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财新周刊》称“商业银行将获券商牌照” 1、会不会对行业形成供给冲击?从证券行业的供需格局来看,大家普遍看到供给端两大增量,一是金融服务业开放带来的国外巨头,二是混业趋势下的国内巨头(银行)。但实际上大家更应该看到的是,机构处在资本市场需求井喷的大时代:直接融资比例逐步提升;资本市场制度和结构逐步完善;新的业务及新的金融产品逐步涌现。所以总体而言,券商行业需求端的变化会远远大于供给端的变化。当然基于银行的渠道优势和资本优势在部分业务领域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我想,整个资本市场的需求扩张是非常大的,容得下高盛,也容得下工商银行。给大家提供两个视角和案例:一是在香港市场的银行系券商并没有颠覆当地同行;二是国内其实也有金融控股集团下的券商牌照,当然他们会得益于股东层面的全方位支持,但最终行业地位还是取决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从严格的分业到混业经营是不可逆的历史趋势,但这种趋势变化一定是渐进式的变化。从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的角度来说,混业经营是一个大的历史趋势。例如日本美国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逐步走向混业,2008年次贷危机中,美国几大投行分别获得银行体系注资,算是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趋势。综合来看,混业经营下的银行系投行会体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一是综合金融的服务能力要优于单独牌照的银行或券商;二是银行系在流动性支持、资本补充和抗风险能力方面要远远超过了投行(银行有央行的最后贷款人)。所以混业经营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金融业对外开放背景下,迎接外来竞争的必然要求。但是,机构要看到,从分业到混业,从银行到券商,机构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制度框架上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多头监管框架的协调和统一机制的完善以应对金融混业更加复杂的监管形势;银行业和证券业在治理、激励以及风险文化上的差异需要进一步协调和统一。因此,机构有理由相信,从分业到混业,从银行到券商会是一个渐进而非突变的过程。 3、银行拿券商牌照可能的路径?会如何影响行业格局?银行拿券商牌照存在两种路线图:一是直接新设:从拿牌照-团队搭建-业务推动,整个进程可能会慢一些,但明显有两个吸引力的地方:没有历史性的包袱,在团队和文化上不会存在较大的冲突。这个进程可以参考各家银行新设的理财子。这个路线图下初期业务可能会更倾向偏机构类和资金类业务,C端的业务可能很难马上切入。二是兼并重组,这个业务推动可能会快一些,但是可能会存在团队、文化、风控等方面的摩擦。从这个角度出发,券商股权的并购重组又多了一个重要参与方,牌照价值的重估和兼并重组的事件驱动可能是二级投资的方向或机会。 做个总结:银行拿券商牌照,最终混业是历史的趋势,但这个趋势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机构处于资本市场持续扩张和完善的历史时期,不会因为多一个高盛或工行,会对行业竞争格局或供需格局产生颠覆性变化。中期来看,银行可能通过新设或兼并冲高组获得券商牌照,在兼并重组的路线图下,大家可以关注下券商牌照家中重估和兼并重组的机会。最后说一点偏长期的判断:银行系来了,外资也来了,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就得看“真功夫了”,行业的经营者更加急迫的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机构各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和壁垒到底是什么。 最后落实到二级投资:银行拿券商牌照,不改变行业长期的趋势和中短期的格局,因此可以继续看好板块。个股上还是机构之前的三个维度的判断:一是,高成长科技券商,东方财富;二是、行业龙头,华泰证券等;三是、低估值,并在经营或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大拐点的公司,如国元证券等。
风险提示:市场活跃度大幅降低;行业竞争格局恶化; |
上一篇:节后机会,留意时机!
下一篇:时隔5年,顶层再发话!!
先知突发 的最新文章:
原创2022-11-25
2022-11-15
2022-06-21
原创2022-06-10
原创2022-06-09
原创2022-02-17
2022-01-24
2021-11-11
2021-11-08
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