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2-01-13 - 小 + 大
新能源大赛道,又被砸。 不单是当前小散,就连机构也是“沦陷之中”,出现很多多翻空的。 空头逻辑一大堆,调整的主因和具体投资策略,老樊在近期着重写了好几次,这里不再展开,要心理按摩的,近期复盘再去看看。 今天预制菜主题很猛,多家券商机构强推,这个方向老樊在直播课上,和大家重点聊过,做主题是ok的,但好产品属性上,是不足的,所以基本面中期机会,不要追在高估值。 预制菜,是酒店渠道和零售渠道,两条腿走路。 于酒店渠道而言,品牌方触达酒店,是多重决策主体的,所以价格战策略不好使,抢占份额不易。 零售渠道,要靠经销商和加盟商的持续增加,但预制菜保质期短,易损耗,需要一定折扣率,所以不能终端统一定价。 经销商越多,价格体系就混乱,一箱也就3-4%点毛利,利润太低,如何招招经销商呢? 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未来空间是有的,但需要优秀的公司,改变这些痛点,且成长且观察,不一棒子打死。 ------------- 智能驾驶,其β行情正在如火如荼的演绎中。 在1月6日《底部,逐步清晰!》中,老樊就旗帜鲜明的指出:22年将正式进入到“汽车智能化元年”,开启汽车的下半场。 得此判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去年产销持续大超预期的电动车,给了智能化启动的契机。20年国内电动车产销130万辆,21年初大家预期全年销量180万辆,觉得30%的增速就很不错了。 但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后面连续3次上调预期,全年销量预测已达到330万辆,基本比年期接近翻倍,大超产业预期。 因为电机的反应速度更快,且智能驾驶配备的电子化产品更多,唯有电动车能够,满足更多高压、高导需求。所以是去年大放异彩的电动车,给了今年智能驾驶的放量,奠定基本盘。 不至于电动车,当芯片问题逐步得到缓解之下,传统汽车的智能化增量需求,也是被市场低估的。 22年在电动化上,找供应短板的结构性机会,不在是普涨节奏。但在智能化上,是多点开花的全面性布局性机会,22年最强主线之一。 --------------- 车企的智能化,看似复杂,实则易懂。 一堆新名词缠绕的“智能驾驶”,简单理解,你可以帮其设想为“一个人”,需要眼睛、耳朵接受信息,大脑处理信息,再交给四肢再来执行。 而车辆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实时获取数据(感知层),之后有大算力芯片、计算平台、应用算法等完成数据的处理和判断(决策层)。 最后在传递到执行层面,实现对制动和转向的控制(执行层)。这就是自动驾驶的部分,汇总来看,就是三大部分,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 三大部分均蕴含着大空间、长趋势、高弹性的机会。 就以执行层为例,老樊在4月19日《上涨行情,走多远?》中,就指出执行层的伯特利会率先发力。一方面,线控制动与外资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格局未定,国内技术不落后。 一方面,相比决策层的德赛西威、中科创达等,估值上优势很明显,业绩和估值均有上修的空间。 4月挖掘以来,复盘中11次跟踪点评,8月启动【老樊交流圈】后,更是连续紧密13次深度跟踪点评,今日股价再破新高点。 电动化浪潮的大势已定,那而智能化的趋势仅才展露头角。 中长期看,汽车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将成为整车企业的胜负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未来汽车产品的差异化,将由智能化来决定。 智能化的属性越重,汽车作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的价值才会越高,而其中蕴含的价值,不单单是执行层,比如感知层的车载摄像头,以及从0到1的激光雷达,再比如大算力芯片等。 智能化的软硬件,百花齐放已经处于进行时,市场的机会会多处开花,但老樊依然是坚守“唯产品论”的投资框架,从好产品、好格局的维度切入,寻找高弹性的机会。 从软硬件入手,就是老樊前期强调的,未来整车和Tier 1的话语权会被削弱,而产业链的利润会重新分配给这些关键的软硬件。 |
下一篇:我曰,中信证券股价打5折配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