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提交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运筹帷幄 > 文章 当前位置: 运筹帷幄 > 文章

本周,重要会议!

佚名   先知研报   2022-05-16 - 小 + 大

关于东盟峰会的一些解读:


1、最近很多投资者关心美国-东盟峰会,担忧美国拉拢东盟、孤立中国,实际上不必过分担忧——虽然此次美国-东盟将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实际上2021年,中国-东盟也已经提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了。


从传统上来说,东盟就是“两头靠”,经贸靠中国、安全靠美国,一直比较“骑墙”的态度,不会愚蠢到完全选边站队。且东盟内部差异很大,就连俄乌冲突这样美国要求站队的问题也并不统一:


1)有的亲俄:例如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

2)有的亲美:例如东盟唯一制裁俄罗斯的新加坡;

3)有的尽量中立:例如APEC东道主泰国、G20东道主印尼,都尽量两不得罪,没有接受美国“不邀请俄罗斯”的要求。


2、因此,更不必担心东盟“围堵中国”。东盟国家与中国的距离近于美国、贸易体量大于美国,即使美国总统想将中国的美资转移到东南亚,由于美国制度/文化的约束,也不可能一声令下就驱动“一带一路”式的大规模企业投资。简单讲,就是美国不可能支付得起让东盟远离中国的筹码。(中国更需要担心的国内疫情对外资企业供应链外流的影响)


3、问题来了,东南亚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当然是开放市场——东南亚基本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然而今日的美国已经不是冷战时的美国,系统性的“贸易保护主义”约束之下,美国已经不可能加入东盟期待的CPTPP,而中国加入了“东盟10+1”、RCEP,甚至申请了CPTPP,总而言之,美国给不了的筹码,中国可以给。美国其他说的再多,都是“口惠而实不至”而已。


4、那么美国实际给了什么?这周资本市场就会学习到一个概念——“印太经济框架”(IPEF)。由于美国制造业的衰落,美国未来不可能再签实质性降低关税的自贸协议,因此拜登政府用IPEF取代CPTPP,但是主要涉及的是半导体供应链、气候变化、数字经济、高标准基建等高大上的领域,不符合现阶段大多数东南亚国家(除了马来西亚等个别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务实需求。


5、而反过来美国承诺出资1.5亿美元,居然有6000万用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这4个与中国有南海领土争议国家的“海上安全”。因此美国的目标,实际上是用很小的代价、来换取东盟站队对抗中国——这实在有一点“烽火戏诸侯”,大老远过来,就给了那么点钱,还想让我冒着风险干中国?大部分东盟国家的选择,估计是“捞完美国捞中国”,但不会完全得罪另一方。


6、而中国真正要担心的,其实是这周末,因为那才是重头戏——拜登总统亲自来亚太,会晤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领导。美国的计划,就是上面提到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可能目前都没什么人听说过,但这周末所有人会注意到这个才是美国对付中国的总体解决方案(尤其是半导体供应链)。IPEF+QUAD+AUKUS,构成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总体战略,而日、韩、印、澳才是美国争取对华包围圈的主力,东盟仅仅是不稳定的替补队员罢了。


7、前几天,不断有人认为很多订单越南印度抢走了,被一些哗众取宠的自媒体带节奏,把这个本来就客观存在而且应该客观分析的经济现象,归因于疫情与防疫本身。从长周期看,有些产能转移昰存在的,但是不是立即的,要生产所需要的电力运输等基础设施,依然是目前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短板,基础设施没建好,短期转移不了多少,而且现在我们结合国情变化,目标由制造业大国升级为制造业强国,低端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本来就是有转移趋势。


中国为产业升级,三十多年来培养了多了大学生?东盟一个零头也没有,凭什么升级?还有中国独有的完整工业体系,大几十年培训的一代传一代中高级技工,以及完整的基础建设配套。东南亚直接从低端产业,干到中端与中高端产业?不可能的。


放眼全球,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世界里,中国的人口及整体综合素质及智力开发(这里要感谢毛主席当年的扫盲运动、男女平等运动)、面积、吞吐体量,目前地球上确实还没有第二个可以取代中国的国家。


再看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弯道超车,如有新能源汽车带来的重化工业在升级,新能源汽车材料在升级,以及通讯半导体材料这个大规模长周期增长,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军者,还有最先进和具备规模的光伏制造全产业链,也会帮中国由能源进口国转为能源输出国,成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推手,中国各个方面产业出现起步开度,所以后面都不用担心。


所以我们不能被一些吸引眼球贩卖恐慌焦虑的自媒体洗脑洗坏了洗歪了。客观来看,虽然美国东盟短期不会那么直截了当与中国脱钩,但是美国想降低对中国产业链的过度依赖的意图是明确的,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是美国加欧盟之和,短中期没有其他国家可以替代,虽然一些低端产业的转移但会短期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但结构性来看,国内高端制造业的崛起,也将更长远更持久更稳健地帮助中国增强全球产业链的地位。



上一篇:刚刚,龙头出利空了!

下一篇:耐心等机会

先知研报 的最新文章:

市场关注的问题!

原创2022-11-21

“利空”落地!

原创2022-11-20

史诗级熊市!

2022-11-17

利好,共振!

原创2022-11-16

预期,转折!

2022-11-14

关注先知研报公众号
先知研报的微信号:AGYW169

研究创造价值,比研报更先知,守龙头,抓拐点。

关于我们   |   提交推广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5 微游资.  Powered by vyouzi.com   |   粤ICP备191246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