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晚上好!今天的文章我们分为两部分,先说一个现象,再说券商合并。 看到这个标题,想必大家一定是一脸懵逼的。除了倒车的时候,谁开车会开着倒车镜开车??先知你别乱说啊! 别急,听我仔细讲完缘由,你就明白了。 把一只股票摆在炒股多年的散户与资深基金经理面前。 资深散户会对你说:“这只股票走势不错,已经走出了金叉,值得参与!” 资深基金经理会对你说:“这只股票的所处的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大,值得参与!” 在股票市场中,散户和机构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关注的焦点的不同。 散户关心的是过去,机构关心的是未来。 散户关心的是当前怎么操作,机构关心的是未来怎么配置。 绝大多数机构都不会去看图操作,绝大多数散户都是看图操作。 时钟的摆动从不会停下,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历史。市场中已走出的走势,无论是昨天,前天还是多久都是历史。无论是股票今天涨了,还是跌了也是历史。 固然回顾历史很重要,但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即便心中熟读四书五经,也依然无法判断下一步应该往哪走。 正如开车一样,倒车镜里呈现的都是我们已行驶过的画面,你会看着倒车镜来决定下一步往哪里走吗?目光始终向前,这是每一位驾校教练对学员说的话。 所以为什么我会说你在看着倒车镜开车? 因为绝大多数散户都是在看着已经发生过的事,来去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一直以来,先知研报对于所提出的拐点行业都会有以下三个步骤: 提出行业机会——跟踪行业——提示行业风险。 在每一次我们对某行业进行跟踪时,都会有不少读者认为我们是在吹嘘自己有多牛逼,多有前瞻性。可事实上,做研究是一个有头有尾有过程,善始方能善终。 之所以要跟踪,是为了要了解最新情况,预判未来,不断地将不确定的东西摸排梳理为可确定可把握的东西。 如果我们只顾着发车,那么前方道路不通怎么办呢?如果我们只顾着眼前,那么之后往哪里开呢? 只有反复不断的跟踪才能开稳车,安全抵达目的地。才能下重注,才能管那么多钱,才能让投资者放心的把钱交给我们代为管理。 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大家还在关注着海外疫情的进展吗? 我想大多数朋友是没有跟踪关注的,可海外疫情的演变却是我们机构天天在跟踪的一件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因为绝大多数投资者关注的都是当下,当海外疫情对自身有影响时,就特别关注。当海外疫情对于自身影响减弱时,关注度也就随之下降。 可事实却是!在国内疫情爆发之后,A股市场走出了强有力的一波的上涨,投资者认为疫情影响不大。当海外疫情爆发时,A股市场出现了连续的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但在机构的眼中,之所以反复跟踪海外疫情。是因为如若海外疫情出现拐点,各国开启复工复产,A股市场也将会出现对应的底部区域的拐点。(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提出了这个观点。) 那么现在海外疫情出现拐点了吗? 根据Financial Times截止到4月13日的数据,全球疫情情况如下:全球大部分国家日新增确诊曲线已被压平,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每日死亡人数均进入下降阶段,但英国、美国每日死亡人数仍在上升。 海外疫情仍未迎来明确拐点。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明确拐点呢? 病例下降才是真正进入拐点。(最近有明显迹象表明美国的流行达到了相对稳定的平台期,每天3万例左右,每日新增死亡人数在近五天内也稳定在了平台期2000左右,期望进入拐点状态。) 那么为什么说A股市场的底部区域的拐点与海外国际开启复工复产有关呢? 海外国家如果能够复工复产,便说明了疫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对于市场而言,开始复工复产代表着海外经济开始稳固且修复预期,市场能够将不确定的因素转化为确定性的数据与信心,继而走出底部。 那么何时能够复工复产呢? 就在刚刚特朗普将要成立经济工作小组,准备5月1日复工复产。但根据最新跟踪来看,美国的复工复产时间仍难以确定。 具体来说: 虽然,美国最近单日新增病例曲线,有高位放缓的迹象,表示最近会达到峰值。但是从意大利来看,后续减低是一个缓慢过程。美国传染病专家对复工复产保留保守意见,认为恢复复工复产不是人类决定而是病毒决定,只有病毒完全被控制以后才能考虑复工复产,否则会带来很大危害。