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2-04-01 - 小 + 大
外媒报道:欧洲将不惜一切代价重振光伏产业链,悲观者扬言“又是一记重锤”,但在老樊看来,就是媒体人的“断章取义”而已。 事情的缘由: 3月31日欧盟能源专员Kadri Simson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太阳能峰会上表示,欧盟一项针对太阳能的具体战略将加快审批,以支持更多的太阳能采购协议,并不惜一切代价重建欧洲的太阳能制造业。 这是欧盟委员会的第二次发声,第一次是今年2月8日,声称到2030年本土制造业供应能力达到20GW,这次居然被媒体扣上“欧盟重整制造”的帽子,是何其用意呢? 不过,通过这一报道,有2点重要内容折射出来: 1)能源转型-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需求的刚性。 欧盟重整本土制造业,核心是大力支持欧洲风电光伏等发展,进而在能源端有所建树,以此来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通过能源转型,来使其不会受制于人。 2)国内光伏产业比较优势凸显。 根据此前欧盟委员会的声明,2030年本土制造业目标是20GW,但21年欧盟成员国新增光伏装机已达到25.9GW,今年欧洲的需求将超过30GW,甚至挑战30GW。 从更远期的角度看,2030年欧洲突破80-100GW都是有可能的,如果从欧洲光伏容量角度来看,2030年将达到 1TW,而至2021年底欧洲累计光伏装机仅165GW。 庞大的新增装机需求,是摆在眼前的,20GW的制造业目标,显示的是欧洲对发展本土光伏制造业信心的不足。 --------- 历史上欧盟、美国曾多次提出发展本土光伏制造业,进而摆脱对中国光伏制造业的依赖,但中国光伏制造业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有竞争力的要素成本,以及及产业规模优势。 这也是为何,光伏的产业链大部分集中在国内,从上游的硅料到硅棒、 硅片、电池、组件,90%以上环节都在中国。 国内光伏亦成为典型的全球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行业的龙头公司,是在每一轮的技术迭代中抢占份额,进而在全产业链上构建其纵深优势,单一环节上想要取胜是很难的。 举个例子,欧洲组建下游组建件厂的话,这个环节建设周期短,但是上游硅料投资大,建设周期3~5年,短时期很难建起来,如果欧洲有大量的组件厂建起来,要大量从中国进口硅料,没有产业链的配套,压根是没有竞争优势的。 这就引出一个不可能三角,即一个经济体想要大力发展光伏,必然是碰到“大力提升新能源发电能力、付出合理成本、不用中国企业产品”三个点难以完美解决。 所以,想要取代中国光伏,以十年周期来看,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 再来说2个今天讨论较多的话题: 1.上市公司和机构“撕起来了”。 在中海油的一场反路演中,出现了这么“精彩的一幕”: 某顶流私募创始人:去年股价这么弱,怎么反省? 该上市公司CEO:听你说这个话我非常不爽。我们之前股东都是国际投资者,大家合作很好。美国制裁后,国内投资者接不住海外的筹码还要怪我们,我们分红港股第四,能源股第一,全球范围内都非常高,还能怎么搞?现在需要的是国内投资者反思。 不得不说,股价的低迷,已然是演绎到上市公司和机构间“互怼”的地步了,看来这段时间大家的心情真的是都很沉重啊。 2、“预期内卷再升华”-又开始博弈疫情复苏的方向。 盘面上能够看到市场在提前博弈疫情见顶后,疫情恢复后的复苏方向,比如航空旅游,以及机场免税等板块。 但老樊认为复苏的时间点和力度,是无法超前预判的。从确定性的角度来看,选择龙头是最优选择,因为龙头分歧最弱,一致性预期会容易达成,比如机场,看上海机场。 其次,“新消费”的方向弹性会好于传统消费,逻辑很简单,新消费是to 年轻群体的,消费偏好更高,深度分析详见【老樊交流圈】。 |
上一篇:意外新高了
下一篇:吃瓜!这个瓜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