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1-05-27 - 小 + 大
聊一下“北向资金”。 熟悉老樊的朋友,都知道老樊对北向资金,是高度重视的,特别是从2018年底开始,就将北向资金纳入到观测大盘短中期走势的核心变量之一。 在4月14日《大爆发!》中,老樊就明确指出:虽然市场连续性调整,场内情绪空前悲观,但北向资金却连续2个交易日逆势对冲和护持,又到了再次印证“北水敏感度”时刻,老樊选择站队北向资金。 当时的逻辑很清晰,市场跌,北向买,这样的情形在过去2年经历过很多次,但北水的敏感度,从未让人失望过,果不其然,随后短期大盘触底,上证综指迎来一轮弱反弹,创业板指短期攻势则更胜一筹。 今日北向资金再度净流入146亿,今日MSCI指数成分季度调整生效, 本周已经豪买近500亿,刷新沪深港通开通以来的同期记录。北水连续性“突袭”,不得不重视,但和机构朋友交流后发现,这轮北向资金的异动,远没有市场想的“这么简单”。 从机构端拿到的数据来看,这次北向资金的“集中性”买入,并不是外资银行托管的配置型真外资买入的。 老樊在《“谁”预判了今日的暴跌?》中和大家聊到过,总体上来说,外资可以简单分位3大类:70%-80%比例的真外资,一般托管在外资银行,20%左右的北上交易型资金,主要托管在美林远东、摩根大通、瑞银证券以及摩根斯坦利等。 但这次异动的北向资金席位,是来自美林远东、摩根斯坦利、巴黎证券、瑞银等,在这些托管席位上的北向资金,是典型的交易型北水,市场都是冠以“背景深厚资金的马甲资金集散地”。 在过去的2年时间里,这些资金对场内短期情绪的引领非常有效,能够左右市场的情绪和节奏,当中最受市场高关注的,就是GJD有部分资金在里面。 弄懂了资金席位之后,逻辑一下就清晰了,那就是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真外资进场,大概率是宏观叙事的“伪逻辑”,要不然占比近乎8成的真外资席位,没有出现异动,很难解释。 其次,1个月前春季莫干山会议上央行研究所的发言,1周之前突然放出来,但周二北向资金才爆发,时间太过滞后,很合不理,以老樊的理解来看,央行摆明是要通过升值,来缓解大宗商品的通胀,调控工业品的过快上涨,这个猜想并不能激发真外资的大踏步进场。 所以结合上述分析来看,GJD资金有意引领市场,背后的意图很难猜测,市场猜测的100周年献礼行情,还是扑朔迷离,但只要北向资金不出现大幅流出,向上的震荡就会延续。 ----------------------- 盘面最火,当属“半导体板块”。短期的催化剂,主要有二: 其一,日本信越化学KrF光刻胶产能不足,导致国内多家晶圆厂KrF光刻胶供应紧张,部分中小晶圆厂KrF光刻胶甚至出现了断供,光刻胶是芯片重要的原材料,其高度紧缺,再度刺激“缺芯”逻辑。 其二,中美再度举行谈话,场内预期情绪面意义重大。二者共同拉动半导体板块的多头进攻情绪,在4月1日《大佬喊话,价值超高!》中,老樊就明确指出:芯片股供应链很脆弱,产业端专家预期,缺货可能要维持到21年4季度,按照这个预期,这次的博弈,还能继续走一段时间。 总体上来看,这次半导体的“博弈性行情”,是由2条细分主线展开的。一条是芯片设计,典型代表全志科技,一条是功率半导体,典型代表士兰微。 前者的逻辑,是业绩高盈利弹性预期。因为2020年初疫情原因,芯片设计公司基数低,导致今年Q1增长很好,下半年随着国内晶圆厂中芯、华虹等一部分扩产释放出来,拿到产能的芯片设计公司,自然有更大的盈利弹性。 后者是逻辑,是业绩增长强持续性预期。因为功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虽然同属半导体,但功率半导体不依赖于先进制程,所以卡脖子担忧少,且功率半导体对产业链配套要求高,国内有比较优势,这块与全球先进水平差距小,国产替代的逻辑更顺,业绩增长持续性自然更强。 半导体的博弈性行情,一致性看多预期还在强化,高景气未见终结信号,多头行情还能继续走一段,但除了模拟芯片,半导体产品属性不好,交易高手可以博弈,但中长线价值一般。 |
上一篇:有点嚣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