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提交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运筹帷幄 > 文章 当前位置: 运筹帷幄 > 文章

0625 韭菜公社第三代半导体专家会议纪要

原创:公社手记   基本面驱动   2021-06-26 - 小 + 大

专家介绍


陆敏博士,《化合物杂志》主编、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创新联盟主要创建者之一、深耕碳化硅晶体的生长和加工领域,深入了解第三代半导体相关技术、人才和产业政策。


Part1

碳化硅氮化硅市场产业化的进度,细分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以及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技术突破和价值地位高低。


01
第三代半导体的整体介绍



第三代半导体又称宽禁带半导体,现在比较成熟两个材料,一个就是碳化硅(SiC),一个氮化镓(GaN),只能做分立器件。在整个半导体的这个领域当中,只占很小的一个领域。


存量领域

半导体领域最大的一个领域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现在几乎100%都是用硅来做。整个半导体领域现在一年销售额大概是在五千亿美金左右。其中90%都是硅,剩余10%里才是非集成电路,分立器件约占的5%。


增量领域

例如新能源汽车、5G基站,是一个很大的空间。但即使算上增量,也不到一千亿的体量。可能天花板的空间估计在几百亿美金。去年整个第三代半导体在分立器件这个领域约6亿美金左右。加上5G基站约6亿美金左右,合计十几亿美金。十几亿美金将来要发展成几百亿美金还是很有想象空间,但在半导体领域当中仍然只是一个细分的市场。


分立器件分两类

电力电子器件,主要用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等领域。

微波射频器件,做信号传输,例如5G基站。

第三代半导体的主要应用领域就是目前最热的两个行业5G、新能源汽车。但在新能源汽车里,一辆车价值最多10%要用到电力电子器件或者碳化硅氮化镓。其余90%其他的例如电机、电池等。


碳化硅氮化镓之间的关系

电力电子领域(电流电压的功率变换)它们两者之间有不同的赛道。

碳化硅适合中高压,650伏以上的电压等级。主要应用场景是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以及工业的一些应用领域。

氮化镓适合中低压,655伏以下,主要应用场景是快充,手机快充消费电子快充等。


微波射频5G基站领域

氮化镓碳化硅是合作使用的关系。是在碳化硅的基板上长一层氮化镓,叫碳化硅基的氮化镓。这个材料做出来的器件,就是微波射频器件,用在5G基站的功率放大器。现在5G基站里50%用碳化硅基的氮化镓器件,剩余50%用传统的硅器件。


02
碳化硅的介绍



市场空间:碳化硅现在处在一个市场爆发的状态,主要感谢马斯克。在特斯拉没有使用碳化硅之前,碳化硅在这个领域的应用一直没起来。基本上做碳化硅的都在亏损,即便到现在大部分还在亏损。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上用了碳化硅之后,就把市场带起来了。全球将近上亿辆汽车,各国都在推进新能源汽车。去年已经中国将近100多万了,全球300多万,这个数字逐年在增加,假设未来10-15年后,全部变成新能源汽车,这个市场就很大。


假设一亿辆汽车一半用上碳化硅,5000万辆这个市场就有500亿美金。去年车上大概用了3亿美金,从3亿到500亿,差不多要用10-15年的时间,年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这是最大爆款的市场。碳化硅还有其他市场,尽管体量没有车那么大,但渗透率比车要高一些。


光伏:去年1.2亿美金,将来到饱和之后估计将近有40亿美金每年,基本上也是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长。风电:和光伏并行,去年体量约0.2亿美金左右,将来到饱和之后估计将近也有40亿美金每年,基本上每年也是百分之20-30%的速度增长。车外配套设施充电桩:去年约0.5亿美金,将来饱和估计可以到80亿美金。


还有两个领域,市场饱和量不会太大。目前还需要技术突破,但将来肯定要用碳化硅。一个是火车,就是高铁和地铁,还有就是电网特高压输电。因为自带火车电网要求的功率和电压都比较大。碳化硅是越高压电流越大越高功率,越有优势。

03
氮化镓的介绍



氮化镓(GAN)主要是硅基氮化镓,走的低成本路线,市场刚刚开启,应用场景包括消费电子(例:快充)、服务器电源、微型逆变器、激光雷达等,远期市场空间是100亿。


应用场景。因为材料异质性和外延材料问题,目前氮化镓主要只用于消费电子快充方向,对应空间不到10亿美金。其他应用场景中,服务器电源都要备份,低压电流要求也不高,但行业空间不小;光伏领域,户用微型逆变器方向,欧美应用居多,中国未来可能发展;激光雷达方向是潜在的巨大市场,华为是激光雷达路线(特斯拉视觉路线),未来汽车智能化可能使用很多激光类产品,氮化镓可用于激光脉冲电源的驱动器,但目前氮化镓产品质量还无法达到车用功率器件的标准。


