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1-05-26 - 小 + 大
大盘急涨一日,略作休整,很正常,没什么好说的。 能够再次回到前期高位的高估值核心资产,都是业绩高景气助力的,结构性分化很显著,利多因素是多维度的,美债收益下行、人民币汇率突破,外资大手笔的买入,毕竟是权重品,完全左右指数短期的波动。 实际上,在上一轮高估值核心资产的“定向爆破”中,机构对该品种的配置,已然出现边际性动摇,有相当部分的资金,从头部向肩部品种进行转移,这也很好解释了老樊自2月份就强调的观点:沪深300/中证500历史比值达到高位,要走一轮中证500的上涨修复行情。 ---------------------- 和大家深度聊一个话题“超额认知”。 这个名词老樊经常用,常挂在嘴边,投资是认知的变现,研究是认知的基石,所以要想获取超额收益,必须通过深度研究,来获取超额认知。 但单用名词来解释,大家的印象不是很深刻,或者是停留在表面的思考,这里老樊用最近最火的个股-“长春高新”,来讲讲如何基于“唯产品论”,站在产品分析的视角,来建立超额认知,这样,个股的未来投资价值,包括建仓、加仓逻辑,也就一目了然了。 长春高新是A股典型的大白马,前期有个故事很精彩,大连一位大妈,08年5万元买入,忘记式持有后,13年后的今天,豪赚100倍,刷屏各大媒体,但福兮祸之所伏,上周五网传一份广东16省联盟带量采购名单中包含生长激素,引发场内对于生长激素将快速被纳入集采的担忧,降价压力陡增,股价连续2日重挫。 毫无疑问,集采将会决定生长激素的价格趋势,是根本性变量,决定企业中长期的基本面,所以对于“集采”结果的判断及其重要,那如何来建立超额认知呢? 首先,是第一层次思维,集采是否为重大冲击,结论是可能性较低,且即使纳入集采,降价幅度相对可控。 能够得出这一判断,主要是从3个维度进行考虑: 第一,看产品的销售场景-自费比例高。根据机构组织的电话会议,生长激素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只有不足3成在公立医院,7成左右是在其他医疗合作机构,如民营门诊、诊所等,这就说明大部分的市场,是自费市场,集采冲击不明显。 第二,看产品的竞争格局-竞争格局好。国家集采,要求产品是充分竞争的,最起码有3家以上的企业竞争,这就是为何仿制药是集采,腰斩很常见,而创新药是价格谈判,价格不能压得很低,但生长激素市场份额较大的仅长春高新和安科生物两家,前者占比79%,后者占比12%,加上老三的联合赛尔7%,三家占比高达98%,是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集采难度可想而知。 第三、看产品的销售渠道-壁垒很高。产品本身就存在多个剂型规格,高新等几个主要厂家,均在推进剂型升级,从粉针、水针,到长效针,单价持续上涨,集采对高单价产品冲击有限,顶多是粉针,但粉针营收占比不足10%,况且产品对应的科室很细分,对销售队伍要求高,需要厂家配备规模较大的推广销售和售后服务团队。 综合上述3条产品特性能够看出,市场所谓的集采传闻,落地很低,假设落地,对生长激素的价格冲击,也是有限,这就是由产品自费比例高,竞争格局好、强销售壁垒决定的。 ---------------------- 那接下来会进入到一个新问题,即跌下来的长春高新,是否造就新一轮的抄底机会?或许大家直接考虑到“好价格”,就是估值贵不贵,实际上这中间漏掉一环,那就是再从产品的属性,来看估值的“安全边际”。 即第二层次思维,基于产品属性,看懂生意模式、产业趋势、终局判定。 刚刚讲到第一个产品特性,就是自费比例高,要去深度思考,为何自费比例高呢?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销售场景在民营医院等,实际上这和常识是相悖的,因为身材矮小症应该去公立医院治疗才对,但去公立医院,需要进行生长激素的激发试验,在试验后再通过抽血测定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根据结论,判定是否是由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身材矮小,再决定用药。 而民营医院则在“合规”上有漏洞,直接将身材矮小症与生长激素缺乏划上等号,更是引起消费型需求,更有成人使用,超越真正的医疗需求,所以从合规角度来看,未来有可能出现“灰犀牛”的灰犀牛风险。 再说第二个产品特性,竞争格局好,动态角度来看,未来竞争格局有明确的松动迹象,先是外资巨头诺和诺德开始借道本土销售,迂回进攻,再是安科生物的长效针剂即将上市,还有一堆本土企业挥刀霍霍,特白生物等已进入临床三期,预计明年上市,外资巨头和本土企业对这块蛋糕发起进攻,长春高新一家独大的局面,或有改观。 所有在对上述2条产品特性,进行深度分析,能够发现长春高新的未来,是有强冲击性所在的,这不会改变高新的基本面,毕竟其起步早,布局升,中期有时间筹谋应对策略,但这就要求在估值上,要打一个折扣,老樊认可的PE区间是30倍左右。 通过长春高新的案例讲解,我想大家能够明白,如何去建立超额认知,总结来说,就是三步走: 首先,建立一套框架,老樊用的就是“唯产品论”,即基于产品属性进行分析; 其次,获取超额认知所需的基础信息,信息的来源是多维度的,招股说明书、年报/季报、卖方研究报告、上市公司调研纪要、机构组织的电话会议、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渠道的资讯、行业网站、企业家传记和访谈、行业书籍、行业专家资讯等等。 最后,在基础性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的投资框架,进行“重构”,例如“唯产品论”,通过产品维度,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拆借、分类、归纳、总结,对信息再重构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进而获取超额认知。 有了超额认知,企业的投资价值也就跃然纸上,怎么估值,也就有了准绳,就像大海上的一艘船,有了方向的舵,自然能够拿得住,拿得稳优秀的企业,分享成长价值果实。 |
上一篇:这个题材,玩消息套利!
下一篇:简单说操作…|5月26日老K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