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Datayes投研 2022-10-27 - 小 + 大
无论是对于生物制药还是医疗器械来说,集采都是一把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这不,继“牙科茅”(隐形正畸)之后,“眼科茅”(OK镜)紧随其后被纳入集采范围,给这个高毛利的行业带来变数。 10月26日,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发布了《关于开展20种集采医用耗材产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此次的信息填报,预告了即将到来的集采行动。 这20种采购品种名单里就出现了“角膜塑形硬性透气接触镜”的名字。其英文全称为“Orthokeratology”,简称“Ortho-K”,因此也被俗称为OK镜。 这次也算是给“OK镜”打了个措手不及,龙头股大跌。截至收盘,欧普康视、爱尔眼科、爱博医疗分别暴跌20%、13.08%、5.76%。 OK镜是用来做什么的? 举个例子,OK镜就相当于给角膜穿上一件塑形衣,通过改变角膜的弧度,以达到控制近视发展的目的。 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隐形眼镜,且只需晚上佩戴,一般经过一晚上的佩戴,白天取下OK镜后,使用者裸眼就能达到0.8~1.0的清晰视力。 2021年我国OK镜的销售总量大概在280万-300万副之间,而且截至目前,国内仅有11家生产企业获得OK镜产品注册证共12张,而中国本土获批厂家只有欧普康视、爱博医疗、亨泰光学、视达佳。 据悉,OK镜的终端价远高于出厂价。 萝卜君看了国盛证券的研报,其称OK镜的出厂价一般仅为终端价格的10%~20%。通常一副国产的OK镜终端价格约8000-1.5万元左右,进口的1-1.5万元左右。 但相对的出厂价,看这几个公司的财务数据,2020年,爱博医疗OK镜品牌“普诺瞳”的单个产品出厂价仅约412元。同期,拥有“梦戴维”和“DreamVision”两个OK品牌欧普康视,其OK镜单个产品出厂价仅约1114元。 对于这么大的差距,相关从业人士称,这与种植牙类似的“手术+耗材”的收费逻辑类似——“服务收费较高”。 近视OK镜矫治的收费中包含了配前的专业咨询,眼视光的检查项目,试戴评估,镜片处方、设计、材料制作、调整修正等,以及配后免费的专业咨询。 而这真正的“服务费”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有高额的回扣问题呢? 据报道,长三角某三甲医院直接配镜的回扣在10%左右,介绍到医院外欧普康视专营店的回扣是15%-20%,具体看销售价格。 甚至还有资料显示,2013年,时任荆州市妇幼保健院眼科主任陈荆生与欧普康视的代理商张某达成合作意向,由供应商给与医院销售额15%比例的利润,但此后陈荆生将回扣比例一再提高,从15%涨到30%,后又提高至50%,最后双方矛盾爆发以至东窗事发。 萝卜君推测,这次的集采会大概率管控这一现象。 为什么集采会对OK镜下手? 根据已经被集采的品种和行业专业人士观点,一般来说,只有同时满足三大要素的产品才会被集采: ①量大,因为量小就没有集采的必要。 前面说到,2021年我国OK镜的销售总量大概在280万-300万副之间,这里再补充到,因为青少年近视的人数越来越多,预计2030年OK镜渗透率或达到10.66%,市场规模为140.26亿元。 ②标准化,如果库存单位太分散,集采就容易出问题。 而OK镜在国际上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产品标准;在设计上,OK镜分为4个弧段,虽然每个厂家的数据会有所差别,总体差异不大。 ③竞争激烈,若只有一两家企业做是压不了价的,起不到集采效果。 国内有11家生产企业获得了OK镜产品注册证共12张。 抛开这些,前面的出厂价与终端高价差也成为了集采的靶子。毕竟青少年近视日益普遍,而相关的治疗方案降价也是大势所趋。 其实,关于“OK镜集采”的传闻此前时有发酵,但因消费属性强且不占用医保等原因,OK镜被市场认为“不太可能纳入医保”。 2021年底爱尔眼科在机构调研时也表示:“集采是要占用医保的,公司认为OK镜不会集采,即使未来集采,我们认为也不是坏事,可以以价换量。” 显然,这套说辞已不再成立,集采已延伸到医保范畴之外,消费医疗不再是避风港,只要涉及民生负担的医疗领域都可能被控费,“万物皆可集采”成现实。 截至目前,已有生长激素、种植牙、隐形正畸、OK镜等未纳入医保范畴的高毛利消费医疗产品纳入集采。 和种植牙不同的是,OK镜属于耗材。过去,因为价格过高,消费者会继续使用有划痕或塑形性能已经降低的OK镜,降价后,消费者可以增加更换频率,比如从一年一换变成半年甚至一月一换。“所以集采可能短期内不是利好,长期会是利好,产业不一定受到很大影响。” 一位医药领域投资人也曾表示,“短期来看,集采有利于病患和医保,但长期来讲,是一种资源的再分配,以及社会资金的再投向。只有社会资金转向创新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医药医疗公司才会有持久的价值增长。” 集采弄崩多少企业? 集采是医保局代表国家跟医药企业谈判,让医药企业降价让利,降幅可达到60%-90%。虽然能冲量,但是这个降价,基本抹去了医药行业的利润,集采有利于民生,但是近两年,让医药投资者们,望而却步,闻风丧胆。 这几年,对于医药股来说,集采就是一座大山,一直压制着医药股,医药股也在集采的政策重压下,持续调整,结束了长达多年的牛市,很多个股都腰斩了。 尤其对仿制药冲击最大,政府鼓励企业走向创新药,创新药有最高14年的专利保护期,但研发创新药,实在太烧钱,国内真正有实力研发的药企屈指可数。 比如专门做医疗研发外包的龙头企业(cro)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凯莱英,股价距离高位已经腰斩。 去年高位的时候,公司市盈率均为80-100倍,意味着企业需要80-100年才能赚回来整个市值,估值实在太高。现在的20-30倍,已经进入医药行业5年底部。 而凯莱英今年的半年业绩增长超过300%,股价依然下跌…… 还有像恒瑞要这样的10倍牛股,创新药龙头,也依然逃不过集采的重压的,股价腰斩之后持续萎靡,套了不少人…… 写在最后,萝卜君还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集采的文章《集采落地!腰斩再腰斩!》,点赞后,戳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对历史数据的客观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对用户依据本文做出的任何决策承担责任 获取更多深度逻辑,以及更多高确定性的成长型公司,请点击最上方蓝字,关注Datayes投研公众号!(账号:robotouyan) |
上一篇:匆匆一眼
下一篇:【金价】新一轮大周期底部
Datayes投研 的最新文章:
2022-11-24
2022-11-23
2022-11-22
2022-11-21
2022-11-17
2022-11-16
2022-11-14
2022-11-13
2022-11-10
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