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酵最多的消息,应该是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1.2万亿长期资金,应对中国经济新的下行压力。 当前我国经济虽有恢复,但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尤其是中小企业仍面临一定困难。 其实,降准释放的部分资金很大部分用来对冲MLF的到期,预计大约会有9500亿的资金要归还,其实这样一看1.2万亿也没剩多少,所以这个幅度或将弱于7月份的降准,今天市场对于它的消化也算可以。 我看最近大家都在留言问我氢能源怎么样,今天给大家说下。 确实,最近该产业政策在密集出台。继2019年3月氢能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多部门就相继出台了发展政策。 在今年8月还正式印发了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区的通知,京津冀、上海、广东成为此次的示范城市群。上个月发布的一意见,其中又明确提到要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现在已经有近30个省份及直辖市发布氢能发展相关政策方案。 在颁布政策后,为了推广应用,财政部对示范区领域给予补贴和奖励,各省市的政策不一样,例如在北京,加氢站建设时会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运营时还对每千克氢气有运营补贴。在上海是按照积分给予奖励,1积分20万元。 发展氢能源不仅能缓解能源短缺,还可以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这就是该产业如此被国家重视和被我们看好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16年-19年时,我国氢燃料汽车产量从629台增长到了2737台,复合增长率达到63%,按照这个发展,到25年我国氢能源汽车的数量可以达到10万辆,到30年还有望会突破百万,这时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的需求大概是800亿元,车载储氢和供氢系统的需求是大约200亿。 有氢燃料汽车就要有加氢站,截至去年,我国的加氢站是有127座,到30年预计会建成5000座,这时加氢站市场大约会累计投资420亿元。 这样这个总市场的规模到2030年很容易就会突破千亿。 产业配套政策的逐渐落地,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也逐渐明朗。 氢能产业链是制备、储运、加注、应用这样的过程。 氢的种类分为很多,有“灰氢”、 “蓝氢”、 “绿氢”。 “灰氢”是通过化石能源、工业副产等伴有大量CO2排放制得的氢; “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将CO2副产品捕获、利用和封存实现低碳制氢; “绿氢”是通过可再生能源等方法制氢,生产过程基本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显然,灰氢的制备不利于实现“双碳”目标,但却是我国目前成本最低的制氢方式,即煤制氢。 制备环节,除了煤制氢,还有天然气制氢、电解水制氢等多种途径,天然气制氢是化石能源制氢的理想方式,也是目前国际主要使用方式,我国因为这个过程成本较高,技术也并没有那么成熟,主要还是采用煤制氢。这里,华昌化工的煤化气制氢申报了立项氢气充装站建设。 在这些工艺途径中,可能会涉及的原材料有双极板、质子交换膜、膜电极、换热器等材料。 其中安泰科技有布局双极板业务,现在可以实现金属双极板的稳定生产,没上市的新源动力和上海审理也有在布局相关产业线。 质子交换膜领域,雄韬股份是建成了国内首条膜电极自动化生产线,膜电极、电堆也都有布局,东岳集团是深耕高密度低槽压氯碱离子膜,此外这个领域还有长城电工。 冰轮环境的换热器发展的很好,除了工业换热器,它还制造低温冷冻设备、节能制热设备。 膜电极之前我有讲过腾龙股份和美锦能源,前者是生产燃料电池系统附件,后者是参股投资了制氢公司,还负责着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 氢是所有元素中最轻的,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密度是水的万分之一,因此其高密度储存一直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储运氢的方式是根据氢的状态决定,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状态,我国目前氢气运输的主要方式是高压气态长管拖车为主,它是高压将氢气压缩到一个耐高压的钢瓶里,但是还是存在泄露爆炸隐患,未来想要大规模,还是要依靠管道运输。 液态储运的储氢密度高,能运送大量氢气,适用长距离运输氢气,但它的成本较高。另一种运输方式是固态运输。这种方式对化学反应条件较严苛。相对另两种运输方式,技术难度更大,还处于研发阶段。 所以关于储运,未来的技术还需要努力,争取可以做到气、液、固三者共同作用。 在这个过程里,会涉及到的材料有电堆、空气/氢气循环系统、储氢瓶等。 中材科技已率先研发完成国内最大容积320L燃料电池氢气瓶,并投入市场形成销量;京城股份也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车载储氢气瓶——IV 型瓶 雪人股份是空压机的主要供应商,系统技术也十分成熟,汉钟精机自主研发了螺杆空气压缩机。冰轮环境涉及的产品更多,像氢气的输送压缩机、高压加氢压缩机、氢燃料电池等都有。 对于氢燃料的应用,它有很多领域,在交通领域、发电领域都会涉及到。 这二者之中,交通领域像中通客车、福田汽车都有燃料电池客车,德威新材是有燃料电池商业巴士,发电领域大洋电机是布局了燃料电池系统、运营,亿华通是研发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并且率先完成了发动机系统和燃料电池电堆的批量国产化。 在这几个环节中,相比之下,储运环节和加氢站相关设备的国产化和技术进步最快,技术的成熟度也最高。 总体而言,政策支持氢能发展,叠加行业长期发展潜力大,氢能源产业链将迎来投资机会。 预计2050 年,氢能源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需求,有望创造超过 2.5 万亿美元的市场,那这些产业链的机遇就不可小觑了。 最后,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篇《抓住三条主线,迎接跨年行情》,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研报来源:华泰证券《氢能政策持续落地,产业进入快车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对历史数据的客观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对用户依据本文做出的任何决策承担责任 获取更多深度逻辑,以及更多高确定性的成长型公司,请点击最上方蓝字,关注萝卜投研公众号!(账号:robotouyan)
|
上一篇:元宇宙重要分支,准备干!
下一篇:风险与机会!!!!
萝卜投研 的最新文章:
2022-11-24
2022-11-23
2022-11-22
2022-11-21
2022-11-17
2022-11-16
2022-11-14
2022-11-13
2022-11-10
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