04
产业链介绍



无论碳化硅和氮化镓,产业链包括上游(衬底)、中游(外延、设计、制造、封测)、下游(应用)。碳化硅衬底是产业链中技术门槛最高的环节,是制约整个产业链环节发展的关键。目前碳化硅生产中一台炉子一年产300-500片,而硅片一台炉子生产几万片;六寸的碳化硅片价格达到7000元左右,而六寸硅片价格100元左右,两者差距在60-100倍,而如此巨大的差距主要因为碳化硅衬底难长。衬底生产难度极高,生产效率较低,导致价格很贵,行业处在成熟技术生产效率低,生产效率高的技术(如液相法等)又不成熟的处境之中。衬底产量低和高价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未来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取决于衬底的发展情况和降价速度。


5、目前普遍认为半导体第一代差距较大,第二代有一定差距,第三代起点相同差距较小,可以弯道超车。碳化硅差距可能至少在5年,在各个环节衬底、外延器件等都有差距,国内一级市场投资可能超过千亿,有点过火。


Part2

国内涉足第三代半导体的公司,技术和产能优势排序。三安集成、天科合达、山东天岳、海威华芯等。


01
碳化硅方面的工艺介绍



衬底:衬底环节,国内外差距很大最主要体现在尺寸,世界主流尺寸是6英寸,但目前国内主流还是在4英寸,而且国外Cree已经研制出8英寸,最快2022年底可能就能进入市场,而国内现在6英寸还是小批量供应,所以尺寸上体现出技术差别,另外衬底品质上差别,体现在是否完美,技术中有两个指标,微管和位错,微管部分国内外差别不大,都是每c㎡小于1个,位错国外目前Cree可以达到1000/c㎡,国内目前是5000-1万/c㎡,技术差距大约有5年时间才能赶超。


器件:其次门槛较高的就是器件,器件的难度体现在工艺步骤很多,比如1个二极管大约几十步工艺,1个MOSFET大约上百步工艺,另一方面前期需要大规模投资,衬底一条产线可能几亿,器件至少在10亿人民币以上,核心问题还是工艺步骤多及一些核心高温工艺,如高温栅氧 高温注入等。

目前国内外差距主要体现在,国外MOSFET已经大批量出货了,国内目前还没有能够大规模供货的企业,原因是因为国内目前还是在二极管领域,在三极管领域技术还是稍有滞后,同时二极管部分动静态指标也有一定差距,虽然电流电压等级参数相同,但导通电阻、开关损耗等相对有差距,意味着当真正面临使用阶段,效率会有一定差距。

除此之外,用在消费电子、工业、车规可靠性不同,目前车规级国内还没有企业能供货,特斯拉是意法半导体供货,比亚迪汉据行业内有传言是英飞凌供货,所以这部分就是器件上我们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封装:封装环节的核心矛盾在于,碳化硅材料的主要特性是高温高频,但目前封装还是照搬硅封装,所以高温高频性能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但这部分国内外都还没有突破,国内斯达半导体在做硅封装模块比较优秀,目前在碳化硅方面也有布局。


外延:整体来看,碳化硅领域,技术瓶颈较低的是外延,目前外延有商用商业化设备的主要有两家国外企业,一家是意大利的LPE,另一家是德国的Aixtron,因为这两家公司在卖设备的时候也会带工艺,所以技术门槛不是太高,大约一千万左右就能买一台设备就可以做出合格的外延产品,后续的研发主要体现在让厚度更厚,性能更好以及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降成本,因为器件中衬底成本大约占到50%,外延成本在20-25%,所以外延工艺控制好,成本可以降低很多。


应用:最后是应用部分,应用需要量大才有技术问题显现及突破,目前国内大部分车企,比亚迪,北汽、宇通、蔚来等都有相应平台在做。


02
氮化镓方面的工艺介绍



氮化镓与碳化硅不同,首先是技术相对滞后,其次是在硅衬底基础上完成的,硅衬底是集成电路范畴,所以台积电、三星等大厂都会代工,国内中芯国际也会做,所以氮化镓在器件环节的设计和代工可以沿用集成电路的模式,可以代工。之间的差别体现在,器件中最核心的工艺是光刻,光刻对衬底的透光率识别要求很高,而氮化镓整体透光性质由硅决定,所以可以沿用硅代工,但碳化硅的透光率和光刻的条件就完全不同,另外还有很多独特的高温工艺,所以目前尚无大的代工体系。


