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突然火起来的起因是,国泰君安的一篇研报里提到,钠离子电池在理论上可以做到比理电池更便宜30%左右。 结论其实没啥问题,这也是产业链上的共识。然后正好赶上了传艺科技实验室公布的测试数据确实不错,事情传着传着就成了钠离子电池的终端产品将有可能代替锂离子电池,且成本便宜30%。 但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 钠离子电池虽然优点很明显,低温性能、快充,环境适应能力强(高寒/高功率),以及钠离子原料的可得性更丰富,绝对成本较低。但是短板也很突出:能量密度、循环次数。 所以钠离子电池主要用于小动力电池或者中低端储能,或者是跟锂离子电池搭配使用。而不是用于对能量密度要求较高的电动乘用车,也很难用于对循环次数要求较高的电力储能。 上面图片里头楚攀说的“两轮都不用”...就是这个理。 再直白点说,钠离子电池只能是补充锂离子的空缺,完全不可能替代。更别提成本便宜30%,这是需要整个上下游的不断完善、规模化优势后才有可能。 同理,还有最近也很火的PET铜/铝箔。也有很多优势,比如安全性、成本以及能量密度都直戳锂电痛点。业界里头的声势挺大,就在昨晚,万顺新材也公告了宁德时代签了4年供应32万吨的锂电铝箔大单。 但优点诱人的同时,也有较多的局限性,诸如阻值高/产热高、影响电池充/放电速度、磁控溅射工艺存在技术难点、PET加工和稳定性差等等。 至少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各大玩家仍然处于尝试阶段,产业化的进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当然有时候知道越多,容易踏空... |
上一篇:股市已死,有事烧纸...
下一篇:修复,明天很关键!
走在桥水的猫 的最新文章:
2022-11-24
原创2022-11-23
原创2022-11-22
原创2022-11-21
原创2022-11-20
原创2022-11-16
原创2022-11-15
原创2022-11-14
原创2022-11-13
原创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