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佚名 老樊研究院 2022-06-14 - 小 + 大
近期美股连续暴跌,已创2021年2月以来新低,但反观大A,尽管早盘一度低开,但随后上演V型反转。 “独立行情”跃然纸上。 以前都是美股小跌,大A大跌,美股大跌,大A暴跌。大A跟跌,从不掉队。 这次美股向下,大A却向上,为啥不跟了? 老樊并不认同市场的一种解读: A股跌的多,跌得早,所以率先企稳。 因为只有大级别的熊市行情,这条规律才有效力。比如说2008年,A股比纳斯达克跌的多,所以早先企稳4个月。 但这个规律,解释不了短期的走势。 老樊认为这种短期剪刀差走势,核心原因,就是5月25日《衰退,来了?》中强调的: 美股,在交易衰退,大A在交易修复。 大家短期的矛盾点,截然不同,短期背离走势,自然在预期之内。 ------------------- 智能驾驶“面的机会”,继续引领成长景气方向,这个观点在近2周的复盘中,老樊总是不厌其烦的强调。 各环节上的百花齐放,让大家充分领悟到:“面的机会”来临时,仓位+“精准把握主线”何其重要。 仓位是结果,因为智能驾驶各零部件主线,均是齐力上攻,即使分散配置到各个环节上,在智能驾驶上,必然有仓位。 精准把握主线,反而更加重要。 在圈子和公号留言区,总有同学们给老樊留言,智能驾驶高歌猛进,老樊为什么重点挖掘“激光雷达”。 老樊的回复很简单:激光雷达,不是主线。 ------------------- 激光雷达,下一个千亿级别的高成长赛道,为何入不了“老樊的眼”?这源于“唯产品论”框架下,老樊挖掘的HUD、空气悬架、声学部件,成长价值清晰,但激光雷达,“时机未到”。 在上一轮激光雷达炒作最高峰的时候,老樊在1月14日《再破新高!》中,就明确提示风险: 激光雷达的技术路径不清晰,现在是100多家厂商在提供产品,10几条技术路径。 不管是激光雷达,亦或是车企,都无法看清楚未来谁会是胜出者。 大家理解了“激光雷达”这个产品,就知道当前的阶段,性价比是不高的。2022年是激光雷达的上车元年,产品渗透率几乎可以不计,成长的高弹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当前的成长,bug过多。 1、比如技术路线,百家争鸣,当前的主流是半固态,未来的主流是纯固态,二者切换的节奏,是怎样的,老樊谈了4-5位行业专家,都没有最终结果。 2、再比如渗透率临界点,激光雷达尚未来到真正上规模的放量期。 激光雷达,22年国内市场空间也就10个多亿,那么多玩家瓜分,在渗透率看到拐点前,规模上不去,是个“大问题”。 况且,老樊在圈子中提出一个观点:就算是要在激光雷达“炒作行情”中跟上节奏,也要站在产品视角“寻求不变”。 怎么来理解? 要在变化的技术路线上,寻找“恒定不变”的零部件。 即激光器+光学元器件。 前者的代表炬光科技,后者代表永新光学。 激光雷达,从0到1的千亿级别成长赛道。 “不变的产品”,是每一轮题材炒作上,最为受益的,亦是业绩的成长,最终会兑现的环节。 ------------------- HUD、空气悬架、声学部件。 挖掘的“智能驾驶各主线龙头”,齐创新高的同时,亦在印证“面的机会”+“主线的重要性”。 HUD的华阳集团,空气悬架的中鼎股份、保隆科技,挖掘的底层逻辑,在近期的复盘中是反复强调的,大家自行重点回顾。 这里单独说一下声学部件的“上声电子”。在智能驾驶零部件环节上,市场对于声学部件关注度很低。 在“智能驾驶专题课”上,老樊作出重点分析,明确强调: 声学部件的单车价值,ASP有5倍以上增长空间。 大家去复盘上一轮智能手机的大牛市,能够看到声学部件是最先跑出来的。 在智能手机快速渗透的09-13年,市值最大、股价涨幅最大、业绩增长最快的是声学赛道的歌尔股份,其4年时间收入从11亿做到100亿元。 歌尔从50-60亿市值,成长为500-600亿市值,是源于业绩高成长。 业绩高成长的背后,是3重红利加身: 智能手机从10%+迈向60%、国产份额从3%到30%、单机价值量9倍增长。 同样的情形,这次落到智能汽车的声学部件上,对于白牌厂商的上声电子等,是一次历史性的成长机遇。 对于车规级的声学部件,其进入壁垒更高,新进入玩家数量可控。 单车价值量的提升空间,亦在5倍以上,挖掘的声学部件上声电子,率先回到前高,再度印证“智能驾驶,是面的机会”。 |
上一篇:牛!
下一篇:牛回,速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