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0-10-16 - 小 + 大
该篇文章写了一个月,总计字数7407,希望各位能沉下心,耐心看完! 这篇文章是老樊投资体系中的选股篇,大家都知道老樊一直以来看好三个板块,分别是:光伏,高端白酒和新能源汽车!通过这篇文章,大家就能更加明白为啥这么看好了!
在前期的投研框架体系文中,老樊通过系列的文章,和大家详细解读了“6好价值因子”,即好赛道、好产品、好结构、好公司、好价格、好预期。 有读者问我:哪一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在6好价值因子中,老樊始终认为最重要、最关键、最内核的,当属“好产品”
在公司研究中,不管是机构还是散户,会对行业的商业模式,行业的景气周期,行业的竞争结构,公司的护城河、企业家精神和治理结构等要素进行深度的分析。 但是往往对投资上最为本质的内容,缺乏极为深度的思考,我个人秉持的投研理念一直都是“脱离对公司产品的研究,谈深度研究是站不住脚的”。
在好产品的专题文章中,强调了“唯产品论”,产品作为根基,决定了商业的所有结果,比如说渠道模式、生产方式、治理结构、盈利模式、市场空间、产业链地位等等。
实际上不单单是上述几个方面,产品还决定了其他“3好价值因子”,即好赛道、好结构、好公司,老樊的投资的底层逻辑,就是“唯产品论,好产品才是最好的投资品”。 产品的“量价属性”, 奠定了赛道是否是长坡厚雪 好赛道最基础的要求是行业的天花板要足够高,芒格也说过,要在有鱼的地方钓鱼,而决定行业天花板的基础,就是产品是否具备“量价齐升”属性。
这点上,从简单的数学公式就能看明白,行业的天花板,可以拆分为“量”和“价”两部分,行业的天花板越高,量和价必然要高,且具备增长的潜力(量价数据的获取,可以通过行业类专业网站,其定期会披露量价数据,例如大宗商品类的生意社、化工行业资讯网站的卓创资讯、wind终端等,当然,最简单的方式,还是去看券商的研究报告,研究员会定期更新所覆盖行业的量价数据)。
当然,产品的量价齐升是非常完美的情况,实际上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量增”逻辑占比更多,“价升”是有稀缺性的,毕竟具备定价权的产品是少之又少的。
以被巴菲特称为“梦幻般生意模型”的喜诗糖果为例,从定性角度来看,盒装巧克力算不上成长属性非常强的行业,但是喜诗糖果的竞争力体现在,其完全占据了销售区域的消费者的心智,具备极强的消费属性,加州的消费者大多数是在圣诞节购买,所以具备极强的抗通胀能力,使得产品的价格能够不断的提升,所以“价升”层面有着非常强的持续性。
对于价格的判断,跟踪价格很简单,只要去看产品价格曲线就好,但重要的是判断价格的未来趋势,老樊认为,定性比定量更重要,因为影响价格的因素是多维的。 比如说大宗商品更多是供需结构主导,供不应求自然涨价,但产能跟上后,供过于求,又开始跌价模式,所以大宗商品价格是呈现周期波动的;而对于消费品,更多是基于品牌力定价,非成本加成定价策略,科技产品的价格,更是受到摩尔定律的影响,价格是持续下滑的,所以唯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抵御。 基于未来价格判断的复杂性,老樊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看产品的价格是否能够抵御通胀,即产品涨价幅度与通胀率作对比,涨价幅度高于通胀率,基本上可以判定为有定价权的产品,后续产品可以通过持续提价,抵御通胀。 另一个是毛利率水平,如果毛利率始终维持在高位,或者毛利率中长期处于上升通道中,也可理解为有“价升”逻辑,因为毛利率的提升,主要是3个维度的支撑,老产品提价、新产品占比提升、原材料端成本下降,当毛利率提升时,“价升”的内涵动力已经隐藏其中。
不过,更多情况下,出现的是“量增”,本质上讲的就是渗透率的故事,大多数的成长赛道,或者说成长性个股,讲的就是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比如说2010以来的智能手机赛道,讲的就是渗透率的提升,从苹果铸造的高端机市场,再到中端机、低端机的渗透,带来了万亿级的增量。
