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1-01-17 - 小 + 大
2020年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车行情,能否继续在21年继续上演? 当前新能源车的两大担忧,是实质性抱团重锤,还是阶段性的情绪扰动? 谁是市场期待的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投资“新锚点”? 上述3大问题,是当下演绎的新能源车产业链行情,亟需得到答案的,实际上,老樊认为,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那究竟谁是新能源车投资的“新锚点”,锂产品、隔膜、电解液,还是其他产品?逻辑是什么,当前又走入哪一阶段?我们将基于“唯产品论”,从产品端分析入手,找到答案。 一、新能源车两大担忧激增,心动还是帆动? 近期,市场对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担忧,甚嚣尘上,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抱团品种瓦解的担忧;其次,是蔚来发布会推出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变迁下,产品的颠覆性变化预期加强,带来行业格局的变化的担忧,原有的投资锚点丧失。 -------------------------- 先说,抱团瓦解的担忧。这本就是一个“伪概念”,机构抱团是结果,而非是原因,真正让机构抱团的核心动因,在于业绩,如果业绩能够持续稳定增长,机构扎堆,天然就有着很强的延续性,所以才在资金端看到机构抱团这个表象。 当然抱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回撤,但诱因是业绩和估值匹配度的“偏离”,所以股价有可能通过主动回落的方式,来消化阶段性的估值泡沫,但随着泡沫的挤压,机构还是会选择再次上车,调整带来的,往往是新一轮的机会。 所以想要知道抱团品种是否“彻底瓦解”,最本质,就是去分析该板块的业绩,是否开始走向终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可以宣告抱团终结。 如果行业景气度依然很高,竞争格局又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那么未来仍然会继续分享抱团的红利,业绩与估值双向拉升,新能源车产业链,部分品种未来会享受抱团红利,本源还是产品决定了,业绩向上趋势不会破。 -------------------------- 再来说,第二层的担忧。原来,新能源车电池材料环节,最强的锚点,是恩捷,因为其产品的竞争格局最为清晰,是一超多强的竞争结构,一超指的就是“恩捷”,所以好结构带来的是业绩持续超预期,引领电池材料环节品种,股价迭创新高。 但蔚来的固态电池事件后,市场发现恩捷股份的投资锚点,是有“高度不确定性风险”的,产品技术变迁的趋势下,恩捷主营产品-隔膜,其未来的生死,几乎取决于固态电池的商用进度,这样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品种,很难再继续成为新能源车产业链的锚点。 所以市场开始寻找新的“锚点”,这个锚,肩负着新能源车行情的天花板,且中长期又需要,难以被证伪,其通过业绩的逐步上台阶,强化板块多头一致性共识,也决定了新能源车行情的高度和斜率。 一直跟随老樊的人大概已经知道,因为之前就写过几篇关于锂产品的分析!老樊认为,这个新的锚点,就是“锂产品”,这也是从12月底以来,持续发文看好锂产品的动因(《大涨,只是预热!》、《着急涨,不等人》、《抱团,尾声?》、《年报,找到好消息》、《大涨,走向半山腰》)。 同时,老樊认为,锚点的重新建立,对市场是有很强的指引和强化作用的,因为在新能源车井喷初期,有中长期逻辑的锚点确立,会使得未来行情,不会因为锚点的问题,造成板块崩塌,而好的锚点,更是能够打开行情的天花板。 -------------------- 二、基于“产品属性”分析,两大产业趋势决定锂产品是“最佳锚点” 和当前市场共识,认为锂产品的多头行情,是源于碳酸锂涨价不同,老樊认为,如果单看产品涨价,锂产品的上涨行情是走不远的。因为一旦产品的供给放出,比如说SQM产能释放,碳酸锂涨价的动能,会迅速衰减,涨价的动力,也就不复存在,而股价通常又会提前于涨价终结,所以说如果单看涨价,往往会看不懂、看不清,甚至错过真正的产业趋势。 老樊认为,当前市场的逻辑,是短视的,而基于“唯产品论”的价值投资,是从产品端挖掘投资机会,对锂产品来说,这次的行情,涨价仅仅的催化因素。 底层的逻辑,是两大产品属性,这两大产品属性决定了,如果单单基于供需的线性外推,往往会错判这一轮行情,而也正是这两大产品属性,同时决定了,这轮锂产品的机会,才开始接近半山腰,21年的行情会更加精彩。 1)产品特性1——锂产品将由差异化产品主导,抬升盈利中枢。 锂产品的走向,是差异化的产品,产品差异化,决定锂产品定价,会持续上移。老樊认为,这轮新的产业趋势,是以高品质的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为代表的锂产品决定的,它们是差异化的产品,类似精细化工品的差异化产品,不同于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大宗商品。 对于低品质的碳酸锂来说,其是同质化的大宗品,定价模式,是会基于成本定价,企业构建的竞争优势,往往也取决于成本。而对于差异化的产品,工艺和品质优势,将会带来显著且有持续性的溢价。 之所以判断锂产品的走向,未来会走向差异化,主要是认识到了,未来锂的需求,会进入到分层的阶段,即需求走向分化,是市场需求结构的转变,以及下游客户对锂产品品质、规格的高要求趋势决定的。 对于储能、两轮电动车等来说,需要的,仍然是低品质的碳酸锂,而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需要的是高品质的碳酸锂,以及电池级的氢氧化锂,其价格中枢是持续上移的。 