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冠疫情又开始在各地出现,评论区的很多萝卜粉开始对新冠治疗药物有了很多疑问,在之前疫情较严重的时候,我说过一些关于疫情检测和疫苗的机会,这次给大家讲的是治疗药物,会讲到例如这类药物的研发背景、作用机理和临床疗效等问题,希望可以在大家投资前给带来些逻辑和建议。 研发背景 自新冠疫情开始,疫情的变化始终牵动着大家的情绪,我们对它的态度常见的就是非药物干预,通过检测、追踪、隔离等措施,去阻断人传人的大流行传播范围,这也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一套流程。 更严重的就是药物干预,会涉及到住院治疗,现已经有一些药物和免疫调节剂临床试验陆续取得成功。 对于疫情,在疫苗研发成功后,很多国家或地区它的接种率还没达到保证安全的范围就放松戒备,人员又开始不注意防护的流动,导致这疫情反复。 特别是,在前一阵高传播性、具有免疫逃逸潜力的变异株delta的出现,证明着完全接种疫苗后仍有概率感染,全球疫情又进入了反复波动情况。在这背景下,像疫苗、检测、治疗性药物的机会或会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关于这疫情的药物治疗,因为它的基因组和生命周期特征,其治疗策略主要是针对靶向病毒和靶向宿主去做方案。 在谈这些之前,我们先看看新冠病毒的生命周期,才会知道怎么作用这些靶点。 首先,病毒颗粒通过结构蛋白Spike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入,之后,病毒基因组RNA利用细胞的核糖体翻译多聚蛋白,这种多聚蛋白接着被切割为16个非结构蛋白,然后,一RdRp聚合酶为核心开始RNA复制,再不断的翻译、合成更多的病毒蛋白,紧接着,这些蛋白与vRNA紧密结合组装,最后,病毒颗粒通过囊泡系统释放出细胞,这就是整个周期。 所以,我们要想阻止这个过程,要从靶向病毒方面的结构蛋白与受体结合开始。 靶向结构蛋白,它是构成病毒颗粒的成分,包括4种,其中上面说的spike突刺蛋白是位于细胞外侧,它是新冠病毒与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蛋白,所以它是这个过程的关键靶点。 还有其他非结构蛋白和辅助蛋白,它们都是仅存在宿主蛋白中,分别是新冠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多聚蛋白,和编码的辅助蛋白,可以参与调控宿主细胞。 此外,还有靶向活性酶,它会促进RNA复制的过程,也要阻止。在这基因组中有很多功能已知、具有酶活性的非结构性蛋白,其中像PLpro蛋白酶、RdRp聚合酶是新冠病毒生活史中的三个关键蛋白酶,也是研发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关键靶点。 这类病毒都会有相关的宿主,面向靶向宿主的策略有很多。 例如切断病毒非结构蛋白、辅助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宿主细胞信号通路;改变内体的环境,让病毒颗粒在内体中被降解;抑制或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的信号通路,减少肺炎、肺纤维化、全身炎症损伤等措施。 作为一种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该病症的表现是未感染、无症状感染、轻度、中度、重度、危重、死亡等不同的状态和结局。 这类患者大多数会在2-4周内自愈,因此这些治疗药物主要是针对情况较差的患者,当然,它的临床治疗结局也会有正向和负向之分。 住院患者治疗 涉及到住院治疗,这更多的是重度患者。对于重度患者的用药有很多。 这类药物有巴瑞替尼,它是一种非选择性抑制剂,可以抑制多种免疫细胞因子下游的信号通路,之前它还被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该药物好的作用终点是可以显著缩短出院时间,不好的作用也就是降低死亡率,但不显著,所以还算是有点作用的。 此外,还有地塞米松,它是一种长效甾体糖皮质激素,能够广泛抑制免疫响应,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系统疾病。在其临床试验中,整体人群中应用地塞米松,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 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的还有托珠单抗,它是靶向IL6RA单抗、IL6R拮抗剂,阻断通路、抑制免疫反应。它此前也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还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氢化可的松是一种短效甾体糖皮质激素,也能够抑制免疫响应,但作用时间较短。 它的注射剂可以用于肾上腺皮质替代治疗,也用于炎症性、过敏性疾病的短期治疗、重度感染抢救。