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1-08-27 - 小 + 大
市场继续走分化节奏。 短期业绩暴雷的品种,成为股价继续调整的导火索,但反观周期品种,却成为流出资金的“收留区”。 今日新能源整车环节再度爆发。 这里从“唯产品论”角度,老樊来和大家谈一下,对新能源车销量的看法,我认为,未来市场对新能源车销量的判断,会不断上修,当下市场看的还是很短视。 目前市场还是纠结在“缺芯”,是否会冲击接下来的新能源车销量,目前来看还没有,但缺芯到真正传导至新能源车销量上,有1个月以上滞后期,所以9月份的担忧会更加重。 但老樊认为,一方面,要相信产业端克服困难的决心,尽管困难在前,但并非不可改变;另一方面,还是没有看懂“汽车的消费品属性”。 所谓的“汽车消费品属性”,就是在汽车行业发展的100多年历史中,汽车销量都是遵循J型增长曲线的。 简单来说,一旦消费者共识形成,持续性和爆发性都将超市场预期,渗透率越高,反而增速可能越快,一般在7-10年完成渗透,最长15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石油危机爆发,日系小型车、小排量车需求增加,日系车得到广泛认可,呈J型增长,10年时间,出口占比从20%,增长到50%。 再比如当年国内SUV车型的崛起,从2010年开始爆发,2017年达到顶峰,复合增速超过50%,成为该段期间内销量最快的车型。 通过上述产品属性的探究,我想大家就应该能明白,为何市场在给予新能源整车更高的期待,明年市场会看好10-20万价格带新能源车的爆发,让我们拭目以待,这必然会对锂电中游和上游环节形成持续的拉力。 ----------------- 挖掘的锂资源品,继续大涨。 从盘面的节奏上来看,稳健品种天齐、赣锋开始领跑,而三大弹性品种融捷科达等,则是宽幅震荡为主,核心是2方面的原因:一是板块内部正常轮动,二是市场青睐度向氢氧化锂进行倾斜。 这里带着大家复盘一下,从去年年底以来,老樊挖掘锂资源品的逻辑演变。 去年12月底,老樊旗帜鲜明的指出:基于2大产品属性,判断出锂资源股的上涨空间,连“半山腰”都未到,在赣锋锂业跌停时逆势强烈看多。 随后在《着急涨,不等人》、《抱团,尾声!》、《大涨,走向半山腰》等复盘中持续看多,挖掘一轮单月涨幅50%的锂资源品逼空式上涨行情。 1月中旬更是发布专题文章《新能源的“王者”》,系统性和大家梳理出看多锂资源品的逻辑,核心逻辑点就是在于“2大产品属性”: 第一大产品属性,就是锂产品的定位,到底是标准化的大宗品,还是差异化产品。这块市场有较大预期差,老樊认为,以高品质的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为代表的的锂产品,决定了其是差异化产品,这是类似于精细化工品的,所以未来价格中枢持续上移,是大概率事件,所以不能以投资大宗商品的角度来看。 第二大产品属性,是产品的“盈利放大机制”。老樊判断在涨价的周期中,因为各级供应链都会留库存,所以有可能出现一个情况,那就是即使终端需求是5%的增长,传导后带来的有可能是100%的增长,所以判断锂产品需求,很容易被市场误判,自然大家就会误判锂板块的行情。 同时指出在交易策略上,因为短期涨速过快,有可能先回撤再涨,所以提出对板块预设30%的调整空间,分次买入。 随后在大盘调整拖累,以及获利盘的打压下,的确兑现一轮30-40%的调整动作,但老樊坚定看好逻辑,连续40余篇复盘深度跟踪。 在4月14日锂资源股低点附近,《大爆发》等复盘中,当时市场看空声音一片,但老樊逆势明确指出市场对天齐锂业的担忧是过滤的,并同时低位位置挖掘科达制造、永兴材料两大弹性标的。 在7月份锂资源品的调整行情中,市场又开始担忧锂资源品见到大顶,但老樊先于市场提示短期股价调整的风险,但同时指出未来趋势新高不会改变。 判断的底层逻辑,就是于全市场领先指出,这轮碳酸锂的价格可以看到15万以上。 推演的主要方式,就是基于老樊的“唯产品论”—产品相对价格。 当时老樊就指出:回顾2015-2017年,那一轮碳酸锂价格从4万涨到18万,当时触顶是碳酸锂占电池的成本达到15%左右,所以下游不能承受,见到历史大顶,和上半年的硅料持续涨价导致下游需求不振很类似,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测算,碳酸锂这轮价格能看到15万以上,所以单从价格来看,行情也是没有走完。 当时,老樊也和2位私募的研究员好友,探讨过碳酸锂价格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突破15万是大概率事件,但细聊判断的依据,得出的说法是供需错配,产业端都是看到15万,好吧,得出的价格判断,也太不严谨了。 就好像问这个公司股价为什么涨这么多,得出的逻辑,是公司处在好赛道上,业绩也不错,这也谈不上深度的判断,只是找了一些看似有道理的逻辑,堆砌上去而已。 老樊在这一轮锂资源品挖掘上,弹性最高,也是分歧最大的黑马天齐,已快接近3倍的涨幅,赣锋、科达、永兴、融捷等涨幅均在100%以上。当然短期涨速的加快,后续调整幅度就会越大。 能够在低位挖掘出,也再次充分展示出“唯产品论”投资框架的优越性,老樊始终认为,对投资品种的挖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掌握且坚持自己的投资框架不偏移,且持续迭代。 市场不缺少机会,而是缺少发现机会的眼睛。 |
上一篇:真替日本心疼了!!!
下一篇: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