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原因找到了!回调仍是跨年配置的好时机! 周三沪深两市指数整体呈现震荡调整格局,A股三大指数开盘后震荡整理,弱势格局明显,午后指数呈现加速调整走势,最终三大指数集体收跌,创业板指跌幅接近1%。截止收盘,两市上涨家数近2100余家,下跌家数2300余家,成交1.13万亿,主力资金合计净流出超410余亿,北向资金净买入仅7亿。 聪明的投资者会发现,北向资金的净买入额减少到个位数了,对比前几日的净买入额度,会产生难道钱不够花了的疑问。不过近期量能未放大,也说明新增资金有限,既不富裕但也勉强够花,所以题材板块没有持续性,游资抱团接力炒的也都是小盘股,而大盘股这段时间的表现也是比较糟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周三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同时9500亿MLF到期,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开展了5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亿元逆回购操作,相当于投放了中长期流动性7500亿元。这对于货币宽松的预期再次增强,整体对市场有正向提振。 回到盘面中,上周以来,带动指数上涨的,主要是以沪深300为主的蓝筹标的。而本周以来,冲高回落以及迎来调整的,也基本是这些标的。而几乎每一次,指数连续上行以及突破重要位置的时候,基本也都是蓝筹股拉抬的功劳。一旦蓝筹股拉升“搭台”之后,题材股就开始表现,这里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看到,本周以来金融股歇火,但是题材股表现相对抢眼。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蓝筹股的行情就此结束了,在货币宽松预期的增强下,低估值蓝筹股的补涨预期相对明确,震荡整理后仍有继续向好的基础。所以,在市场回调的过程中,应该继续优选低估值的蓝筹股,以便在指数调整结束之际,第一时间考虑新的配置。 萝卜君认为,周三市场走弱,主要受到美国议息会议将落地的影响,紧缩政策趋势下短期对于A股难免产生一定波及,这也是周三盘面资金观望态度较为明显的原因,同样,尾盘的跳水也隐隐表现出部分资金的担忧情绪。 一旦美联储有政策收紧的预期,首先利空的就是科技成长股,这部分个股因为估值太高,所以政策收紧,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撤离,而近两天美股下跌的主要是科技股。 技术面看,北向资金净流入明显放缓,在叠加主力资金大幅流出,可以看到市场情绪明显转弱,且上证指数在3700点、创业板指数在3500位置压力明显,这都是导致周三指数走弱的原因。 短线在没有新的利好、没有增量资金进场之前,预计指数将继续维持震荡整理格局。但大家也不必太过担心,在中国移动首发上市前,A股市场调整力度深幅调整的概率较小。上证指数短线将考验3630点一线支撑,并随后在3630-3700点之间区间震荡;创业板指数则继续围绕3500点整数位做上下震荡。 风、光、氢等新能源我们近期一直在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像风电叶片、航天航空、汽车等产业的上游都会涉及一种原材料——碳纤维,从正常逻辑去想,这些下游产业发展好的话,上游的原材料也肯定错不了。 例如在风电行业,为了提高风电发电效率,风机都在往大型设计,这样就可以增大扫风面积,提高效率。 但是随着叶片长度的增加,重量也会增加,当风轮在摆动时,很有可能会因为较大的载荷而扭转变形。 所以,叶片的材料要求很高,碳纤维的密度小,质量更轻,还不容易变形,成为了风电叶片的首选材料。同样直径是120cm的叶片,碳纤维材质的要比全玻纤材质的轻40%。 航天航空也是碳纤维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因为这个领域用的碳纤维单价是较高的,市场规模也较高,大部分都集中应用在商用飞机上。 这个领域会涉及到一种材料,叫碳碳复材,它算是石墨的一种替代,主要用在热场部件、刹车盘、航天部件中。 之前的热场系统一般是由石墨构成,但是在近年碳碳复材产品从技术、性能、成本、供货周期等方面都领先于石墨产品,对其也逐渐实现了替代,渗透率在逐渐提升,而碳纤维就是碳碳复材的主要原材料。 此外,高压氢气瓶储氢,是目前燃料电池车车载储氢最主流的方式。高压气态储氢容器共有四个型号,现在国外流行的是塑料内胆碳纤维缠绕瓶,但国内因为技术的限制,还在应用铝内胆碳纤维缠绕瓶。 国内的型号显然在承压能力、轻质化等方面是弱于国外的,前者才是未来发展趋势,碳纤维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而且,现在汽车也在强调轻量化,碳纤维正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还有休闲体育器材方面,因为相较其他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质量轻,热膨胀系数小等性能,对它的应用越来越多,像高尔夫球杆、自行车、钓鱼竿都在使用碳纤维。 其实,除了汽车领域,船舶、建筑方面等也是,像在一些桥梁结构等方面,也会采用碳纤维材料。 