氮化镓领域,最大问题在于设计难度较大,这个领域最好的公司是北爱尔兰的纳微半导体,目前是让台积电代工,现在在美国准备上市。氮化镓目前主要在消费电子上应用,器件的频率越高,电感这些无源器件就可以越小,最终体现在充电头就可以越小,所以氮化镓器件的小取决于频率,频率取决与集成度,纳微半导体主要是解决这方面问题,此外器件中的驱动电路等都是低压的,但氮化镓是高压的,要把低压和高压设计在一个芯片上是有很大学问的,目前国内企业暂时还很难做到,所以氮化镓的制造流程主要难度就在设计环节。


第二个技术门槛较高的环节在外延,硅上用氮化镓就做异质外延,要做出比较好的品质、性能来,跟设计和制造都要挂钩。其他模块封装及应用部分,与碳化硅相同,都需要应用来反馈。


03
碳化硅领域中国企业



1)衬底环节:山东天岳和天科合达是两家头部企业,这两家在国际可以排在前4位,第一是美国的Cree,第二是日本罗姆半导体,第三是美国的II-VI,第四是国内的这两家

2)外延:厦门的瀚天天成和东莞天域是专门做外延的

3)器件:北京的泰科天润(湖南浏阳6寸工艺线已经投产)、华润微、三安集成、闻泰科技、斯达半导、中车时代都是碳化硅领域的头部企业。


04
氮化镓领域中国企业



在苏州比较聚集,苏州有一个纳米城,基础比较扎实,聚集比较多。


比如苏州晶湛、苏州能讯(主要做微波射频)、苏州纳维(氮化镓衬底)、英诺赛科(氮化镓器件IDM)以及东莞的东莞中镓(氮化镓衬底)


还有专门做代工的成都海威华芯,以及三安集成及芜湖启迪等在氮化镓也有布局。


Part3

据说某龙头公司在碳化硅取得突破,相关情况介绍。


碳化硅衬底领域,近几年新上的项目很多,也包括一些上市公司。

比如露笑科技,原来是做蓝宝石的,18年就开始做碳化硅炉子,卖给中科钢研。但只是代工一部分,最核心的热场部分还是中科钢研自己做。

碳化硅的长晶炉并不复杂,并不比硅的单晶炉复杂,任何一个做硅单晶炉的都能做碳化硅炉子,核心的问题是工艺。


长晶炉的结构大同小异,技术路线有两种,露笑科技2019年开始做,时间比较短,虽然已有相当大的投入,但是应该没有产品在卖,因为碳化硅衬底的瓶颈是最高的,没有近十年的深耕投入是很难做出产品的,像天科合达和山东天岳至少十来年以上,国内和国外差距也有5-8年。


差距赶不上的原因在于PVT的方法,研发效率非常低,长得非常慢,需要时间去积累摸索,所以从没有做这个行业到重新进入行业,从无到有,从零到一,至少要三年,从一到量产,又要三年,没有五六年不可能出产品。


天科合达六寸15年就做出来了,但到现在才开始较大量的供应,山东天岳招股书里主要是四寸半绝缘,六寸导电也研发出来在送样,山东天岳都只在送样阶段,新玩家应该不会这么快进入供应链,不符合规律。(具体的情况不是很清楚)


Part4

其他类型第三代半导体,如氮化铝(东方银星合作公司)、氧化锌、金刚石等,进展和前景?


