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2-03-18 - 小 + 大
午后,地产突然发力,大金融亦快速拉起。 迹象很明显,是在博弈周末的降X利好,这次又是外媒曝出来的,感兴趣的自行百度吧,毕竟外媒信息都很敏感,不适合在这里说(看圈子)。 这一周,市场对一个事情很感兴趣: 政策底来了之后,什么时候见到市场底? 网上有投资者整理了大A 2005年以来历次政策底和市场底的数据: 05年政策底1月24日,随后继续下跌14%,历时5个月,6月初见到市场底。 08年政策底9月18日,随后继续下跌10%,历时1个半月,11月初见到市场底。 15年政策底7月9日,随后继续下跌17&,历时2个月,8月底见到市场底。 18年政策底10月19日,没怎么跌,历时2个半月,1月初见到市场底。 从这组历史数据能够看出,政策底后面确必有市场底,一般周期是2个月左右,跌幅在10-15%区间。 但老樊想说的是,每一轮的底部,都有很强的随机性,市场底的出现,往往是技术性调整需求,和基本面无关,政策底后多久见到市场底,完全取决于当时局势的变化。 这也说明了,看大盘做投资,指导意义很一般,明确是底部区间即可,反而是找到价值成长的品种,才是上策。 -------------- 昨天,和一位10亿规模的私募创始人聊天,探讨这轮港股杀跌之下,哪几类资产迎来中长期的布局时点,其明确看好港股“新消费”的观点,可谓是独树一帜。 支撑其看好的逻辑,主要有2点: 1)传统消费和新消费,当前估值处于同一梯队。 这里简单说一下港股的2块优势:一是对大A的板块,有很强的补足性,比如很多优质资产在大A是很欠缺的,比如创新药、互联网、新消费等;二是港股是离岸资金主导的,很容易涨过头跌过头,所以估值能杀得很低,给一个很好的上车时机。 这一轮港股的持续性调整,也将港股的新消费拖下水,目前A股的传统消费,比如白酒、调味品等,和港股的新消费公司的估值,都回到30倍左右的水平。 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以前传统消费和新消费,是有估值差距的,比如当传统消费是20、30倍PE估值时,新消费就要50、60倍,这一轮调整是把新消费的估值泡沫,基本去化完毕。 况且,新消费领域,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估值,都很接近了,甚至可能出现倒挂,这说明二级市场的新消费,估值来到历史低位区间,有预期差。 2)疫情复苏之下,新消费弹性会更高。 当前疫情反复,只是推迟消费品需求恢复的时间,但必须重视的一点,未来谁的恢复弹性和力度会更好,首当其冲的,或许是新消费。 新消费的群体,是to 年轻人的,其消费偏好更高,对疫情的担忧更弱,在疫情管控放松后,其消费的意愿会更强。从这点来看,新消费的复苏弹性,大概率是好于传统消费的。 所以,其提出新消费在估值上,给予安全边际,业绩端,有预期差的弹性,所以看好22年港股“新消费”的投资机会。 机构选手间的“切磋”,总能碰撞出“新火花”。 ------------------ 3月15日,欧洲27国财政部长采纳了轮值主席国法国的碳关税提案,欧盟碳关税是全球第一个正式酝酿的碳关税体系,一记重磅炸弹来袭。 在21年的9月份,老樊就在圈子中,给大家分享过海通证券电新团队的“新能源投资框架”,其中就提到,为何国内大举重推“碳中和”。 非常重点的一点,就是未来碳关税的设立,是大势所趋。所谓的“碳关税”,直白点来说,就是溯源一个产品的全生产过程,看这个产品的碳含量,进而进行收税。 这对未来N多年,出口的产品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因为国内的产品有“成本优势”的,如果被碳关税“加一道成本”,国内的产品优势会大幅削减,带来冲击是很大的。 这一点也直接击穿了碳中和的本质:碳排放,定义全球竞争力。 未来各个经济体都会设立碳关税,这才是大国之间博弈的“关键阵地”,目前根据海外媒体披露,目前产品只涉及水泥、化肥、钢铁、铝、电力。 ---------------- 该事件是相当重要的,老樊也第一时间参加多组专家会议,以下核心要点分享给大家: 1. 2023-2025年为过渡期,2026年正式实施。 正式启动前,过渡期为2023-2025年,期间只需要提交出口商品的直接排放,不需要缴纳金额,征收范围是钢铁、水泥、化肥、铝、电力等五个行业。 钢铁和铝对国内受影响较大,未来执行会产生10-30%的税收。 2、应对之策。 未来的国际规则和国内法规,对碳排放的约束,会持续增加,最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在源头上使用零碳能源,说白了,在源头上不产生碳排放,是最理想的路径。从这点,就能看出光伏、风电作为绿色能源的“佼佼者”,为何长期趋势向上会持续向上了。 基于碳关税的角度出发,就能清晰看出为何光伏、风电的行情,不是短周期的,也是为何每一轮的股价调整,是应该兴奋,不是悲观。
|
上一篇:定心丸!
下一篇:利空出尽!即将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