又比如19年以来爆发的科技赛道,核心的主逻辑是“国产替代”,也是在讲国内以半导体为首的供应链,逐步替换掉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本质是就是“量增”的逻辑,只是这个量增,主要看的是存量市场份额,而量增的驱动力,在于国家扶持下的弯道超车。
再比如老樊从6月份就持续讲到的好赛道,光伏、新能源产业链,就是看到产品的“量增逻辑”,当然,这个量增的逻辑又体现在两个维度,第一,是行业的渗透率在逐步的提升,第二,是龙头公司的市占率在提升。
以光伏为例,光伏占全球发电比例在2.6%左右,在全面平价和储能经济性得驱动下,渗透率有望加速的提升,5年的时间大概率会到8%左右,所以说光伏产业的成长空间很高,即使龙头标的没有市占率提升的推进,仅仅是跟随行业成长,5年3倍的增长空间都有很高的确定性。
再比如说新能源车,是可以类比iPhone 4手机带来的智能手机大变革,以销售量的角度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会从2019年的200万辆,有可能增长到2025年的2000万辆,6年的时间,10倍销量的增长空间,这个数据是产业端汇总了全球各国的政策目标,和各大车厂自己公布的发展规划得到的结论,即使只看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车的销量也要占到全部销售量的25%,所以说“量增”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
更不用说高端白酒赛道,都是老生产谈了,目前高端白酒的年消费量是8万吨左右,而国内白酒整体的消费量是1000万吨,占比不足1%,所以说在“消费升级”的量增驱动力下,未来10倍的成长空间是看得到的,除了“量增”,还有“价升”的逻辑。
高端白酒的定价权很强,就以绝对价格来看,茅台、五粮液等终端产品的售价,仅仅是比塑化剂实际前的价格高了一点,所以说后续的提价空间依然很大,而且高端白酒,具备很强的“社交产品属性”,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很低。
通常来说,白酒价格越高,代表更高的档次,不管是送礼还是聚餐,是以白酒价格来定位的,所以说提价的阻力很低,提价反而还是带动销量。
通过以上几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就能很清晰的理解,好赛道最先看的是天花板是否足够高,而决定天花板高低的是“产品是否有量价齐升的属性”,所以看是否是好赛道,是要看到最底层的产品属性,产品的量价属性,决定了行业的市场容量是否足够大,是不是长坡厚雪,是否有宽阔的成长空间,投资就要去寻找有“量价齐升”属性的好产品。
关于渗透率,老樊在《成长股,看“它”就够了》中也重点讲过,是一个非常好的跟踪好赛道的“量增属性”的“量化指标”,即一个行业的渗透率在10%-20%之间是最好的,之后会进入到一个投资的“甜蜜期”,到渗透率达到50%-60%以后,行业的成长属性又开始退坡,在二者之间,渗透率始终处于加速提升的状态。
从本质上来说,渗透率是判断是否为成长股的,最为关键的指标,所以对于成长股来说,就是要看未来渗透率能否提升。 光伏是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新能源车是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消费电子的最新代表TWS耳机,是对有线耳机的替代,这些替代就是渗透率的提升,渗透率的提升带来很好的业绩增速,且天花板很高,能够走出大牛股。 如果从量化的标准来看,一个行业的渗透率在10%-20%之间是最好的,之后会进入到一个投资的“甜蜜期”,到渗透率达到50%-60%以后,行业的成长属性又开始退坡,在二者之间,渗透率始终处于加速提升的状态。 苹果产业链的黄金十年,就是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十年,智能手机从0到1,从1到N,由苹果带动了整个中国供应链的一个大幅崛起,产生了像立讯精密为代表的,几十家几百亿几千亿这样规模的上市公司。 