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佚名 老樊研究院 2022-09-22 - 小 + 大
美联储今晨加息落地,没出意外,还是预期的75bp。 联储态度没啥变化,还是坚定加息控通胀,不达目的不罢休。 不过有意思的是,现在美联储已经不预测,通胀什么时候回落,加息加到什么程度了。 因为之前的预测,都是错的,导致即使预测了,市场也不会相信。只能说,美联储这轮预期管理,做得很一般。 这也导致当前市场,陷入到“两难境地”,即: 交易滞涨,还是交易衰退? 这影响的,是哪类风格会相对占优。 如果是交易滞涨,价值风格会占优;如果是交易衰退,成长风格会更占优。 对大A来说,如果海外资产进入到全面衰退交易,则会对成长风格有更强的支撑。当前阶段至大会前的“真空期”,成长主线以震荡巩固为主。 ----------------------- 能源局发布8月份风电装机数据,2022年1-8月份新增发电装机16.14GW,同比+10.3%。其中8月风电新增装机1.21GW,同比-41.3%,环比-39.2%。 风电“大雷将至”? 实则不然,早盘圈子中老樊就第一时间深度解读,明确一个观点: 正常看待8月份装机环比下滑。 主要是2方面的考虑: 1)很典型的客观规律。 复盘2017-2021年情况来看,只有21年8月份环比有所增加,其他年份均环比下降30%~60%不等。 这一规律是非常明显的,在20年陆风抢装当年,也是环比下降。21年3季度海风新增装机1.6gw,除去之后,21年陆风装机8月也是环比下降34%。 2)能源局装机数据,反应的是上半年。 能源局公布的月度数据,是并网数据,而真正和产业链相关的,是吊装数据,这个数据的来源是风能协会。 风机吊装后,要获得并网许可证方可并网,其中大约有1-3个月的延迟。 所以说8月份的风电并网数据,更多反应的是5-7月份的吊装情况,但当时产业链确实受到疫情等冲击,以及等待下半年大型化的下线,使得风电开工需求是放缓的。 但以2组数据来看,风电产业链的高景气仍然值得期待: 首先,8月份以来风电和零部件企业,排产均处于环比增长状态,大部分龙头厂商环比增长都在50%以上。 其次,从历史过往数据来看,Q4是全年装机集中落地期,16-19年Q4占全年比例在40%左右。 20年和21年分别是陆风和海风的“抢装大年”,更是分别达到82%、65%,所以接下来的装机加速是相当明朗的。 今年全年,陆风+海风装机超过100GW,是大概率事件,这也就是确保风电,特别是海风环节,明年业绩的高增速。 ----------------------- 昨天小鹏G9上市,定位中大型智能SUV,创始人何小鹏喊出重磅口号: G9将接棒保时捷,成为新时代的SUV标杆。 智能汽车的“口号式营销”,已司空见惯,毕竟3个月前李想刚吹完:L9是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SUV,对标库里南。 但光凭口号,是支撑不住股价的。 G9新车首发上市,但股价却以大跌10%+,主要是2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市场认为定价偏高,二是SKU太多。 定价高,直接影响销量,而且在这个价格带上,竞品云集;SKU多,一下子直接推出6个版本,非常考验供应链管理能力,对智能车来说,是双倍复杂。 但小鹏G9产品折射的产业趋势,是值得重视的。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堆智能驾驶零部件”,比如说也是搭载两颗激光雷达,两颗英伟达Orin-in芯片,强大的算力一览无余。 当然,尤其重要的是800V高压快充,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里程增加超200公里的超充能力。 在《新技术:技术迭代周期,挖掘新机会》直播课上,老樊就系统性梳理“高压快充”这一新趋势下的未来机会点。 各环节的增长值得重视,市场纠结目前产业推进节奏较慢,这主要是3方面的原因: 1)碳化硅产能,良率问题产能不足,特斯拉一家占据全球40%产能; 2)高压快充充电桩,无法直接连接国家电网,小鹏建储能电站,资本开支较多; 3)各主线产品升级,累计增加成本在1万元+,20万以内电动车盈利能力不佳,上车进度低于预期,未来是要旗舰车型,是一个高端望低端渗透的过程。 但一个新技术的出现,总要要经历三个阶段,目前处于“订单落地期”,未来会随着订单的不断落地,会推升这一新技术下各环节机会的涌现。 |
上一篇:继续新低
下一篇:这票,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