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佚名 老樊研究院 2022-08-25 - 小 + 大
这几天,各大投资群里流传着一张欧洲碳中和目标取消的图。这个话题,每次风光调整时,都被拿出来“背锅”。 “质疑双碳”的谣言,未来也不会停歇。 这次传的最猛的是,是2个事情: 一是丹麦宣布放弃2025碳中和目标; 二是德国下议院通过法律草案,取消其中涉及的“2035年之前能源行业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先说前者。 事情的真相,是丹麦哥本哈根市长认为2025年实现不了“碳中和”,原因是一家碳捕捉企业股权资金不到位,导致项目没有如期启动,该市长相当恼火。 但这仅仅是一个项目的股权问题,解决后,还是可以实现碳中和,更不是丹麦要放弃碳中和。 再说后者。 德国并没有提出在2035年提出碳中和,官方减排目标为“在2045年达到碳中和”,这并没有改变,只是会放弃2035年能源系统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至于市场还在纠结的,欧洲将天然气归类为“可持续能源”,是从今年年初就有事情,国内也是一直将天然气归类为清洁能源。 欧洲重启燃煤发电厂,6月份就在传了,目前重启的难度,还是很高的。 “质疑双碳”的传言,光2022年就疯传了3、4次,比如: 4月份欧洲重启煤炭时; 5月份GDP5.5目标保增长时; 大家或许以及发现一个规律了,但凡风光板块调整,或者政策变化时,都会掀起“碳中和”产业趋势的忧虑。 在新能源替代旧能源的产业趋势中,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一边倒看好,或者看空,实际都是未能充分理解“产品替代”的节奏特征。 ------------------------ 能源转型趋势中,“新旧能源”看似是跷跷板,实则是同步受益。 但二者的投资逻辑,却是相差极大: 旧能源看“产品供给收缩”; 新能源看“产品需求跃进”。 前者代表是煤炭,后者代表是光伏风电。 短期光伏板块调整,但煤炭逆势上涨,市场理所当然认为,二者是跷跷板,但复盘4月末以来强势反弹能够看到,二者是同步上行的模式。 差异在于需求驱动的股价,上涨节奏会更猛,而供给收缩驱动的模式,没有需求爆发加持,想象力是有限的,所以估值弹性上,略逊一筹。 二者的选择,老樊是更加倾向于“新能源”的。 因为其持续性会更好,长坡厚雪,中小市值公司长大的概率更高。 旧能源是在“新旧交换”的过程中,受益于“供给硬性收缩”,带来的阶段性机会,这轮始于21年下半年以来的煤炭股行情,就很典型。 当然,短期煤炭股的上涨,核心在于2方面催化: 1)高温下水电缺水,发电供应严重不足,火电需求预期拔升。 能源转型,过渡阶段是多措并举,火电作为基荷能源,当下调峰作用不可替代,水电供应有限下,火电装机会受重视。 2)煤炭中报强劲。 中国神华,中报预计利润增长56.1%-59.9%;陕西煤业,中报预计利润192-200%。高盈利在延续,叠加动态估值在10倍左右。 阶段性业绩增长,牵引估值向上攀升。 正如在5月27日《新信号,真假?》中提示: 煤炭股的“产品供给收缩”,驱动的上行趋势,仍有延续性。 新旧能源,在过渡阶段,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点是老樊着重想纠正的。 理解二者“完全相左”的逻辑,更能把握出现的机会。 ------------------------ 这两天华商基金经理高兵,语出惊人,彻底在机构圈火了。 在近期一次机构渠道的内部路演上,高兵表示: 我现在没啥投资框架,什么东西能涨,我们就买,什么东西能更快的证挣钱,我们就去买这些东西,只拼快和狠。 这不就是典型的游资打法吗? 每天追热点,什么热,什么涨,就去追,拼的是反应度手速,但问题是,连游资,都是有交易框架的。 是在交易框架内,做决策。 是交易框架的优势,提升了胜率,所以活下来的游资,是兼具高胜率和高赔率的。 少数活下来的游资选手,一拉业绩,收益率都很惊人。 在圈子中,老樊也分享了这哥们的路演纪要全文,后半段他说了自己操作上的思考,和具体行业公司的分析。 我认为他是有框架的。 只不过是这哥们,对现在路演中动不动就被问,你的框架是什么,投资体系是什么的这类问题,问烦了,直接“摆烂了”。 这在侧面也反应一个问题:过去的1-2年,结构性行情愈演愈烈。 “追涨杀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效的,进而被市场误以为是“正确的投资策略”。 但殊不知是“昨天的经验”,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教训”。 |
上一篇:政策加码,来啦!
下一篇: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