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3700点遇阻回落,何时才能再“上车”? 周一沪深两市双双高开,开盘后在证券、白酒等权重股的带领下连续上冲,沪指盘中强势突破3700点,时隔近三个月再次收复此点位。不过好景不长,此前多板块冲高回落,指数震荡走低。 不过,创业板震荡中迎来日内新高,和沪指呈现相反走势。而创业板指数的大涨主要得益于宁德时代大涨,只要该股还没有出现大股东减持的消息,股价见顶的可能性就不大。 从盘面看,周一走势最强的题材股是元宇宙概念股,会畅通讯、奥雅设计、锋尚文化、奥雅设计等多股出现20CM涨停,这个板块最近的利好比较多,先是“炒房团”杀入元宇宙。 随后电商、外卖、网约车等新模式层出不穷,这些线上服务看似是虚拟的,但最终到用户手上的,则是各个厂家生产的商品、提供的具体服务等切实可感的现实体验,对这个板块也是构成利好刺激。 最后微软公司创始人表示,未来两三年内,虚拟会议将从二维图像转向元宇宙。不过要注意该板块的回调风险了。 对于周一的股指大涨行情,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周末对于会议精神铺天盖地的解读,加之房地产支柱的新定调。同时,外围美股上涨,南非多名科学家和医生认为,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不如德尔塔毒株严重,市场又进入到相对乐观情绪周期。 面对周一冲高回落的走势,萝卜君相信很多人都在讨论回补缺口的问题,为什么周一会高开这么多,因为周五的会议提振了许多人的信心,从而导致周一开盘就急不可耐的入了场,直接透支了大部分的潜在买盘,因此接下来存在继续回调的动作。主要原因: 一是因为沪指上攻到了前期高点3723点附近,在这附近压力明显,大盘一次向上突破的概率不大; 二是注册制的利好已经炒作了很多次,周一算是利好兑现,引发蓝筹股冲高回落,特别是券商股; 三是周一沪指向上的缺口是周线缺口,这个缺口迟补不如早补,避免给市场形成向下的吸引力。 技术上,上证指数、创业板指数依次失守3700/3500点整数大关,这也说明市场利好兑现之后没有增量资金入场,短线或将有整理需求。而且从两市指数分时形态看,上证指数3700、创业板3500点上方压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券商指数在冲高回落之后,要高度警惕日线级别头部结构的形成。短线上,指数在回补缺口的过程中,一旦权重蓝筹无法接力,则或将加剧调整力度。 不过乐观的投资者会认为,大盘虽然出现冲高回落,但北向资金继上周大幅流入以后,本周一再次大幅净买入近54亿元,说明大盘中期行情依然向好,大盘后期回调还是一次加仓的机会,大盘回踩的第一支撑位在3640点附近,因为这个缺口理论上是启动缺口,短期不会随意回补,所以,大盘向下的空间不是很大。 总结一句话:沪指连续上行对于市场人气的烘托相当有用,但连续上行后,也要留意可能存在的回撤风险。 大家是否知道,因为现在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在不断攀升。 糖尿病算是一种慢性病,是由于胰腺无法产生足够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而造成的血糖水平升高。 如果细分,它可以分为4种,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其中,1型多是指自身只能产生很少或不能产生胰岛素,儿童和青少年患该病的较多。2型糖尿病占比最多,在90%左右,多数病人在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以稳定控制血糖。 特殊类型糖尿病则是因为环境或者遗传,有的一种状态。妊娠糖尿病是在妊娠期间,糖代谢出现异常引起的,通常在妊娠结束后会消失。 其实,血糖水平增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几乎可以影响人体的每个部位,常见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中风、肾损伤及肾衰竭、神经损伤、失明等。 据统计,在19年约有420万成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占全球死亡总数的11.3%,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占比了。 但大家也不用夸大这个,糖尿病的并发症还是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来减少和预防的。 有该方面忧虑的人,一般会通过血糖监测去掌握血糖的变化。 目前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传统指血检测(BGM)和连续血糖监测(CGM)。 传统指血检测,一般是通过刺破手指或者其他部位去检测,这时检测的是某个时点的血糖值,所以精确度会得不到保证。 如果想要精确度高点,患者每天至少检测5次,多次操作,如果操作不当还会导致患者感染,会存在很多的监测盲区。 相比BGM而言,连续血糖监测(CGM)不需要去多次刺伤手指,还可以持续的提供全天的血糖信息,方便全面的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它更是现在推崇的方法。 这里,有的CGM是可以即时显示监测结果,有的不可以。 回顾性CGM是佩戴结束后才能获得监测结果,一般是医院采购,去帮助医生制定医疗方案。 实时CGM可以提供即时葡萄糖信息,同时,还可以提供高/低血糖预警/报警功能,主要面向的是患者,可以及时有效控制血糖。 