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1-12-22 - 小 + 大
临近年末,市场开始关注2大方向。 一个是食品饮料板块。 这块是机构圈明年看“基本面反转”的方向,老樊是很认同的,核心在于今年多重负面因素的弱化。 比如说今年成本的上涨,去年Q3-Q4积压库存后的去化,再比如疫情反复对终端需求的压制。站在当前时点来看,几个因素都会弱化: 比如成本,明年往下掉的可能性偏高,成本压力下降;去库存也进行了差不多一年,明年应该是补库才对;还有Q3以来的提价,明年能把利润率拉升几个点。 再叠加近1年股价估值的去化,明年食品饮料赛道,会是一个不错的年份。 ------------ 二是消费电子。 在12月13日《新故事,新行情!》中,老樊就说过这个位置,是很容易在新的催化剂下,出现一轮估值修复行情的,类似于2019年初那波。 相似的点,当时消费电子股业绩也是不及预期,但市场在憧憬一波5G换机潮到来的催化剂下,演绎出一轮猛烈的估值先行行情。 不同的点,这次的催化剂变成了元宇宙带来的硬件放量+汽车电子。能够看到今天涨幅较大的长信科技、长盈精密、安洁科技等,就是汽车电子营收占比相对靠前的。 这个方向,延续上次的观点。 沿着汽车电子,再说一下汽车零部件,多头情绪依然爆棚。 像汽车座椅、圈子中新挖掘的感知层的标的,股价是在不断新高中。核心还是在于汽车的下一个着力点,就是在产品的消费属性,和科技属性上“做文章”。 -------------- 当然,市场上围绕汽车产业链的“炒作节奏”,也开始盛行。 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一体化压铸”。这是一个轻量化的最新趋势,最早是由特斯 2020年 9月22日特斯拉电池日发布会上提出,应用在Model Y上。 传统车身是通过“冲压—焊接”的工艺,如果是采用一体化压铸,根据特斯拉自己的表态,一次压铸成型,相比原来可减少79个部件,制造成本因此下降40%。 这直接带来下车体总成重量降低30%,所以新能源车企都是非常认可,特斯拉的这项新技术,因为轻量化的加强,在增加续航里程的同时,又能降低材料成本。 这块国内造车新势力,也是紧紧跟随的,周末蔚来ET5的发布,就披露了自研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小鹏据传也将引入压铸技术。 -------------- 而之所以老樊定义为“炒作模式”。 最重要的点在于,目前该项技术处在“导入期”,因为设备和材料的大规模量产,都还有待验证。 先说设备这块。 目前是意大利IDRA领跑,这家公司被国内的力劲集团收购,特斯拉生产Model Y所需的6000吨压铸机,就是与其联合定制的。 今年3月份就传出,特斯拉要找其再订购一台8000吨压铸机,用来生产自家的电动皮卡。站在新能源车企的角度,因为设备产品是“低消费频次”的产品,下游客户降本意愿不强。 所以和光伏设备类似,龙头都是“赢家通吃”的格局。 再说材料这块。 反而是长期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能够看到近期热炒主线,也是以“立中集团”为首的免热处理合金材料股主导。 站在“唯产品论”框架是很容易理解的。 一是材料产品的消费频次更高。 在二期课程的第三节直播课上,老樊就和大家重点讲解过,如何通过产业链“消费频率比较法”,去挖掘投资机会。 简单来说,纵向拆解对应产品的产业链,将产业链各环节的消费频率,进行纵向比较。消费频率越高者,成长天花板越高,周期属性显著弱化,盈利确定性更强,进而占据相对较高的估值水平。 对比一体压铸机设备和合金材料,能够直观的看出,谁的消费频率更高。站在高阶的维度上,如果一个产品,产生课程上重点教授的“消费频率的时点变速”,价值会更加的凸显和放大。 二是材料产品的壁垒更高。 材料产品的创新,是以10年为周期的,一体压铸机的壁垒从高到低排序,是材料>设备>工艺,壁垒越高,投资确定性就越高。 壁垒这块,行业尚处海外垄断,海外主要是美铝和德国莱茵菲尔德供应,特斯拉也是从苹果挖来合金专家查尔斯·柯伊曼主导研发,也是花了6年多,这还不能排除是不是用了美铝的技术。 这就是为何市场追捧立中,因为其自研的免热处理合金是材料必选项,目前申请专利,国内独一份,先发优势很明显,成本还比海外同行低20%。 这里老樊给大家做个总结: 尽管特斯拉和蔚来,已经开始践行一体化压铸,行业趋势很明显。但短期来看,一体化压铸,还是停留在新能源汽车的炒作风口上,业绩兑现是从小到大的过程,股价的波动性自然会很高。 通过一体化压铸的深度分析。 我们也能够看到“唯产品论”投资框架的强大之处,在于即使是对于题材性的博弈,也知道哪个方向是弹性最强的,为何这个方向会受追捧。 |
上一篇:快看,明日剧本!
下一篇:准备!明天看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