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军师 诸葛大局观 2020-12-06 - 小 + 大
书籍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 电视和网络更多地着眼于当下,力求信息传播的新与快,却从不在乎文化的积淀。 因此一个人若是主要靠电视和上网过活,基本上可以判断此人算不上是一个有沉淀和厚度的人。 或许他知道天下许多奇闻八卦,可这又能怎样呢,与他自我的生活又有多少联系呢,更是与他精神生活毫无瓜葛。 所以说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根的,他对于人类文化的精髓更是一无所知,本质上是贫乏与空虚的。 喜欢读书也并非每个人天生就有的习惯,但却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与培养习得。 养成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 一方面需要通过环境因素,例如学校或者家庭创造一种读书的氛围,父母本身带头读书,从小耳濡目染的熏陶传递到孩子身上。 另一方面通过孩子后天调动自我的元认知能力,从而养成读书的习惯,认为读书是一件需要倾尽终生去做的事这样的信念,来达到爱读书的习惯。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之中都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医生,律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等。 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的话,这个人就多少存在着某些缺陷。 藏书多的根本读不完。 可是,一见到好书或似乎好的书,还是会忍不住要买,仿佛不买就特别吃亏似的。 书还是一本一本的读,读的速度却始终赶不上买的速度。 这样也倒好,总是给自己给个念想,那些书总还是需要去读的,便会把很多认为可以玩游戏,看电视,上网的时间留给读书了。 书斋里的书逐渐多了,书斋自然而然有了生命力! 整个家里就属书斋最有活力与光环,同样也最能体现出其主人的品味与人生。 爱书家的藏书,确实是把书当作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在书斋与主人之间,有了一个共生并存的关系。 正因为此,一旦与主人断绝了关系,书斋便失去了其生命力。 所以说,从一个人的书斋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内心世界的轮廓面貌。 主人在时,书斋散发出一丝丝光芒,照耀着主人的内心。但对别人来说,它最多仅仅算是一堆堆书,仅此而已,而不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东西。 事实上,无论古今,私人书斋是难以传之于子孙的,因为子孙对它来说已经不具有它原主人与它之间的那种血肉相连的感情。 这对书斋主人来说倒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憾事,既然生命行将结束,那和他生死与共的书斋的使命也算是圆满完成了。 书斋从空到有,再到放满甚至需要增添的过程,便是一个人从生命力弱到生命力逐步增强的过程,这是一个人从内心贫乏和空虚的状态逐步变得富裕与充实的历程。 此间的表象世界便是由这样一个属于私人的、独一无二的书斋构成,而这些不同类别的书籍背后,便组成了这个主人的内心世界。 这个里象所展现出的便是他的品格、性情、思想、人格魅力以及人生哲学。 书斋是一个人灵性的体现。 “陋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因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而为人所熟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体现了他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在书斋中,蒲松龄设一茶棚,专门询问一些奇闻异事,然后把听来的这些事情加工润色之后记录下来。“志”便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便由此而生。 “缘缘堂”是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的故居。“缘缘堂”不仅是丰子恺的现实家园,更是他的精神家园。他不仅几次撰文描述缘缘堂,还将自己的文章一再以缘缘堂的名义结集出版,如《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新笔》和《缘缘堂续笔》。 书斋,不止藏书,更是才华清灵的优雅天地,用以寄情名志,或以自勉! |
下一篇:股市风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