氮化铝、氧化镓、金刚石被叫做第四代半导体并不科学,也属于第三代半导体,因为都是宽禁带半导体,更学术的说法叫超宽禁带。


氧化锌:比氮化镓要早,因为P型很难做的原因已经被抛弃。

氮化铝:有一定应用场景,和碳化硅一样做衬底材料,最终做氮化镓的衬底材料。有两个应用,一个是光电,做深紫外,发光效率很高;另一个是做功率器件,一方面是因为导热系数比蓝宝石、硅都好,另一方面是与氮化镓晶格比较匹配,长出来的晶体比较漂亮,功率就会更高。

但现在还很不成熟,2英寸的才刚出来,价格可能比碳化硅6英寸的还贵,近乎贵了1000倍,所以目前谈不上产业化的应用,还在研究阶段。可能需要近10年才能大规模应用。

金刚石:被学术界称为终极半导体,现在能做指甲盖那么大,因为生长特别困难,至少15年才能走上大规模应用。

氧化镓:比氮化铝进展更快,日本已经出来四寸,因为特别好长,所以走低成本路线。但P型比较难,半导体需要有N型P型,如果有一个做不了就很难做成好的器件。另一个问题则是导热性太差,导致产业化有瓶颈。另一方面氧化镓还特别容易碎,对环境的耐受性也差。所以在封装上会有更多的要求。可能5年后有产业化应用。


Part5

砷化镓、磷化铟等二代半导体价值前景?


砷化镓,磷化铟属于第二代半导体,市场也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砷化镓。氮化镓用在基站,基站目前建设量少,但手机端用量很大,手机接收5G信号的微波器件是用不了氮化镓的(功率太高费电),因此仍然需要使用砷化镓。但5G手机用到的射频会比4G多很多,器件数量至少要比4G翻番,整个市场需求容量可能是基站的五倍。

第二,磷化铟。做红外激光的光电器件,主要做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用于手机上的人脸识别,以后如果类似智能门锁扫地机的都用到的话,体量也比较大。

另一方面,磷化铟是一种超高频材料,比氮化镓和碳化硅都要高,适用于以后的6G、太赫兹等,是以后的6G材料,用于卫星通信。


Part6

问答部分


Q1:详细了解6G相关

A1: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包括砷化镓、磷化铟,砷化镓以前主要用于光电领域,例如0 . 8-1微米的发光二极管、激光器;另外一个应用是在手机段的射频。磷化铟,以前主要主要用于1-1.9微米的发光二极管和激光器,现在主要用于垂直腔面激光器,前置用于人脸识别,后置用于AR游戏(深度感受较强);6G通讯上用于超高频材料,几百G赫兹以上。


Q2:如何看待露笑科技碳化硅衬底片已送样检测通过,向下游客户进行送样

A2:刚刚讲过产业链包括衬底、外延、器件,外延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如果器件有问题,是衬底出了问题还是外延有问题,这里比较容易说不清,关键是他们衬底找地方做好外延一块给客户,再去验证也是可能的。


Q3:请问海威华芯在行业的地位如何,有公告说海威华芯专利上是遥遥领先于这个中国的其他企业

A3:海威华芯主要是代工的模式,在第二代半导体里台湾稳懋是龙头,海威华芯算是后起之秀,但体量不是很大,专利的多少不代表实际水平有多大,关键看也有多少核心专利。


Q4:美国限制了28纳米,芯片产业环节晶圆的制造、材料、设计、封测,哪个轮动会大一些,芯片景气度会持续多久

A4:28纳米被限制对我们有一定影响,缺芯我觉得最少要到22年底,缺芯是个周期,疫情导致产能错配,另一个是因为新的应用起来了,扩产差不多要1年左右,产能慢慢释放,恐慌心理也会慢慢地消解,所以我个人认为可能到明年年底会有很大的改观。


Q5:硅光芯片为什么很难做到单片集成

A5:把磷化铟转移或者集成到硅上,技术和工艺上有很多难度,但现在很多实验室也验证通过了,是条路子。


Q6:国内现在可以达到这种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或者说比较接近商业化应用的公司有哪些

A6:衬底有天科合达、山东天岳,山西烁科、河北同光,外延有瀚天天成,东莞天域,器件比较多,泰科天润、华润微、三安。


Q7:衬底是最关键的吗

A7:碳化硅主要是衬底,谁掌握了衬底谁就掌握了产业的命脉,国际上CREE就是做衬底起家的,因为他掌握了衬底可以向下游延伸,也可以做器件,而且他的衬底前几年一直是卖方市场,都被包圆了。(后续补充:氮化镓最难的是器件的集成设计)


Q8:和海外巨头差距

A8:尺寸、品质、质量,缺陷密度,导致器件的良率和可靠性有差别。


Q9:第四代半导体以什么材料为主

A9:第四代本身这个说法不科学,准确的说是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有氮化铝、金刚石、氧化镓,更接近产业的是氧化镓。


Q10:请梳理下天科合达和天富能源的关系。

A10:天富能源是天科合达的原始创始股东,早期的时候中科院出技术,天富能源出钱共同孵化了这个公司,后期有很多人参股、股改,哈勃,大基金进来。

Q11:相关的公众号

A11:CSC化合物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联盟等


Q12:华为在第三代半导体或者是宽禁带半导体的布局情况?

