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提交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运筹帷幄 > 文章 当前位置: 运筹帷幄 > 文章

重组机会,来一波?

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1-02-01 - 小 + 大

白马股,暴雷了。


作为机场中的龙头——上海机场,因为乘风在免税业务高速发展的轨道上,所以上演了一轮“估值切换”的教科书式操作,从一个给公用事业股的估值,到给免税成长股的估值。


但近期与中免的续签合同,却将保底收入,变成了封顶收入,直接抹平了公司未来5年的成长属性,叠加市场预期之内的年报巨亏,所以股价直接一字跌停。


当然,股价的调整,更多是在“杀估值”,毕竟以前看的是免税业务的远期空间,但现在的《补充协议》,直接浇灭了5年免税收入的价格弹性,自然要走一把杀估值的行为,但中长期价值还在,要等杀完估值再看。


---------------------


作为市场公认的明星基金经理,刘格崧,其最新的访谈,引起大家的热议。


和娱乐圈一样,自带流量的基金经理,其一举一动,都给市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从最早的公募一哥王亚伟,再到后面的私募大佬徐翔,以及当下的刘格崧、张坤、傅鹏博等人。


从访谈的内容来看,老樊谈2点收获:


其一,是对光伏的最新看法,其认为光伏降价不是坏事,因为隆基成本比竞争对手少20%,所以可以通过降价,维持市占率,或者提高市占率,且中长期来看,全球进入到平价上网,需求端是没问题的。


老樊认为,这个观点,是ok的,有竞争优势,才能在新的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中,分得一杯羹,但仍旧坚定最新的观点,光伏在21年将迎来现在分化,二线梯队的玩家,要谨慎。


其二,是谈到了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其认为买低PE,就是价值投资这句话不太对,另外谈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13-15年,新兴行业是提估值的集中营,只要增速快,无论是内生,还是外延,都愿意给高估值;但是在2019年以后,市场更愿意给内生增长提估值。


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一些行业的内生增长龙头,估值均已出现历史估值的上限。


老樊认为未来依然还是内生增长优质的标的,能够得到资金的青睐,和行业无关,和市值无关,只要增长的质量够高,增长的持续性够强、增长的确定性够高,市值扩张,就是早晚的事。


---------------------


再来吃个周末的瓜。


上周五,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公示了北大方正集团重整投资者名单,一时间,方正证券将与平安证券整合的消息,成为周末机构投资者间最大的谈资。


这个消息,算是意外,而又不意外,意外,体现在重组这么快,就有了实质性的动作,不意外,主要还是在1月初的时候,方正就在这个传言下,连续3日涨停冲高。


券商重组的预期,可谓是贯穿2020年全年。打头阵的,是两大巨无霸,中信和建投,强强联合,有望打造“中国版高盛”,但因牵扯利益众多,从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随后“两金”合并突袭,就在国联证券,将要上演蛇吞象国金证券之际,因痕迹过于明显的“内幕交易”,被迫终结了。当然还有传言,中金和银河这组CP,但也是一直停留在传言阶段。


目前最快能顺利,且实质性推动券商重组落地的,非方正VS平安莫属。北大方正自19年,就深陷债务泥潭,曾经的“中国校企巨无霸”,光彩已逝,这次破产重整,其中的一环,很有可能是平安证券,重组方正证券,就此平安证券,实现借壳上市,也就不用去港股上市了。


很多朋友吃这个瓜,就想在两大券商重组下,激起券商β属性,炒一波重组多头行情,但老樊想说的是,如果后续券商股有博弈性的机会,最好还是跟着券商etf来做,没有必要买个股,当然除了东方财富,这个前期聊过。


不买个股的原因,就在于,券商是高度同质化竞争的,这个产品属性决定了,买个股赚超额收益,胜率不高,赔率不大。


------------------------


之所以判断券商股的投资策略,进攻个股的意义不大,核心就是在于,从产品属性出发,按照“唯产品论”进行推导,因为“产品是同质化的”。


这里老樊和大家聊聊,为什么产品同质化的企业,很难走出强者,很难诞生优秀的企业。核心主要是围绕2点:


  1. 产品同质化的企业,提升利润的空间,是有限的。生产无差异化的产品,很难对下游客户产生溢价能力,更谈不上长久持续性的提价,所以只能赚到微薄的利润,除非是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进行转型,建立产品的差异化,否则只能赚“走量的钱”,很累。


  2. 产品同质化的行业,竞争格局普遍不好,打价格战是唯一出路。因为产品是高度同质化的,所以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唯一抓手,就是打价格战,通过损失自身的利益,来获取客户。


比如说券商的经纪业务,说白了,就是提供一个通道,来给大家炒股,这仅仅就是一个通道,完全同质化的,那用谁家的通道炒股,没什么差别,所以自然是谁家的佣金便宜,就开谁家的账户,到头来,券商就陷入在这种逼近成本线的价格战中,逼得券商去搞财富转型,无非是想构建产品的差异化而已。


----------------


搞明白这2点,你就能明白,想在产品同质化企业中赚到钱,确实很难,总的来说,只存在3种例外的情况:


  1. 行业在成长期,赚行业增长的红利。比如说钢铁水泥,这种大宗商品,虽然是高度同质化的,但在2001-2005年,行业是高速增长的,所以宝钢在这个时间段,也是优秀的成长股。

  2. 产品有正反馈机制,规模效应下,低成本竞争优势明显。比如光伏细分赛道,一方面,是处在快速成长期,赚行业增长红利,另一方面,还是产品有正反馈机制,规模效应很明显,以隆基为首的细分龙头,低成本优势明显,所以即使打价格战,龙头也是受益,市占率能提升

  3. 供给受限的品种。这一点,就是属于老樊常讲的“周期成长股”的一类,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万华化学,虽然说MDI,也是同质化的产品,但除了万华,其他4大玩家,都是外企,这5家占了全球85%的产能,但4家外企,扩张意愿,都相对相弱,所以万华利用成本优势,持续增加产能,不断领跑,股价这10年也涨了6、7倍。


除了上述3种例外情况,产品同质化的赛道上,很难跑出来优秀的企业,就拿券商股为例,谈不上行业是高速成长,又谈不了成本优势,和产能受限,更是扯不上关系,所以在这种产品属性下,还想赚个股的钱,真的太难了。


大家要记住,虽然说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企业中,或许有企业能够异军突起,但概率是不高的,所以你去选择这些企业,本就是在做高难度的动作。


巴菲特多次说过,做投资,不要去跨七英尺高的栏杆,全神贯注,去寻找可以轻松跨越的1英尺栏杆就好,况且跨过七英尺高的栏杆,不一定比1英尺栏杆,赚得多。



上一篇:买股票送茅台咯

下一篇:次新王朝,明天的重点机会

老樊研究院 的最新文章:

再度爆发!

原创2022-12-09

突发,好消息?

原创2022-11-24

集体爆了!

原创2022-11-23

新变化,重视!

原创2022-11-22

魔咒,要躲开?

原创2022-11-21

超级震撼!

原创2022-11-18

高调看空了!

原创2022-11-17

血流成河!

原创2022-11-16

大佬:主升浪开启!

原创2022-11-15

逻辑生变?

原创2022-11-14

关注老樊研究院公众号
老樊研究院的微信号:xmsg77

价值投资者,好赛道,好产品,好价格,好结构,好预期,好公司!

关于我们   |   提交推广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5 微游资.  Powered by vyouzi.com   |   粤ICP备191246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