2018年以来消费电子的再度崛起,很大程度上讲的也是TWS耳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逻辑,一旦突破渗透率的临界点,爆款电子产品就会进入到需求快速释放期,不管是信号,还是续航能力,都比以前好很多,所以产品进入到快速爬坡期,公司的业绩也进入到加速兑现期。 渗透率在很低的时候,因为技术变革很快,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且产业趋势也是不明朗的,最好能够达到10%左右,证明产品力是可行的,后续渗透率才会进入加速提升的周期内。 这背后的原理可以从传播学里找到答案,传播学中有个“创新扩散理论”,指的是任何一个新事物,从不为人知,变成广为人知,它的扩散速度不是均匀的,一开始比较慢,当接受它的人群规模达到某个临界点,扩散的速度会突然的加快,等到了某个水平,又会慢下来。 其实这不难理解,毕竟吃螃蟹的总是少数,处在中间部分的大众群体才是最多的,找准成长股的临界点,渗透率是非常好的一个量化指标。 产品标准化VS非标准化, 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结构优劣 在《“竞争格局”的力量有大多?》的专题文章中,老樊就深度分析了“好结构”这个价值因子,当中明确强调了,决定长期回报率的,一个是市场空间,另一个就是竞争格局,竞争格局决定了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而竞争格局的优与劣,本质上是有产品属性决定的,首先,要去看产品标准化程度,如果产品标准化程度很高,通常来说竞争就非常激烈,行业的属性就比较差;如果产品的标准化较低,一般不会产生竞争,行业属性好,竞争格局佳。
市场公认的好赛道,消费、医药,就是明显的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的代表,大消费板块最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有品牌的差异、口味的差异等等,就以高端白酒的2个龙头为例,茅台和五粮液,不管是从生产工艺上,还是从味觉记忆上,亦或是从品牌影响力上,差异化等都很明显,更不要说高端白酒、次高端、光瓶酒之间的差异了。
医药板块有其特殊性,里面既有周期品种,大宗原料药,又有消费品属性的OTC,还有科技属性非常强的创新药,这里老樊就把医疗器械 拿出来分析,因为从产品这一端,就能明白为什么一众大佬最看好医疗器械的投资价值,特别是高值耗材。
比如说骨科创伤手术的高值耗材,品规是非常多的,企业都是多品规研发的,产品标准化程度很低,企业更多是微创新,通过不断的研发迭代,来实现产品型号的不断更新,所以产业格局很难一下子,被某种新进入者,或者新产品覆盖。
老樊前面也讲过,虽然不看好科技赛道的投资价值,但是科技赛道的细分领域“模拟半导体”,倒是一个明显的例外,诞生了亚诺德、凌力尔特等牛股,行业的毛利率长期保持在60%以上,净利率也高达25%,是半导体板块上“一股难得的清流”。
看到的就是“模拟半导体”的“产品非标准化”,一方面是现实世界远比数字世界更复杂,更具有异质性,所以捕捉这一特性的产品必须具备复杂性和异质性,这意味着模拟半导体的产品标准化程度很低;另一方面,模拟半导体的终端市场更为分散,产品线很广,数以千计,产品很难做到很高的标准化。
另外,模拟半导体生产的过程中,大部分技术组件的标准化程度都要低,从而更少会因为摩尔定律的不断前进,而面临过时的风险,所以说模拟半导体是稳健性成长,而数字半导体面临价格战,长期来看,回报率实则很低。
当然,老樊想重点强调一点的是,产品的标准化,也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动态变化的,从高度标准化,向弱标准化转变的过程,往往也会打来很好的投资机会。
