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佚名 老樊研究院 2022-11-07 - 小 + 大
当前市场仍旧处在“传言摆动阶段”,但有一个信号很明确: 传言,或许左右短期涨跌节奏。 但并非影响股价趋势的关键变量。 一个是大盘传言,一个是板块传言,都很有代表性。 先说大盘传言。 周末的发布会,除了重点提及几个典型城市层层加码的问题外,可以说“上周五的FK预期”彻底落空。 但就在大家以为又是一次“预期证伪”后的调整行情时,但反观市场,却很坚挺。 涨的时候,靠的是“疫情FK”的小作文,但证伪后,却并未跌回原地。 这直接证明一点,反弹的原因: 是“内在超跌反弹驱动”,小作文充其量,是加速器而已。 内在超跌反弹的判断,在上周复盘中老樊提示的“3个利好”,已作充分阐述。 这也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考: 投资,不应该抱有简单的“线性外推”。 上涨or下跌,大家总想要找到一个“直观的解释”,即A→B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美联储加息超预期,导致A股杀跌。看似是无懈可击,但是大部分是“心理按摩”,或者说是“事后解释”。 现实中的原因,远比描述要更加复杂。 比如老樊强调的“基本面深度研究”,是在剖析N个影响股价的变量,再进行“减法处理”,找到最为关键的1-2个变量。 正如读书: 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最终把握股价驱动的主要原因。 这个投资意识,老樊希望大家也要保持,以“先多元,再抓主要矛盾的思维”看待市场,这样我们去投资时,起码不会“钻进牛角尖”。 ------------------------ 风电出现重磅传言: 海风19GW招标里,有7GW废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明年高确定性成长的海风,成为了“水中花”?这个谣言,实际从上周四到周末持续发酵,但事实真相,却值得深究。 1.先说传言的内容:说政府部门,为保护近海的生态环境,考虑将新增海风项目建设条件,提升为; 1)离岸距离30km以上; 2)水深30m以上; 即从以前的双10规定(离岸10公里并且水深10米以上),变成要求更加严格的“双30”。 之所以引发高度关注,市场担忧的这可能大幅影响“23年的装机量”。 2.影响到底几何?老樊认为,要分两步来看: 1)政策究竟怎么落地; 2)即使落地,冲击多大。 前者,目前具体的政策细则,相当不清晰。 比如说离岸距离条件,是大陆岸线还是海域海岛岸线;再比如说新增项目,是新增规划,还是新增竞配,目前已经招标,甚至说开工建设的,又该怎么处理。 都是没有明确的信息。 后者,即使按照“双30条件”,有机构作了一组数据测算: 以目前可能受影响的项目,对23年海风装机量的影响,预计在2GW左右,也并非是市场传言的影响23年装机量7GW。 梳理上述2点内容清晰发现,之所以早盘出现调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明年装机的担忧,但现实是冲击,并不会很大。 而基本面深度分析后,能够发现每一次市场较为悲观创造的低点,反而是赔率提升的时刻。 ------------------------ 新能源中长期的放量趋势,很清晰。 但关注焦点,一直是“谁的成本更低”,比如说市场担忧的“光伏&风电跷跷板”,就是谁的度电成本更低,渗透率提升会更迅速。 但随着新能源体量的扩充,“消纳重要性”,会日趋重要,即消纳友好性的重要程度,逐步增加。 说的直白点,未来能源转型,消纳的地位大幅抬升。 这点可以从今年表现相当出色的“海风”、“储能”2个方向,看出端倪。 海风是消纳成本低,因为海风重地,都是电力需求旺盛的区域;储能更直观,解决的就是不稳定的新能源,占比增加的问题。 除此以外,消纳“高度挂钩”的方向,同样是值得关注,比如说火电灵活性改造,再比如特高压。 这里重点说一下特高压: 金上-湖北特高压直流环评审批通过,这个事件或许是一个分水岭。 因为直流项目,涉及到跨越多个地区的电力运输,一直处于“可研阶段”,但这次的审批通过,有较大概率标志着新一轮“核准招标的启动”。 我们在结合此前国网提出十四五建成12-13条直流的规划,相比增加50%,假设特高压直流1.5-2年建设周期,即若要2025年底建成,最晚要24年年初开工,那么23年就要启动落地。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22年Q4-23年上半年,可能成为招标开工的高峰期。 对于电力设备股而言,核心驱动因素不是业绩,而是订单,这是“产品属性所决定的”,因为订单兑现度高,国电南瑞做了几千亿电网生意,只有几百万坏账,就是很好的证明。 产品属性的不同,股价上涨驱动因素就会不同。 比如这轮信创的上涨,也是基于未来“收入成本剪刀差”,而不是真正业绩兑现。 |
上一篇:注意:硬核干货!
下一篇:听说,牛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