在临床试验中,它的结果是可以显著延长无器官支持生存时间、但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 上述说的这些大部分都是免疫调节剂,因为对应的重度住院患者,这类人在整体感染人群中占比较低,覆盖人群和潜在获益人群是较少的。 其实,重度患者已经是处于疾病进展后期,这时身体的器官组织的炎症损伤会较严重,这类药物虽然可以对病症有效果,但从根本上去彻底改变一大部分比例重度患者的死亡结局还是很难的,临床意义也是有限的。 所以,现在的最优治疗策略是将治疗前移,将治疗向疾病进展早期移动。 非住院患者治疗 对于早期,我们可以看非住院患者,这主要是涉及预防,这时会涉及到中和性抗体的概念,例如有巴尼韦单抗,这种抗体被礼来授权并引进开发,还有埃特司韦单抗,它是由中科院微生物所与君实生物合作研发的。 这些单药对患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据实验,多种单抗联合使用预防效果会更好,这种方案也叫鸡尾酒方案。有研究表明,鸡尾酒方案可以显著降低住院或死亡风险。 当然,在定价方面,也是鸡尾酒的治疗成本更大。其中巴尼韦单抗单药1250美元/剂,埃特司韦单抗单药850美元/剂,巴尼韦单抗+埃特司韦单抗鸡尾酒方案就是2100美元/剂。 因为这样,在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有限的财政预算优先满足疫苗采购需求,全球可负担性是不足的。 关于鸡尾酒方案,美国于2021年06月底暂停分发,08月底恢复分发,11月初追加采购鸡尾酒方案61.4万剂,这个市场还是存在的。 随着新冠疫苗及加强针从2021年起广泛接种,以及伴随治疗性药物陆续批准使用,我们在尽力将风险最小化,将早发现、早隔离策略转为早发现、早治疗策略,尽量发挥抗病毒药物的早诊早治特性。 本土CDMO企业+本土研发企业 在2020年初新冠突然爆发并迅速蔓延过程中,中国本土CDMO企业依托本土迅速清零和供应链效率优势,不断扩大在全球CDMO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份额。 现在随着多个中和性抗体、抗病毒药物启动或完成ph3临床试验、进入商业化阶段,有望带动相关本土CDMO产业链业绩快速增长。 其中药明康德,在前3季度时,它的小分子CRDMO管线新增526个分子,在其专业领域分别取得临床III期、 II期、 I期及临床前项目2、 29、 495个,简单的说就是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成就。 在这段时间,公司的CDMO业务收入为56.3亿元,同比增长了51.9%。 药明生物的中报也实现了150%高增长,上半年公司临床项目也很多。公司前瞻布局WuXiBody双抗、 WuXia细胞系、 WuXiUP连续生产、 SDArBodY等技术平台,其药明海德已签订9款疫苗订单,其中包括新冠疫苗订单约3亿美元。 公司目前产能15万升,2024年预计扩张到43万升。自建结合收购,全球产能2024年预计扩张到43万升。 本土CDMO企业还包括凯莱英、天宇股份、普洛药业等,它们均在助力新冠治疗性药物的研发生产。 除了CDMO企业还有本土研发型企业,研发技术在这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前面说的君实生物,其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研发的新冠中和抗体埃特司韦单抗,对外授权给礼来,临床疗效确切,在美国获得高风险轻中度非住院患者治疗、暴露后预防两个适应症的授权认可,并已成功商业化。 除此之外,公司还自主研发了PCSK9单抗等,在丰富自己的业务线。 开拓药业研发的普克鲁胺,是本土研发进入全球临床三期的首个新冠小分子药物。 腾盛博药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中和抗体鸡尾BRII-196/198,对治疗高风险轻中度非住院患者的疗效也十分显著,现已向FDA滚动提交EUA申请。 写在最后,萝卜君给大家盘点了高瓴资本上个月对医疗股的持仓情况。大家感兴趣,记得点赞后,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研报来源:兴业证券《创新药系列盘点报告(16)新冠治疗性药物百舸争流,小分子新药初现曙光》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对历史数据的客观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对用户依据本文做出的任何决策承担责任 获取更多深度逻辑,以及更多高确定性的成长型公司,请点击最上方蓝字,关注萝卜投研公众号! |
上一篇:注意:下周有件大事!
下一篇:板块大爆发!
萝卜投研 的最新文章:
2022-11-24
2022-11-23
2022-11-22
2022-11-21
2022-11-17
2022-11-16
2022-11-14
2022-11-13
2022-11-10
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