比如说“好结构”中讲到的曾经挖掘的PCB行业,虽然说都是基于5G基站的爆发,看好需求端的潜力,但是同步受益的光模块、滤波器等方向,股价表现都很一般,当时就说到,就是因为他们对应的是差的竞争格局,进入壁垒比较低,所以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就是毛利率比较低,而PCB板块却高歌猛进,更胜一筹。
除了说5G带来的业绩增量和行业景气度提升外,更重要的就是产品的非标准化显著提升,所以3家PCB龙头竞争力增强,盈利中枢抬升,所以能够看到PCB赛道走出了牛市节奏。
通过产品标准化程度的判定,能够提前预判行业的竞争格局,而只有好的竞争格局,才能坐拥行业盈利能力稳定性的红利,市场上缺的不是高资本回报的赛道,而是缺乏长期保持稳健资本回报的行业,究其原因,就是标准化弱的产品稀缺,产品差异化是有稀缺性的,弱标准化产品,好的竞争格局,是需要一双慧眼去挖掘的。 产品是否有“正反馈机制”, 决定了其是不是“好公司” 好公司核心就是看3点,好商业模式、强护城河、优秀管理层,而这上述3点,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由产品属性来决定的。
这里给大家举个产品决定管理层的例子,就是早期搜索引擎的微软和谷歌之争,实际上微软在搜索上,是比谷歌做的早的,但微软是基于工程师的经验,想去研究一种最为理想的算法,用这个算法来决定最优的搜索结果。
而谷歌则不是,谷歌是典型的数据思维,率先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构建现代的搜索模式,即基于用户的搜索量数据呈现搜索结果,结果很明显了,谷歌在搜索领域脱颖而出。
所以说搜索这个“产品”,就决定了是数据导向,而并不是算法导向,所以基于算法导向的管理者,是不能创造出能够胜出的搜索产品的。
当然,老樊要去重点强调的,是“产品有没有正反馈机制”,这决定了公司能不能做大做强,能不能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一家好公司。
正反馈就是看企业,是否符合越大就越强、越大就越牛的特点,赢家会在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拉开对竞争对手的差距,最后实现赢家通吃,不管是市场份额,还是产业链利润,进而也会获得高估值。
这些年,走出来的大牛股,比如说互联网赛道的阿里腾讯、电子赛道的海康立讯、免税领域的中国中免、建材的海螺水泥,都是产品具备正反馈机制的有力代表。
产品的正反馈机制,有等级之分,强正反馈机制,简单来说就是看有没有规模效应,或者是网络效应,偏中性的正反馈机制,就是看是否无形资产(品牌效应)、高转换成本。 先来看强正反馈机制,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具备强正反馈机制的企业,能够诞生出行业端的绝对赢家,通常是赢家通吃。
规模效应,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上游的议价能力,采购成本更低,进而摊低总成本;二是对下游的渠道和客户,渠道合作的意愿强,话语权强,品牌力更高,获客的成本相对较低;三是摊低固定成本。
上面说的海康、立讯、中免、海螺几个大牛股,都是规模效应的最典型代表,海康的规模效应体现在采购端,其规模越大,采购成本越低,叠加产品的非标准化,所以海康的盈利总是比二线梯队高一截。
立讯也是,其通过垂直整合来打造规模效应,贯穿上下游,所以这些年能看到公司的并购不断,往往能够看到立讯的并购都是1+1>10的,收的很便宜,1倍PB进来,整合后快速壮大,进一步提升规模效应。
中免更是这样,免税这个生意,规模优势很明显,市场份额越大,品牌商给公司的品类就越丰富,折扣也越大,这样公司的利润空间也就越大,产品的正反馈机制就决定了,最大规模赚取最高利润,所以韩国走出了免税巨头。
海螺也不例外,其T型战略,打破了陆路运输300公里的运输半径,不仅拓展了运输半径,更打破了区域竞争的限制,所以率先建立起规模优势,进而依托降成本,带来了销量的持续扩张,更是在供给侧改革的加持下,赚了价格中枢上移的钱(即“价升”逻辑),所以近几年走出了非周期性的大牛走势。
