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研究韭 韭菜少女乘风破浪 2022-01-23 - 小 + 大
小韭本硕六年金融,机构行业研究员出身。 公众号基于价值投资视角,围绕科技股、消费股、医药股、周期股、新能源股等重点行业及个股机会进行分析。 追求稳定复利,控制回撤、减少账户波动,拥抱价投未来。 记得关注并星标小韭的公众号哟~ 周末有一个之前关系很不错的医药研究员约我吃饭,他说感觉自己快失业了,让我帮他留意哪里有机构招人。
我看了下让他在2020年升职加薪的大牛股长春高新,如今已经从高点打了4折都不止。 连续两天大几个亿资金的翘板,都没有打开跌停。周四跌停买入的资金,得亏掉一个小目标。
别看股价已经跌那么多,某论坛上有不少大V强烈呼吁抄底长春高新,但我还是强调我早在去年5月就提过的观点(链接:东北茅台,不能抄底!),不要抄底,千万不要抄底!
投资体系中,逻辑、业绩、催化缺一不可,没有逻辑空有看起来的低估值,往往会陷入低估值陷阱。
现在长春高新最大的问题就是逻辑破了,过去生长激素是暴利,可以给消费股估值;未来生长激素的定价有可能只是成本加成,只能给公用事业的估值。 可以看看当年同样遇到集采的华东医药,在去年碰到医美大风口时,估值最高叶不超过40倍PE,有很长一段时间估值在20倍以下。 我说过,对A股要有长期乐观主义,但不可盲目乐观,一切都要从逻辑、从业绩出发。
碰到集采这种情况,对公司、对投资者来说,都是大利空。
公司可以少赚点钱,可投资者的钱,可是会真的变没的。
我知道公开不看好人气白马股会被喷,会掉粉,大家平常看的公众号、各大论坛很少有人会提示风险。 但我觉得只是一味唱多,大家去看券商研报就好了,来看我的文章显然是想听到一些不同的信息。
因此,有机会的我会说,有风险的我也会及时提醒。
过去三年让很多人成了赛道论者,只要逻辑正,不管估值、不管短期涨幅,闭着眼往里冲。 可是过去的经历告诉我,当下最该注意的是风险,注意高估值个股的估值回归,而非不看估值,只知道买某个赛道股。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经历过2018年的大熊市,这里我先做个投票, 2018全年只有零星几波机会,不像2019年以来每个月都充满着大机会,当时身边的基金经理只有坚定选择买入安全边际高的才能保证不出现大回撤,只会闭着眼猛干的净值都是一路向南。
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只有严守估值底线,多看少动,才能保住本金。活下去,才能看到未来的光明。
如果多看多动,就会像下面这位基金经理一样。作为一名从业11年的老将,过去一年居然亏损了32%。
从净值图上看,亏损主要来自于三波,第一波是2021年初的白马股大跌,导致基金从浮盈变浮亏;第二波是2021年的7月,亏损扩大到了20%;第三波则是去年12月以来,让账面亏损炒股超过了30%。
我看了下他的持仓,每个季度的前十大持仓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换手率极高。
从去年二、三季度的前十大持仓看,这位基金经理是低位割肉了腾讯、美团,又在高点追了舜宇光学科技和信达生物。
而到了四季度,这位基金经理又大幅调仓,追高了宁德时代、隆基股份、比亚迪、长城汽车、思瑞浦,前十大持仓换了一半。
一个买了这个产品的亲戚给我吐槽,他在20年11月把所有的封闭基金都买了一遍,结果发现还不如躺在货币基金里,只希望开放时候能够保本出局。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只能劝他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既然卖不出去就索性别看了,等到开放了再看。
我强调过很多次,投资是认知的变现,不管是从业10年的老将,还是刚入市的新手,只要在这个市场上一直参与下去,最终就只能赚到认知内的钱。 如果没有成熟的投资体系和风控意识,不论过去有多成功,管理1万和管理100亿的结局并没有区别,最终都是止损离场。 因为一时的成功,是市场的馈赠,而不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愿我们都能穿越牛熊,打造出适合自己的投资体系。 风险提示:本文仅分享行业、公司基本经营情况及个人的思考过程,供分析和历史查阅使用,不构成大家投资决策依据,不做买卖个股推荐!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在看,支持小韭 |
上一篇:注意!“在扩张”的机遇!
下一篇:突发大利空,还搞么?
韭菜少女乘风破浪 的最新文章:
原创2022-11-24
原创2022-11-23
原创2022-11-22
原创2022-11-21
原创2022-11-20
原创2022-11-17
原创2022-11-16
原创2022-11-15
原创2022-11-14
原创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