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1-09-22 - 小 + 大
休了四天,心还有点没有收回来。 大A再次硬气一把,实际上假期就有不少卖方机构出来安抚了。 有的说,A50期货脱节,7月23日以来,A50期货大跌12%,但上证指数上涨1%,二者脱节,说明海外对国内看法是恐慌的,但国内机构信心在增强。 有的说,没有危机,只有新一轮宽松和新高。市场担忧的那个事件,不是黑天鹅,流动性没有改变,主线没有削弱,基础在增强,所以类似去年的黄金坑。 机构出来轮番按摩,实际上也从侧面折射出,国内的机构资金,还是很理应看到“外盘恐慌”的,叠加北水放假,不必“挂念”北水砸盘,所以走出这样的走势,是市场合力的结果。 ------------------ 继续跟踪风电板块。 风电板块的热度陡然激增,机构圈更是频开电话会议,老樊在9月3日,就在交流圈旗帜鲜明的指出:风电长逻辑走顺,博弈性机会开启,随后连续11次跟踪点评。 之所以判定为博弈性机会,核心是基于“唯产品论”出发,其产品属性弱于光伏,且风电产业链短期业绩承压。 先说产品属性,光伏是适用场景最多的可再生能源形式,风电的使用场景 比光伏更窄;从产品渗透率角度来看,光伏是低于风电的,未来的成长空间来看,光伏比风电天花板更高。 而且风电是钢结构为主的产品,所以降本比半导体结构为主的光伏要慢,所以潜在的降本空间,约束了未来成长的远期潜力。 风电即使是分散式大规模推动,但相比分布式的光伏,也不在一个量级上,在叠加海外市场中期很难开拓,所以理论空间是低于光伏的。 三季报来看,大部分风电产业链上的标的,即期业绩都是比较一般的,一方面是需求阶段性的不振,另一刚面是原材料的涨价之下,压制盈利能力的释放。 ---------------------- 而短期股价的走强,市场刮目相看,核心就是“风电长期逻辑走顺”下,带来的估值抬升。 风电长期估值和涨幅都是低于光伏,核心原因说白了就是2点: 其一,成本降幅慢,其二,土地有限,长逻辑不好。 简单来说,就是产品成本竞争力和产品成长持续性上有瑕疵,但目前看来这两项难点都在大幅改善。 首先,产品成本端来看,风机招标价格腰斩。 过去5年风机价格没有出现变化,19年甚至还出现一波涨价潮,当时招标均价是4000元/kw,但今年风机招标价格跌幅,是大超预期的,最新的均价是2500元/kw,有的甚至跌穿了2000的水平。 风电正在经历历史最大幅度的成本降幅,主要由技术进步带来,1年时间风机价格从4元/w跌破2元/W,度电成本低于光伏40%,即使组件价格跌破1元,都不如风电目前成本低。 其次,从产品成长持续性角度来看,土地资源天花板很高。 以前大家是担忧风电长期发展受到制约,说白了就是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发展是有天花板的,但土地在两高双碳国策下,也会快速边际改善,风光进入运动式推动的阶段,各种政策为风光让道。 这段时间,分散式与戈壁大基地已经浮出水面,机构调研后,预计后续生态红线政策也会有变化,海上大基地也在酝酿之中,能够看到土地资源,是在有序的释放之中。 所以在这两大长逻辑走顺之后,会率先进行预期的修复,所以才判断这一波是长逻辑修复下的博弈性机会,毕竟行业平均估值也就20倍左右。 如果拉长周期来看,明年是有望从博弈向基本面机会切换的,核心跟踪2点,一是大型化带来整机的降本是否再超预期;二是原材料价格回落,带来的盈利能力修复。 ---------------------- 判断出博弈性机会,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对投资标的的挖掘。 这个话题,老樊在节前的《瞄准,新方向!》中,和大家探讨过,那就是研究出来方向了,投资上怎么下手呢? 比如风电,能够看到基于风电产业链的梳理,从上游的零部件,再到中游的整机和配套,最后到风电运营,涉及的公司在40家左右,不可能买这一揽子吧? 老樊前面就强调过,投资的落脚点就是你的“投资框架”。 比如老樊是基于“唯产品论”入手,选择相对的好产品和α属性的公司,也能够看出这也确实是风电博弈性机会的领涨主线。 相对好产品就是整机,对比零部件,产品属性略微好点,所以预期差更足一些。 一是整机环节的价值量和利润量更高,单W价值量是3元/W,利润量是0.3元/W,其他环节都是单W几分钱; 二是具备轻资产属性和类消费属性,因为轻资产属性,所以市场预期未来整机环节毛利率会提升,类消费属性,看重的就是风机品牌。相对好产品的预期差,很好的印证为何提示的运达股份持续拉涨。 α属性公司,主要挖掘新强联、日月股份,二者估值有溢价,主要是公司质地上更甚一筹,前者是主轴轴承国产替代的唯一标的,看的是产品渗透率提升逻辑;后者是低成本优势的代表,所以二者都是有护城河加持的,这是从“好公司”的角度出发。 通过复盘风电板块最近的行情,我想大家也能够很好的明白了,投资框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和投资的重要区别了,算是老樊把上次聊的话题,做了一个补足。 |
上一篇:灯下黑,这事有毒
下一篇:今晚,说点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