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数据不及预期点评:
1、2月份社融公布,数据大幅度低于预期。主要原因为需求较弱表内信贷较差、去年同期高基数、居民按揭规模负增等因素。特别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单月出现负增长,非常影响市场对宽信用的信心。地产仍然是市场分歧最大的问题。
2、短期由于疫情在多个省市扩散,投资者对于消费的复苏多一分担忧,对于需求的改善需要数据的验证,才能重拾信心,改变大家对于经济预期的悲观看法。往后看,需求的复苏是市场对于经济增长信心恢复的关键考核变量。
3、受到单月社融偏低影响,信贷脉冲增速相比1月出现回落,这一轮信用周期,可能会像2014年那样,信贷脉冲增速呈现“稳而不抬”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在宽信用初期,不愿使用地产,直到经济最后压力加大,地产放松的力度和范围不断加大。
4、目前看全社会的融资需求存在分层问题,银行愿意提供融资的被政策约束,而不受政策约束的,银行又怕不良风险。历史上,打破这一困境的还是需要看到政策更明显的放松。
5、社融数据指向,季度层面国债仍然是一个20-30bp的区间波动状态。地产链条需求仍然很难快速回升,内需的弱仍将维持一段时间。商品主要的支撑和驱动来自能源成本和海外需求。
6、实现5.5%的GDP增长目标,需要更多的政策松绑。机构认为可以多一些期待,接下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有望加大力度,如降准降息才能稳定和改善宏观经济需求的预期,扭转投资者当前在疫情扩散、按揭负增这样背景下的预期。所以本次社融数据不及预期对于稳增长货币政策期待值提升。
7、市场影响层面,之前我们讲过,先有信用扩张(大部队要来)、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担忧(大盘搭台)、而后是追逐未来之星(成长唱戏)。2月社融低于预期,信用扩张的大部队放了鸽子,市场短期只能期待更多降准降息的信号弹。中期来说,大家可能不见兔子不撒鹰,再让大家马上相信信用能够大幅扩张,可能没那么快了。所以稳增长板块要注意之前埋伏两会政策超预期以及赌社融超预期的资金撤退风险,景气成长板块短期估值扩张超跌反弹预计要告一段落,中期耐心静待一季报和年报的催化到来,长期看全年成长确定性与估值性价比仍是穿越波动的关键。
------------------
关注中美审计监管沟通进展和中概回港趋势:
1、2021年12月美国SEC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最终实施规则,进入执行阶段。外国发行人连续三年不能满足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禁止其证券在美国交易。首批认定名单将基于财截止2021/12/31的2021年年报(对应披露期为2022年3-4月),后续根据其他公司年报滚动披露。最早触发交易禁令风险的,将发生在2023年年报披露期(2024年3-4月)。因此当前美国SEC开始公布暂定名单为执行问责法的正常步骤,距离触发交易禁令风险仍有约2年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存在加速法案计划将3年观察期缩短至2年,该法案落地尚须议会通过和总统签署。
2、中概退市风险化解的核心在于中美监管部门的合作,目前仍留有一定沟通时间。中国证监会此前多次就问责法表态,认同从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合作渠道进行审计工作底稿等信息交换。2020年8月在积极考虑美方诉求的基础上,向PCAOB发送了关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检查的第四版方案建议。3/11财联社报道,中美双方监管机构都展示了愿意解决问题的诚意,有望尽快达成共识。
3、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方面,目前已有15家大中型中概股(包括阿里、京东、网易、Bilibili、百度等)在香港二次上市,潜在抛售压力可能主要局限于少部分零售投资者以及投资范围受限的机构。另一方面,港交所拓宽上市通道,预计中概股回港或将升级为企业应对美国监管环境不确定性的战略选择,短期来看可能会对市场流动性构成一定压力,中长期下核心资产聚集有望持续吸引海外和内地的资金增配。
4、机构认为,SEC公布暂定清单市场已有预期,短期市场调整较多,或系俄乌地缘政治风险下,以及挪威主权基金将李宁公司排除在投资之外等事件后,市场对于中美竞争合作关系的担忧情绪短期放大。此外,中国互联网企业短期基本面下行压力也一定程度压制了市场风险偏好。全年来看,机构认为国内政策环境可见性和基本面逐季改善趋势均好于2021年,当前中概估值处于低位,建议关注市场担忧情绪缓解后,基本面改善带动的修复机遇。 |
下一篇:药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