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记录和分享自己在股市的心得和思考,所有内容仅作为自己的投资日记,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请大家做投资决策时自己进行深度、独立的思考,欢迎大家多多交流投资逻辑、交易体系,而不是抄代码。 市值变动:60.2 → 60.1w
![]() 大家晚上好,我是小师妹,一个陪你慢慢变富的贴心小伙伴。今天,2022年的胡润百富榜出来了,虽然这些人的财富多少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但通过富豪们的财富排名变化,其实可以观察到一些社会财富的流动方向。 先看榜单: ![]() 虽然互联网行业经历了巨大的困难,裁员减薪,股票下跌,但排名前十的富豪里,仍然有5位是互联网大佬,但是再往下,互联网的席位占比就越来越少了。我觉得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顶级富豪们的资产,主要都是股票,而不是现金或房产,而今年股市里多数白马表现都不怎么好,所以互联网公司虽然回撤巨大,但仍然位居前列。 另外,互联网本身的属于就是强者恒强,赢家通吃,规模效应注意了互联网行业的各种优势,都越来越向巨头集中,所以体现在榜单里也就是少数互联网大佬霸榜。
当然了,钟睒睒(睒这个字念shan)卖水的生意也非常值得我们思考,这个生意,天花板为什么这么高。 首先,水是终生,高频的刚需产品,一件产品,从生到死都需要一直使用,市场本身就非常巨大。 第二,产品本身基本没变化,这就使得已经在行业领先的公司,可以在品牌、渠道、成本等方面,积累优势,进而形成经营壁垒,使得后来者很难超越。你看榜单上的宁德时代,比亚迪,通威,吉利,长城等,都是新能源相关的上下游,这两年因为新能源的景气导致财富突飞猛进,但可以预见不管是市场空间还是技术变革,都注定他们不会长期霸榜。 他们的路径,基本会和宇通客车类似,当天花板到达后,就会陷入需求下滑,内卷激烈等问题:
![]() 所以,实话实说,从超长周期看(10年以上),我确信,重复消费类的细分龙头,可能还会是国内股市回报最好的公司。只不过,从定量的问题看,这些公司多数来看,目前还谈不上便宜,需要做好计划,想好在什么价格买。首先,我觉得总结不应该以年度这个时间周期来划断,我的每一笔投资,是从研究,买入,跟踪到卖出形成的闭环,一个闭环没结束,单纯的以一年这个时间进行的统计和总结,对我来说意义很小。其次,我投资的钱,全部是未来五年都不会用到的闲钱,我的目标,是实现财富的稳健增值,为什么要像基金经理们一样,每一年来进行总结,来增加焦虑呢? 如果一定要用收益率来总结,我想这个总结的最大意义是提醒我,过去几年,我从二十几万来到了六十万,这里面运气的成分太大了。要知道,股神的年化收益也就20%多,这意味着,拉长时间看,收益太高一定就要面临着收益率的均值回归。 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多数人统计收益,往往只看当年的本金盈亏,这在思维上似乎有些误区。 我一直认为,投资是配置资产,也就是股权,也就是公司的一部分。 这个思维的本质,是认为现金长期来看,是贬值的,其回报,远不如股权能够帮我们保值,增值的。 一种,是因为公司经营具备成长性,业绩不断向好,另一种,则是公司通过多年经营已经稳定盈利,但成长空间可能不大了。先说第一种,这种公司其实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为要成长,就要努力去争取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机会,就要不断挑战自己过去的能力圈。 比如,洽洽瓜子如果只做瓜子就得心应手,但为了成长性更好一点,就要跳进坚果这个赛道,又比如涪陵榨菜如果只做榨菜就没有敌手,但为了成长,就要试着去做萝卜,泡菜等下饭菜。不是说他们扩品类一定会失败,但相对自己能力圈来说,这个成长性,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第二种,就是已经通过品牌,专利等竞争优势,形成稳定盈利后,坐收盈利分红。 理论上,成长股的收益,当然比分红更高,但是要找到持续成长的企业,并没有那么容易,要知道,百年前的世界五百强,今天已经消失了93%,这其中很多原因,都是为了成长而拉长战线的战略失误。一是把专注家电扩展到全品类,二是搞了电商APP,然而,扩品类意味着资金投入巨大且竞争巨大,电商APP更是烧钱的无底洞。要知道,黄光裕没出狱时国美虽然不怎么样,但现在的国美被这么一折腾,反而没路可走了。所以,我觉得真的要总结,应该要看我们买入的这个生意,一年到底赚了多少钱,赚到的钱,是继续投入到公司累积了竞争优势,未来会转化成更多的钱,还是说,直接而粗暴的,分给了我们。简单的说,如果你花40万开了一家蛋糕店,一年能够赚20万,你是会关注这赚来的20万是继续投入开了分店还是直接以现金的形式发到你手里,而不会想着,什么时候会有人花60万来接下我的盘。好了,今天就聊到这,有什么没说到的,咱们留言区聊~~~ 坚持发文不易,请点击右下角的“在看”给小师妹一一些鼓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