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佚名 老樊研究院 2022-10-20 - 小 + 大
特斯拉产业链2则传闻,早盘发酵: 1) 特斯拉三期扩产许可被延后到明年,大约20万的产能要延后到24年; 2)产业链影响拓普下修1.6亿,大约占到明年的5%;新泉下修5000w,大约6%;双环大约2%。 受此影响,以拓普为代表的特斯拉产业链零部件公司,均以杀跌收场。 但目前上述2条传闻,仍旧是未经证实的。 尤其是扩产延期的事情,市场担心的是某种原因,影响土地审批,但土地是早就卖给特斯拉的,传言有待商榷。 但老樊却关注另一焦点: 特斯拉积压订单下滑,是电动车需求彻底走坏? 特斯拉,是行业公认的“新能源车”方向标,当特斯拉订单有松动时,自然会引发对行业整体需求的担忧。 首先,特斯拉自己表态: 对22Q4仍有充满信心,产量端保持50%年化增长。 其次,老樊认为,这是“单一公司行为”,不能代表全行业。 在此前“整车产品属性”中,老樊就指出过: 整车行业格局分散,很大程度上,是“每家车企完全依赖新产品所累”。 新产品有周期,一般是3年,所以整车股的周期性,不单单是宏观周期,还受制于自身新产品周期。 所以能够看到,燃油车也好,电动车也罢,都是“各领风骚2、3年”,历史上整车股的大行情,都是自己新产品爆量所致。 比如12-13年的长城、16-17年的吉利、20-21年的比亚迪。 对于整车股来说,未来已然是“国产品牌进、外资/合资品牌退”。 但国产品牌,已进入到“混战模式”。产品属性劣势,仍会继续承压股价。 ----------------------- 整车承压,会辐射到“零部件”环节上。 老樊认为,短期“二者联动性”很难打破。 但中期趋势来看,零部件,尤其是智能驾驶零部件,会显著优于整车。 比如说,整车行业格局的分散,不断有新玩家的出现,整车环节的竞争,是越来越碎片化了,零部件公司的议价权,反而会提升。 未来,汽车产业链利润,会从整车和tier 1,向tier 2、tier 3进行传导。 再比如说,零部件公司,重“产能利用率”。 2018年以后,汽车零部件公司,就没有展开过行业性的大规模资本开支。一旦未来行业整体性增长,零部件产能利用率提升的业绩弹性,潜力很高。 当前能够看到,已经有优秀的零部件公司,Q3业绩在超预期。 以伯特利为例,Q3扣非归母净利1.7-2.0亿元,同比+76%-104%,环比+70%~+96%。 超预期的原因,就是下游产品出货量增长,3季度开始产能大规模释放,线控制动、EPB等智能电控产品贡献增量,提升利润率。 当下情绪偏低,叠加电动车行业β承压。 对智能驾驶零部件来说,相对不友好,估值压制是核心。 但扰动的是节奏,并非是大趋势。 正如此前强调的:波动中前行,是这个行业最典型的特征。 ----------------------- 近期,“化工品种”,正在被市场逐步关注。 尤其是有“价格反转预期”的小品种,比如说三代制冷剂这类价格回升潜力较大的品种。制冷剂这个产品,因为会破坏臭氧层,造成温氏效应,所以采取“配额制”。 当前国内所处的阶段,是二代制冷剂向三代制冷剂过渡。 三代制冷剂的配额,看的是2020-2022年平均销量和市占率。 国内的玩家,为了抢占份额,大打价格战,平均单吨亏损到2000-4000元,三代制冷剂全行业,陷入到全线亏损模式。 但临近年末,主要厂商三代制冷剂的配额,即将落地,明年将进行配额生产。 这会带来的,大概率是龙头玩家,通过提价来恢复三代制冷剂的盈利水平。 就以三代制冷剂R32为例,有可能从当前的1万+吨,上涨到2万+吨水平。 当产品价格拐点出现后,行业将会进入到新一轮的景气周期,且景气周期是有持续性的。 而以巨化、三美、永和为代表的龙头玩家,将通过“产品价差拉大获利”。 当前市场轮动速度加快。 信创、医药、半导体、军工等板块,轮番上演,究其根源在于市场仍旧是存量资金博弈。 尤其是主题性板块,得到短期资金的青睐。 这也是底部信号之一,即通过局部性的赚钱效应,去修复多头情绪,但市场主线是依旧不清晰的,短周期继续震荡筑底。 |
上一篇:知名白马股,机构杀跌
下一篇:低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