它这个作用效果,是什么原理呢? CGM主要由传感器、发射器和接收器(或手机应用程序)这三个部分组成。 传感器是核心部件,直接决定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按照传感器介入人体方式的不同,CGM可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 非侵入式,可以理解为“无创”,是通过光学方法测量,但它获取结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准确度也不那么高,现在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如果技术取得突破,无创无痛将成为最大的“卖点”。 侵入式的应用就相比较为成熟,它是将固定在传感器上的生物酶植入到皮下组织中,测量组织液的葡萄糖浓度,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处理,显示出葡萄糖监测图谱。 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商品化最成熟的方法。 过去十年,美国CGM行业飞速发展,CGM产品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渗透率,从11年的6%提升至17年的31%,在2型胰岛素强化患者中的渗透率也增长到了15%。 2019年全球CGM行业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左右。德康、雅培分别占据该全球市场的35.7%、44.5%,是目前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2006年至今,FDA先后批准了德康6代CGM 产品,技术遥遥领先,新产品的推出持续着定义行业新标准。 从它的营收数据,也可以看出来,在2006年,其营收仅为0.02亿美元,而到了2020年,营收就高达19.27亿美元。 雅培是受益于近年推出的瞬感系列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2018年瞬感系列产品销售收入是11.28亿美元,而到2020年,销售收入增长到26.35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53.8%。 相比国外,我国目前进口厂家中,仅有2家(雅培和美敦力)的3个产品获得批准在中国正式上市。而在国产厂家中,也只有5家公司的CGM产品获批。 关键是,不仅获批的产品少,产品的性能也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 就拿雅培的瞬感产品和国内圣美迪诺的产品做对比,国内产品不仅单价贵,最长佩戴的天数也短,在性价比方面就输了。 但文章开头我也说了,我国是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这种背景下,意想不到的是,CGM的推广和普及却是一个问题,我国人均糖尿病支出是549美元,远远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而且,我国的CGM产品还没有纳入医保,这对相关产品的销售也有很大的影响。 国内市场面对这样的情况,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目前,各大厂家纷纷开始布局CGM产品,目前进展顺利,走在前列的是三诺生物、鱼跃医疗和华广生技。 三诺生物是08年开始立项研发CGM产品,现在相关专利申请已经超过了25项,现在正处于测试阶段,预计在明年的第四季度或是23年的第一季度取得NMPA审批通过。 鱼跃医疗是在18年,其联合多家研究院,研制了可穿戴式的无创和微创CGM软件系统,还获得了国家的认可。 重点是今年5月公司发布公告,拟受让凯立特50.993%股权,而凯立特致力的产品就包括着CGM的。 本次收购完成后,凯立特的CGM可依托鱼跃医疗的生产能力,实现双方强强联合,将公司业务提高到另一个台阶。 华广生技是2010年在中国台湾上市,公司早在2016年便大力投入,并于2018年底走出实验室,进行产线试产,专利申请数也早就过百。 目前公司CGM产品已试产成功,正处于医院临床测试阶段,预计明年一季度会先完成期中报告,届时会启动欧美临床,预计4-6月拿到临床报告。 可见,这三家厂商都是在研发测试阶段,它们的进度也是抢占市场的关键,我们可以多注意下这些进程,一旦有进展,国产替代的空间就打开了,在这样的市场空间下,公司的业绩水平肯定也就不一样了。 写在最后,我还给大家总结了,北上资金12月以来重点加仓的公司,大家可以点赞后,查看下方的“阅读原文”。 研报来源:华创证券《连续血糖监测(CGM): 刚刚起步的千亿蓝海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对历史数据的客观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对用户依据本文做出的任何决策承担责任 获取更多深度逻辑,以及更多高确定性的成长型公司,请点击最上方蓝字,关注萝卜投研公众号!(账号:robotouyan) |
上一篇:到进攻的时候了吗
下一篇:这个板块连续大涨
萝卜投研 的最新文章:
2022-11-24
2022-11-23
2022-11-22
2022-11-21
2022-11-17
2022-11-16
2022-11-14
2022-11-13
2022-11-10
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