医生面临危险,每个患者都有义务站在凶手的对面。 保护医生,就是保护会生病的自己; 纵容他人伤害医生,你或许会因此陪葬。 医生并不需要你站出来为他挡枪,只要别再让麻木冷漠成为堵在医患中间的墙。 而你的一声支持,就算不能劝回转向的医生,也能让行业的坚守者重振信心。 别让医生心寒,别让自己有机会为他人恶行买单。 至少从现在起,随手转发,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医生的不安。 觉得文章不错,请转到朋友和各大群里,传播正能量,谢谢! |
上一篇:速看!下午机会发布
下一篇:回血了,下一个龙头在这里
妖股牛魔王 的最新文章:
2020-01-13
2020-01-10
2020-01-09
2020-01-07
原创2020-01-06
原创2020-01-02
原创2019-12-31
原创2019-12-30
2019-12-28
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