所以美国的复工复产仍要谨慎,其在一个月内复工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这些调研跟踪说明了什么? 全球疫情已临近拐点,但仍未到来,海外国家能否复工复产是市场走出底部区域的关键信号。转换到市场上,A股市场底部区域向上的拐点也仍未到来。 所以在近期,我们反复给大家强调: 在市场未出现走出底部的明确信号之前,当前的市场上:空即是多,多亦是空,反复才是市场的主旋律。并不是去因为某一次的下跌而丢掉手中的筹码(比如昨天),不要因为上涨而盲目乐观追高。(如4月7日) 我们要关注的海外疫情何时出现明确的拐点,市场何时会出现明确底部区域向上拐点的信号。 这即为用未来判断来指导交易,而不是用历史走势来决定交易。 今天之所以会想和大家谈这点,是希望读者朋友们不要认为:看的看见的才是发生的,没看见的就是不会发生的,缺少了现在的跟踪也就缺少了对未来的判断,没有远见,就跟着行情涨跌,来操作来炒股,就好比看着倒车镜开车甚至飙车! 好的驾驶员要有远见,要正视前方,观察前方,再去做出决定开往哪里! 今日盘中有一则新闻使证券板块出现异动:据彭博社报道“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及两家公司主要股东正就两家证券公司的合并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另外据其他传闻,国君和海通,申万和银河,也不排除合并的可能性。 虽然新闻的真实性需进一步观察,中信证券在刚才也出来澄清(此类澄清可参考意义不大),但先知与机构同行认为券商行业的并购重组已是大势所趋。 从必要性角度而言,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正加速推进,而现实的问题是国内龙头券商的资本实力、业务规模及竞争力水平与国际同行仍有一定差距。所以如何快速提升行业龙头的综合实力是核心,并购重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从可行性角度出发,行业竞争的加剧加上监管对龙头券商的政策鼓励,同质化经营的中小券商和龙头券商的盈利回报会逐步拉开,中小券商也会有意愿并入大券商。所以先知认为,最终的行业格局就是剩下为数不多的能够与国际巨头比肩的“核心龙头”,以及有着自身特色化经营的小而美券商。 这个行业趋势映射到二级投资上,也会给我们带来几点启示: 龙头的盈利能力会进一步强化,最终龙头ROE中枢会进一步抬升;并购重组的过程会带来龙头公司资本实力和业务规模扩张,业务互补也会带来1+1>2,这个成长性的过程要重视;基于盈利差异的拉大和未来预期展望,龙头和行业平均的估值差异会进一步拉大,而龙头的估值溢价也会进一步加速这个并购重组过程。因此最终,行业长期的成长性标的集中在两个赛道里面,一个是龙头,如中信、华泰、中金,一个是特色化、专业化,如东方财富。 最后从中信和建投合并的角度来分析: 高层着力于打造航母级券商,而并购重组是提升规模的最直接手段。中国证券行业的并购浪潮中,中信证券的并购整合历程最具有代表性。中信证券在行业处于高潮时稳健发展并积蓄力量,而当行业出现低迷时则抓住机遇,制定并实施并购战略,从而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从2004年开始,中信证券陆续成功并购整合万通证券、华夏证券、金通证券、里昂证券,扩大境内业务规模,并开启海外业务布局。
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的股权关系:中信证券直接持有中信建投5.01%股权,而中央汇金持有中信建投31.21%股权,若汇金将股权直接划转给中信证券,中信证券将实现对中信建投的控股。
两家并购后规模情况:截至2019年底,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的净资产分别是1616亿元和566亿元,两家合并后净资产将达到2182亿元,占行业比例超过10%,进一步缩小与高盛(6297亿元)的差距。
业务互补上:投行业务领先地位进一步强化。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共同的优势业务在于投行,在股权承销、债券承销、并购重组等业务上均排名行业前三,若成功合并,将进一步强化领先地位。未来投行业务将成为券商机构业务的引擎。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位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放开外资准入门槛的基础上,我们也需要有“中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去承载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推荐翻阅先知历史文章(点击蓝色字样可直接浏览) 抓拐点,守龙头!点击在看! 是先知团队不断创作的动力! 是对先知团队最好的支持! |
上一篇:注意这个信号!
下一篇:孙哥笔记:全天盘中最靓的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