A12:华为在供应链的安全被打压后一直在做,天科合达、山东天岳都有投资,在外延部分投了瀚天天成等,基本上碳化硅产业链都有布局。华为在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


Q13:外延、衬底、器件、封装四个步骤在产业链中的利润率

A13:通过衬底可以看到下游,它是产业技术最核心的地方,利润率不会太低,毛利率在30%多。体量方面,去年天科合达2亿多,山东天岳4亿多。国内碳化硅衬底目前就大概10亿人民币不到的体量。外延在这个基础上除以2,器件大概在20亿左右,封装大概是5亿左右。


Q14:第二代半导体的三安光电,第三代半导体的氮化镓中的海威华芯做代工,碳化硅的山东天岳和天科合达和上市的露笑科技。露笑科技的生产工艺(衬底这个环节)回答的实际上是这个衬底的工艺。

A14:衬底的生产环节,工艺步骤分为5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合成,第二步长晶,第三步切割、下一步打磨抛光,最后清洗。

所有的合成长晶的炉子都是自己在做,这部分没法代工,没有成熟商业化的炉子(含工艺)。因为PVT是直接与工艺挂钩,设备并不复杂。天科合达是自己做炉子,山东天岳的炉子是自己设计的,听说是北方华创给代工的,整个炉子是自己的知识产权。

山西烁科是中电集团的,本身装备能力就很强,就自己做。有设计一般的单晶炉厂都能做。

后面的切磨抛清洗,设备以进口是从日本和德国为主,国产率不高。目前磨抛有一个特斯迪、赫瑞特,他们在这个领域比较领先,国产化也开始进入供应链了。


Q15:氮化铝陶瓷基板,好几个上市公司都生产,和氮化铝半导体有联系吗。东方银星前期大涨,涉及的手机滤波器氮化铝薄膜mems,和氮化铝量产有必然联系吗。

A15:一个是陶瓷材料是非晶体,氮化铝基板实际上是用作封装的材料,导热性很好,强度也不错,一般在IGBT,MOSFET这些封装里都会用到氮化硅基板。现在比氮化铝基板更好的是氮化硅,半导体氮化铝是两码事,陶瓷氮化铝很便宜,而一个半导体单晶氮化铝是上万元。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好比石墨跟钻石间的差别。


Q16:氮化铝企业哪些研发靠前?

A16:氮化铝半导体企业,一个浙江杭州奥趋光电,现在2寸快量产了,但价格太贵。现在产业化在做的不多,其他就是一些研究机构比如中科院、中电科、一些大学。因为本身这个市场差不多还得至少10年。

氮化铝现在还有一些用途就是滤波器,实际上不是氮化铝是氮钪铝。5G通讯里,实际上除了PA放大器,还有很多滤波器,滤波器市场体量要比PA的体量更大,氮钪铝实际上是很好的滤波材料。用一些溅射或其他方法制备,算不上单晶,应该是多晶状态,生产难度比氮化铝容易很多,能量产。


Q17:碳化硅一般器械生产不了,比如以国内华润微作为一个案例,您怎么评价它在这个环节的优缺点。包括组装厂,在分装这块有没有突破。

A17:碳化硅做IDM模式有它的道理,碳化硅是碳化硅基和硅材料不一样,这个领域代工体系还没有建立,代工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这期间找谁去做,实际上自己有工艺线,就能很快生产出华润微、泰格天润这种,他们都是IDM。Cree、英飞凌、日本罗姆都是做IDM。碳化硅分立器件现在没有代工体系建立,因为本身器件的设计相对没有这么复杂,工艺的设计、制造需要很快的迭代,反馈,你有设备有自己的工艺线,能很快设计并制造出来。代工本身费用高,周期长,三五个周期才迭代出来,根本赶不上人家的速度,在分立器件,IDM为王,若干年后代工体系可能才会慢慢出来。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击下面名片关注

基本面驱动
基本面驱动
韭菜公社(jiucaigongshe.com)官方公众号,基本面研究为主的投资分析
28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上一篇:重磅精华!强烈推荐

下一篇:今晚,有个大事!

关于我们   |   提交推广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5 微游资.  Powered by vyouzi.com   |   粤ICP备191246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