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2-02-09 - 小 + 大
当前“难辨真假”的消息,满天飞。 昨天外媒传GJD入场,买入金融股的消息,随后被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表示,该消息不属实。紧接着该外媒传,中国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可能大幅增加。 就当下而言,也得看到国内披露数据为证,要不然紧紧跟着这些扑朔迷离的消息,很是难以操作。 当前机构圈更加担忧,基金是否会出现负反馈,进而引发二级市场的“微观流动性”的问题。 老樊找了几个头部基金的朋友,以及银行券商等渠道端的人士,了解了这块的情况,将得到的结果和大家分享下: 现在基金赎回情况,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部分投资者对基金经理,仍有信心,部分产品仍有盈利,没有亏到本金,所以大规模的赎回,看不到。 一般大规模赎回的加速点,是2个:一是快亏待本金的时候,投资者对本金亏损忍受力很差;二是市场反弹以后,会赎回基金。 所以目前不必过于担忧基金的负反馈,除非出现新一轮的急速暴跌,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毁灭性打击”,但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稳增长是市场明牌,所以宽信用的到来是时间问题,宽信用会重塑市场的估值和信心,大A业绩增速的低点,大概率会年内能够看到,所以指数级别的行情,可能在年中附近出现,短期以震荡为主,不悲观。 ------------ 市场持续调整节奏中,将智能驾驶“拉下水”。 总体来看,是4层面利空压制的结果: “英伟达ARM收购案”不通过;“未证实清单”中含有电子企业;诚迈科技官微宣布与英伟达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其生态伙伴,市场担忧很多环节竞争格局会破的危险;近期均胜电子等多家公司业绩报告低于预期,引发市场担忧汽车零部件的Q4盈利。 上述利空因素,是压制德赛西威、伯特利等智能驾驶个股的核心原因,但老樊必须提示一点,上述利空因素,并不会改变车企智能化的向上产业趋势。 就以英伟达ARM收购不通过为例,智驾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是技术进步,及用户对新技术、新应用的需求扩张。目前全球范围内车型、芯片、算法持续迭代,这次事件并不会阻碍产业洪流的前进。 智能汽车的浪潮已然开启,是不以某个事件为转移的,就比如2021年的缺芯,对智能化产生很大冲击,导致车企智能化的表现很平淡,但芯片短缺是短周期的问题,逐步缓解已在陆上,一旦有所缓解,汽车智能化领域的增长,又将重回高速通道。 行业最核心的矛盾,在于“产品渗透率”,未来智能化渗透率是100%,是行业共识,这和汽车电动化的渗透率,是30%,还是70%有很大分歧不同。 当前车企智能化渗透率只有5%,又何来对未来深层次的担忧呢? ------------ 生猪养殖板块,继续演绎“抢跑入局”的节奏。 在21年国庆节的直播课上,老樊就旗帜鲜明的指出:行业的三个变化在加速,均值回归缓步开启。当时能够在行业极端悲观之际,提示均值回归行情,底气就在于“低成本竞争优势”护持,随后圈子中24次深度跟踪。 猪周期是不可避免的,但总有公司能够穿越周期,而穿越周期的力量就在于“低成本竞争优势”,这也是在行业困境中敢于逆势布局的底气。 有低成本,才有出栏量,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复盘历史能够发现,牧原的成长性,其实是量的成长性,量的成长性,来源于低成本优势下的扩张。总结来看,就是2个朴素点:第一,当行业都亏钱的时候,它不亏钱,或者亏钱少,对应底层逻辑就是持续降低成本;第二,当行业都借不到钱的时候,它能借到钱从而实现扩张,对应底层逻辑,就是信用扩张,带来规模效应再降本。 也正是基于这个核心逻辑,所以后续在圈子中挖掘出正在成本改善的温氏股份,毫无疑问一线梯队的牧原和温氏,是行业内低成本的第一梯队。 单看生猪价格,会完美错过这一轮猪周期的上涨行情,但提前参与却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要找到能够对抗向下周期的公司。 这轮博弈思维更重的行情,加大了接下来猪周期反转投资的难度,但依然是前期强调策略,即使后面因为猪价加速下行等利空因素压制,带来向下调整,但仍要留言底仓。 因为产品价格和股价是不同步的,股价的可预测性在变弱,在变弱的过程中,留有底仓就是通过策略来对抗这种不确定性,留有先手。 风电板块持续的逆势上涨,核心逻辑在复盘中反复强调,今晚公号【老樊机构投研】上,老樊和大家分享,为何机构看好今天是陆上风电的爆发年,这也就很好为何短期股价如此强势。 点击名片,关注《老樊机构投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