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佚名 老樊研究院 2022-07-22 - 小 + 大
基金季报披露季,是掌握买方选手投资策略的“难得机会”。 对于那些认真撰写季报的基金经理,投资业绩大都不俗,很好的反应了:“投资是认知的表现”,这一论断。 这里老樊给大家分享2份值得学习的季报: 一份是来自中泰资管的姜诚: 其指出: 决定未来涨跌的信息,还在未来,所以猜测市场先生将要出啥牌,实际是高阶博弈,进而内卷,“钱景”也就变得高度不确定。 这轮的猪周期,是很典型的高阶博弈属性。想要穿越高阶博弈: 在淡化择时的同时,亦是要建立超越市场的认知,同时愿意忍受波动。 一份来自景顺长城的杨锐文: 就以其点出的半导体机会为例: 就市场担忧的价格下降、产品供需结构等维度,作出独到的解读。 同时强调: 只要经济在发展,半导体用于都会有结构性机会,比如说功率半导体、车规半导体等,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将保持高景气度。 每一次的季报披露季,都值得大家去“翻石头”: 去看看顶级的买方机构选手,有哪些最新的思考,又挖掘出哪些环节的投资机会。 单纯的抄作业,即使上了车,一旦出现震荡或调整,很容易被震下来。 但如果是从季报、年报中得到投资线索,理解基金经理背后的买入逻辑,这样的作业“才能抄”,也能拿得住、拿得久。 ------------------------- 招商汽车数据显示,7月4日-7月10日这一周,乘用车上险量为340041辆,同比上涨2.18%,环比(6月27日-7月3日这一周),大跌34.39。 一石激起千层浪。 新能源车渗透率,再遇重大冲击的担忧袭来。 紧接着中信建投的电新首席“朱指导”,深度“辟谣”: 坚定判断电动车产销无疑问,分析师应用和判断去战胜谬误。 其指出: 7月上险量低是行业惯例,仅Tesla就扰动7万多,行业在上半年刚冲完销量,7月行业进入到传统淡季,终端门店不会一路打鸡血冲销量。 同时强调: 今年销量的支撑,来自于车型不断上市后,中后卫车型的突围,而不是大家一直关注订单热销车的销量,核心逻辑是热销车的规划、订单、产量、销量已经研究的很直白,不会带来超预期。 并看好7月季节性影响销量环比持平,8月迎来高增,9月开始进入旺季行情,全年销量预计超650万辆。 ------------------------- 今天盘后,乘联会预测了7月的销量数据: 7月新能源零售销量预计45.0万辆,同比增长102.5%,环比下降15%。 目前卖方机构的预期,是高于乘联会数据的,短期看是不利因素。 但老樊认为:单一周度,或者说月度数据,是不能代表全貌的。 从年初至今,对22年全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分歧,就从未止步。 600万辆,还是650万辆,本身没有那么重要。 核心在于清楚地搞懂,当前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仍有“数倍成长空间”。 至于市场担忧的,当前迈过20+%渗透率值后,增速是否放缓的问题,更是言之尚早。通常来说,当行业渗透率越过40-50%区间后,增速会放缓,相应的成长性会走弱。 再者说,新能源车应该放在全球渗透率去比较,目前全球的渗透率,也就是10%,离50%左右的拐点,还很远。 需求无虑,但亦是要看供给。 鉴于各环节产能释放进度,老樊在锂电赛道中持续重点提示的“动力电池”环节,继续占优。 因为不单是跟随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红利”,更是在各材料环节降价后,有“利升加持”的助力。 后者,是其他环节的产品,所不具备的“差异化逻辑所在”。 此前,老樊就将动力电池,类比于21年H2的组件环节,但能够看到,股价的节奏上,是弱于当时的组件。 很重要的不同点,在于: 去年下半年,市场是相当程度上看空硅料价格下跌的,但时至今日,发现当时看空,也是有很大的误判的。 这就会导致当下,大家对碳酸锂在23年价格下降空间的判断,对价格下降预期,变得有些谨慎。 但大家更要明白: 动力电池的“竞争壁垒更高”。 对上游原材料把控能力更强,切处在新一轮产品变革的初期,是有估值弹性空间的。 |
上一篇:领导发话了,稳了!
下一篇:降息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