我们再看个反例,传统汽车就不具备规模效应,一个现象就很说明问题,那就是传统汽车行业的集中度是越来越高,但是行业的利润率却越走越低。
因为汽车这个产品,有3个特性,固定成本过高、消费者价格高度敏感、三级供应商体系。
固定成本过高,体现在单位研发成本和车厂的固定资产投资大;消费者高度敏感,特别是30W以下的中低端车型,售价相当于普通人一年以上的工资,所以对于配置和价格是锱铢必较;三级供应商体系,就是除了发动机以外,其他的零部件都是外包给一级供应商的,主机厂商难以做到创新和差异化。
这3大产品的特性就决定了,汽车行业的低利润率,会促使小汽车厂整合成大集团,这样可以进一步的摊低固定成本,但为了抢占更高的市场份额,主机厂会选择继续调低终端售价,同时压低成本,这样导致大量的研发人员会被裁掉,研发就会外包给一级供应商,这样和其他汽车厂商共享研发资源,从而导致创新缓慢,汽车产品附加值很低,价格又上不去,所以进入一个“负向循环”。
所以产品没有正反馈的机制,规模效应体现不出来,结果就是即使市场集中度在提升,但利润率还是持续走低,不过电动车的推出,是有望打破这一困境的,因为电动车的标准化程度在降低,电动化、智能化带来的附加值属性在增强。
电动车的产品标准化程度在降低,最简单的感知,就是车型外观的差异会逐步的增加,现在造车新势力,打造的车型外观,较传统车企来说,非常炫酷,未来随着3D打印的成熟,车型或许不再像我们看到的样子,比如像特斯拉打造的Cybertruck,和我们传统认知的皮卡外观,有很大的差距,未来的车型外观,很可能走向C端客户的定制化。
至于网络效应类型的“正反馈机制”,老樊在《寻找超额收益,最重要的一点!》中详细讲过,对于互联网平台类企业来说,就是平台服务的提供者和用户是共同提升的,例如淘宝,卖家更多,提供商品的品类会更加多元,购买者也自然增多,当平台买家增加时,又会吸引更多的卖家加入,形成正向反馈。
滴滴、爱彼迎等等,都是符合网络效应的正反馈机制的代表,当平台的用户更多时,企业获取的信息也会更多,而当信息越多之后,效果也会越好,竞争力就在增强,这点上在未来的无人驾驶、物联网等方向,会出现更多的大牛股,来验证这个正反馈机制。
所以说,去看一个公司是不是好公司,核心就是看产品具不具备“正反馈机制”,以及这种正反馈机制,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而优秀的管理层,更多是锦上添花,毕竟能够扭转产品属性,打造出一家优秀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寥寥。
投资就是要去寻找,具有累积优势的企业,赚取长期稳健的复利回报,而持续累积的优势,本质上就是由产品的量价属性、标准化程度、正反馈机制决定的,建立这套“唯产品论”的投研框架,可以说为去寻找能够长期走牛的好公司,提供了一条捷径。
同时,也降低了大家研究上市公司的难度,比如说与其弄清楚某个商业模式好不好,还不如去做“场景还原”,就去看看,这个产品是如何研发的,如何制造、如何卖给客户,同时怎么赚钱的,这样以来,既建立其对行业属性的理解,也能对公司盈利模式、未来趋势有了清晰的认知,就不会人云亦云,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了。
再比如讲到的产品的“量价属性”,很多时候去研究大消费板块的上市公司,直接把它的主营产品,建个横轴是消费单价,纵轴是消费频次的象限图,这个时候就构成四个象限,最好的自然是高频高价,比如高端白酒,而最差的就是低频低价,比如说指甲刀这类,就这样一个工具,就能很清晰的看出,哪一类品种更具投资价值。
综合上述,老樊做个总结,那就是产品作为根基,决定了商业的所有结果: 产品的“量价属性”,奠定了赛道是否是长坡厚雪,好产品才有好赛道; 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结构优劣,好产品,才有“好结构”; 产品是否有“正反馈机制”,决定了其是不是“好公司”,好产品才有“好公司”。
一句话概括所有,“维产品论,好产品才是最好的投资品,做时间的朋友”! |
上一篇:咸鱼终于翻身了~
下一篇:社长干货!炒股秘籍,全部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