碳纤维可以用在这么多领域,也被称为是21世纪新材料之王。 相信大家也看明白了,之所以会被应用,还是因为它的某些特性是很好的。 它是由沥青等有机材料,在高温下形成的。 其密度是钢的1/4,所以相同体积时,它的质量要轻很多。它还耐超温,在非氧化的条件下,可以在2000摄氏度时使用,还耐低温、即使从3000摄氏度突然降到室温,也不会炸裂,此外,还耐酸、耐腐蚀。 它的生产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上游的企业,先从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里制得丙烯,之后再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得到聚丙烯腈原丝。 然后,中下游企业再通过预氧化、低温和高温碳化的环节得到碳纤维。 最后,碳纤维会根据下游的具体应用,再加工,形成某种碳纤维复合材料。 在这整个过程, 第一步的原丝制备是最难的,它对技术和工艺的要求很高,算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碳纤维原丝的好坏,很大程度的决定了碳纤维的质量和生产成本。 再细看,前面说到的“一系列加工”就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这里的“一系列加工”,包括聚合过程、制胶过程(原液)、纺丝三个过程,纺丝过程是这三步里最重要的。 纺丝还分为两种,湿法纺丝和干法纺丝。 相较于湿法纺丝,干法纺丝的速度较快,是湿法的3-4倍。 但现阶段大家主要使用的还是湿法纺丝,它的性能虽然不那么完美,但它可以实现大产能,可以通过规模化降低生产成本。 除了技术门槛高,资产门槛也高,生产万吨的碳纤维原丝,需要投资2亿元左右,万吨高性能是碳纤维投资额甚至会超过100亿。 在需求增加,技术、资金壁垒高的背景下,美日企业的碳纤维技术和应用起步较早,具有先发优势。 相比而言,国内碳纤维行业受限于技术封锁等多重因素,发展之路相对曲折。 10年间累计投资超300亿元,然而由于众多企业并未掌握核心技术,且投资大,周期长,导致超半数企业淘汰出局,国内碳纤维企业数量自高峰时期的40家演变为如今的10余家。 国内玩家主要为中复神鹰、国兴碳纤维、吉林化纤、碳谷+宝旌、恒神股份、光威复材、中简科技等。 今年9 月,中复神鹰万吨级碳纤维产线投产,产能规模达13500吨。它算是国内碳纤维行业龙头与产业化引领者。 国兴碳纤维,截至上个月12号,在1.5万吨碳纤维项目中,第四条大丝束碳化线顺利试车,这个项目预计在明年上半年投产,碳纤维年产能突破1万吨。 同样预计在明年有望投产的,还有吉林化纤,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不超过12亿,用来建设1.2万吨碳纤维复材项目。 光威复材在包头拟新建的万吨线,预计在明年,也会新增产能4000吨。 在拟新增产能中,可见中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国产化率有望继续提升。 我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企业来讲,竞争力的体现集中在成本端。而从降本的方式来看,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发挥规模效应,二是通过优化流程,提升技术,提高效率。 例如,受规模效应影响,不同规模的碳纤维企业吨成本有所差异,千吨级产线每年成本,要较百吨级产线下降18%,其中,中简科技和光威复材吨成本较高,吉林碳谷吨成本就较低。 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方向,去衡量一个企业的成长性,但也要注意,目前行业拟新增产能较多,若大幅扩产,或需求不及预期,也可能会导致短期供大于求,导致行业价格大幅下滑。 在全球碳纤维需求中,风电、航空航天分别占比约30%、15%。若风电装机不及预期,疫情反复,很大可能会使两领域的碳纤维需求不及预期。 写在最后,我看高瓴投资的重仓股百济神州,在今天正式登陆科创板,竞价开盘低开8.12%,开盘后股价仍继续跳水,跌幅最高达19.07%。 资本市场总是风云难料…连年亏损、惨遭破发的百济神州想要讲好创新药的故事,远比想象中的难。 这样,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具有十倍空间的行业 ,大家感兴趣,记得点赞后,查看下发“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对历史数据的客观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对用户依据本文做出的任何决策承担责任 获取更多深度逻辑,以及更多高确定性的成长型公司,请点击最上方蓝字,关注萝卜投研公众号!(账号:robotouyan) |
上一篇:重仓躺板,跨年妖王!
下一篇:三只乌鸦来了
萝卜投研 的最新文章:
2022-11-24
2022-11-23
2022-11-22
2022-11-21
2022-11-17
2022-11-16
2022-11-14
2022-11-13
2022-11-10
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