model 3国产的放量,已经宣告骗补的时代过去了,未来是优质供给的时代,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更是添了一把火。随着优质车型供给的逐步放量,对锂品质会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杂质含量,一致性等等,这是未来2-3年主要的逻辑方向,所以不要以传统大宗商品的角度开看。 在重点展开说说产品端,实际上不管是电池级的氢氧化锂,还是高品质的碳酸锂,都折射出一个非常关键的一环,那就是产品的“供给壁垒”,是很高的。 老樊在前面说过,一定要有“供给侧思维”,不要老是从需求端考虑问题,因为这样的话你会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那就是“好结构”,因为往往需求强,供给就会增多,竞争反而更加激烈,那企业之间必打价格战,到后来,企业盈利都很差,赔本赚吆喝。 未来,低品质电池级碳酸锂,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毕竟以前用它们来骗补,而那个时代过去了,这次高品质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的崛起,是有下游终端产品的高要求决定的,比如特斯拉、比亚迪等,而这种锂产品,其产能释放会很慢,而且氢氧化锂的工艺壁垒非常之高,盐湖提锂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高品质要求,所以不用担心盐湖提放量,带来的供过于求。 在高镍路线下,氢氧化锂等差异化锂产品,需求量反而会大增,与供给的错配会加剧,头部氢氧化锂生产商,将在高镍市场施展拳脚,其引领锂产品价格修复,仅仅是第一步,未来盈利中枢持续抬升,才是趋势所在。 2)产品特性2——“产品盈利放大机制”的代表,正反馈持续强化 第二大产品属性,就是产品的“盈利放大机制”。除了说需求结构的转变,带来的产品结构转变,折射到盈利端的提升外,对于锂产品的需求,也不是用现有的电动车用锂量,用计算器按出来的,线性外推不可取。 因为在涨价周期中,各级供应链都会留大库存。正极厂的锂盐库存—正极厂的正极材料库存——电池厂的正极材料库存——电池厂的电池库存——车企的电池库存。终端需求的5%增长,传导至最上游,可能是100%的增长,这在管理学上,叫牛鞭效应,所以不要线性外推供需怎么怎么样,这可能会误判这轮锂板块的行情。 老樊前期和大家说过,牛鞭效应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来自于管理学。最早这个概念,是宝洁公司在研究“尿不湿”的市场需求时发现的,其观察到纸尿裤在沃尔玛这一零售端销售的时候,需求通常是非常稳定的,但是沃尔玛上游的批发商收到零售商的订单,就没有那么稳定了,批发商的上游宝洁公司,收到的批发商订单波动则更加大。 这种情况类似于,你站在消费者这一端,手握一条牛鞭,甩动牛鞭时会发现离你的手越近的地方(即消费终端或零售端)波动越小,离手越远的地方(即原材料供应商)波动就越大。 为了大家能够清晰的理解,当时老樊还在知乎上找到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 牛鞭效应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和新能源车最类似的“苹果产业链”。 因为电子产业链也很长,所以它的牛鞭效应很强,往往电子行业的终端上升5个点,到半导体芯片这块,需求直接上涨50个点左右。 比如说苹果手机出了新品,增加了5%的消费者购买量,首先作为苏宁、京东这类直面消费者的渠道商,会增加库存,所以采购量上调5个点,累计上涨10个点。而作为经销商,一看苏宁、京东最近给我的采购上涨了10个点,那我也涨10个点,累积20个点。 苹果一看最近销量涨了20个点,觉得有必要增加10%的订单,累积30个点。富士康一看苹果最近的订单上涨了30个点,决定先增加一下库存,于是采购再升10个点,累积40个点,再到上游芯片等环节,最后就是50个点。 所以说,如果你不明白产品的“牛鞭效应”,还单纯去看需求如何如何变,往往会陷入误判中,以为终端需求下滑了一点,上游没太多问题,殊不知,这种一层一层放大后,上游企业收入端的下滑,往往是崩塌式的。 正是看到锂产品的这层属性,老樊才判断这轮行情,并非是单单涨价这么简单。因为和电子产业类似,锂产品也有非常类似的属性,一旦开始涨价模式,各级供应商都会留库存,而如果只是测算明年电动车的销量,基于明年的销量,测算锂的需求量,看似逻辑很清晰,但实际上这种线性外推,是没有看懂最重要的产品牛鞭效应。 所以上述两大产品属性决定了,以高品质的“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为代表的锂产品,是难得的“好产品”,“唯产品论,好产品才是最好的投资品”,是看清了产品特性,才敢于在12月底提出,锂板块行情,还未到半山腰。 ------------------------ 不过,从老樊挖掘以来,赣锋、天齐两大锂产品龙头分别上涨36.23%、55.87%,如果从9月份测算以来,涨幅更加高,所以短中期浮盈筹码较多,即使上行趋势确定,但有可能是先回撤在涨。 所以前期没有上车的投资者,最好的方式,就是调整逐步布局,在《大涨,走向半山腰》中,老樊也用消费etf的例子,重点说了调整逐步布局的策略,不是追求在调整低点进入,而是对板块预设30%的调整区间,分次买入,为的就是不踏空,而调整超预期,也有子弹敢于加仓。 最后,老樊想说一句,尽管21年的行情不可测,但是围绕“好产品”,挖掘投资机会的投资策略不会变,要想在市场上抓住大趋势的投资机会,必须契合自身的投研框架,在框架内建立深度认知,老樊的框架就是“唯产品论,好产品才是最好的投资品”,21年,继续与好产品为伴,不要希望抓住每一次的机会,但是认知内的机会,要把握住。 |
上一篇:开始蕉绿了
下一篇:来了...啪啪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