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这个上个世纪的“老古董”,在A股市场上演了新故事。
受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全系统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消息影响,今日A股供销社概念股集体爆发,截至收盘,辉隆股份、天鹅股份、中农联合、天禾股份、中再资环、浙农股份、中农立华等悉数涨停。
从21日召开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获悉,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全系统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年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党组副书记梁惠玲介绍,2021年,全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7591亿元、日用品销售额149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和17.1%。
梁惠玲指出,2022年,有关部门将改造2000家薄弱基层社,打造1000家管理民主、制度健全、带动力强的基层社示范社。 供销合作社,是一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曾简称合作社、供销社,已有近百年历史。供销社有着强烈计划经济烙印。在广大农村乡镇它有经济实体,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有近四十年的辉煌时期,影响力非常大。供销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民主革命时期。早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有消费合作社组织。这类合作社通常是我党倡导、群众集资兴办的,将当地土特产收集起来,到敌占区换取解放区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为革命战争、解放区经济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发展合作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方面,切实给予引导、支持和推动。1950年7月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消费、信用、生产、渔业和手工业合作社,1954年7月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从而使之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对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保障供给、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78年时,供销合作社的商品零售额,已经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5.5%;占农村商品零售总额的68.2%。作为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供销合作社曾垄断了几亿中国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 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运行,私营商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计划物资”逐步放开,失去了专营权的供销社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逐渐下降。1995年时,供销合作社改革,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也明确了供销合作总社不再是政府机关,而成了事业编制。
从1997年至2003年,供销社销售量下降40%,1992年至1999年累计亏损近450亿元,系统各种负债接近1400亿元。2002年,供销社提出了市场化改革方案,核心内容是供销社和供销社下属企业分开,自负盈亏,并引入社会资本。 如今,中国供销集团下辖的供销子公司,包括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中国棉花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开发再生有限公司等机构,分别采用控股、参股的方式开展业务。而地方型的合作总社并不直接下辖于合作总社,并也可以控股下属公司。其组织架构类似国资委控股国有资产的模式,即地方国资委直接间接控股下属子公司。
由此,“供销系”概念股实际上也分成两种,一个为省级供销合作直属,另一种为混改参股的供销大集。
省级供销合作直属的代表辉隆股份,公司控股股东为安徽辉隆投资集团,其为隶属安徽供销合作社的安徽省供销商业总公司筹资设立。而混合所有制的代表则是供销大集,其在2015年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海航集团控股共同合作成立,2016年被西安民生集团全资收购,2017年更名为供销大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为如今的A股上市公司ST大集。供销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村的乡镇,收入来源主要是农资销售(化肥农药)、农副产品购销(流通)、消费品零售(连锁超市)、再生资源四大业务。 众所周知,供销合作社的老本行是“供”和“销”,流通顺畅是供销合作社的重要职责。因此,供销合作社应聚焦自己的主责主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积极功能,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尽快构建完成。目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还受到一些体制性、制度性约束,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政府注重公平优先,市场侧重效率优先,而供销合作社兼顾公平与效率,可以作为桥梁和纽带,把政府与市场有机链接起来的同时,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截至2020年末,全国供销社系统的连锁配送企业有6697家,拥有配送中心10802个,发展连锁、配送网点83.2万个。可以想见,这83.2万个配送点建立起了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供销合作社平台和流通体系,可以消解农产品流通产业链长、流通环节多、上下游高度分散等弊端带来的流通风险。另外,依托诸多类型的平台建立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内上中下游的供需和流通的联动机制,并借助数字经济为该联动机制的高效运行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
与农户紧密联系的供销合作社平台的建立,有力地破除了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壁垒,数字经济的赋能又强化了供销合作社的流通功能,提高了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有助于顺畅流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中央一号文件就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供销合作社是覆盖最广泛、体系最完整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深化改革有利于完善农村经济、家庭经济、合作经济、国有经济等组成的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体系。供销合作社一头在农村、一头在城镇,深化改革有利于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和平等交换,形成城乡统筹联动。
近几年,网络上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农民的农产品卖不上价,消费者却要吃高价农产品。如果重启供销系统,那么就可以做到产销对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直供供销社,供销社再以相对合理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这样可以减去大量的中间环节。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对于城市居民而言,都是非常稀缺的。与此同时,一旦这样的关系网建成,不仅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服务。与此同时,广大农民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不用再担心自己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卖不出去了。通过供销合作社,可以发挥“三农”工作中的独特优势与重要作用,大大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和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粮食安全、能源资源、产业链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条底线。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冲击加剧,叠加极端天气灾害频发,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风险。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最近50年来,气候变化不仅带来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还导致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的趋势。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也显示,过去50年(1970年至2019年间),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截至2022年9月,2022年全球范围内已经发生了多起极端降水、极端干旱和极端热浪事件。极端高温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欧洲、美国和东亚部分地区创下多个历史记录;巴西中部、美国西部与中国长江流域均产生不同寻常的大干旱;巴西东北部、欧洲多国还接连遭遇极端降水过程。而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于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都是一个挑战,如果全国供销系统能够跟上,发生自然灾害后可以第一时间满足生活物资的供应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供销社主要还是针对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稳住粮食等农产品的物价。 纵观供销社发展史,它起步于战争年代,为发展根据地经济、夺取革命胜利作出过积极贡献。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前,享受国家政策优势,承担着国家计划物资的收购和供应,对农村发展,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之后,各类物资渐次放开搞活,供销社受政策保护的“篱笆墙”优势失去。然而即使在今天,供销合作社也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农村经济中。而现阶段大力发展供销社,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振兴乡村经济、保障粮食安全等都将产生新的战略价值。免责声明:本文仅为对历史数据的客观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对用户依据本文做出的任何决策承担责任
获取更多深度逻辑,以及更多高确定性的成长型公司,请点击最上方蓝字,关注Datayes投研公众号!(账号:robotouyan)
政策加码!增长超两倍,这些行业爆发了
股价翻5倍!公募大佬在布局!
征出口税!镍的红利来了!
政策出台!充电桩的产业链拆解!
干货分享!一文看懂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