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提交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运筹帷幄 > 文章 当前位置: 运筹帷幄 > 文章

政策,大利空!

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1-07-23 - 小 + 大

创业板调整在预期之内。


自7月2日《短期,最大风险!》以来,老樊就持续警示创业板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风险大于机会,只是当前前十大重仓股,左右创业板指短期走势,但一旦权重股开始杀估值,创指的调整必然如期而至。


但在每一次调整的行情中,大家都会对老樊持续强调的“均衡配置”策略理解更进一步,每经历一次大幅波动,就对均衡多爱一分。


不过相比创业板指的杀估值逻辑,海外教育股早已全面开启杀估值、杀业绩、杀逻辑的“三杀模式”,在6月24日《突发利好!》中,老樊就指出,海外教育股的暴跌,短中期看不到拐点,该暴跌也为大家敲响警钟,对政策变化带来巨大冲击的行业,必须保留一份谨慎。

              

今天中央教育双减政策已出,严格程度大超预期,重磅利空之下,盘前新东方再度大跌60%,这是比腰斩之后再腰斩还低,当政策拐点确立之下,不要相信能够快速出现转机,因为供给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需求的恢复也需要时间来磨。这点同样适合于地产,所以因为估值低,而买入政策打压品种,往往是备受煎熬。


----------------


近期市场节奏极端分化,有的赛道非常拥挤,有的赛道却在被抛弃。


这种极度分化的市场,让老樊不断在拷问自身一个问题,那就是有没有一套成熟的投资框架,能让自己在每一次的赛道拥挤前,提前上车,被抛弃前提早下车,屡屡抓住每一个优质赛道。


但老樊得出的答案,是NO。其最为本质的原因,是在于不同赛道、细分行业间内在属性差距很大,不可能存在某一个框架,能够融合所有的逻辑。


比如说科技赛道与周期赛道,前者的逻辑,侧重于成长空间和龙头竞争优势,后者的逻辑在于供需结构,供需错配时带来的业绩爆发性。


二者估值体系也是相异的,于科技品种而言,估值重要性不是很高,重要的还是产业趋势和景气度,但周期品却是高估值买,低估值卖。


所以我们能够观察到,优秀的周期股基金经理,很少会买入科技股,科技股的基金经理,也不会买入周期品,因为二者逻辑不同源。


这就会折射出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怎样的投资框架,是最有效的,因为总有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框架。老樊结合这些年的经验,提炼了3点判断标准:


1.投资框架是否有“比较机制”。最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这套框架能否帮助你在投资机会中做比较。老樊比较欣赏长江证券董事长刘元瑞的一句话:研究做加法,对有限的内容做无限的扩展;投资做减法,对无限的范围做有限的选择。


研究一个投资机会的时候,要去深挖更深层次的逻辑,比如说涨价,要去看涨价的动因是怎样的,供给端、需求端、库存端是怎样,涨价持续性如何,是否向上市公司业绩端传导,这是做加法,但于投资而言,要去做比较选择,在做减法,同为涨价,周期品涨价好,还是消费品涨价好,每一个产品涨价的机会不可能同时买入,即使是均衡配置策略都是不现实的。所以优秀的框架,就是去看是否存在“比较机制”,究竟哪个机会更好。


比如说老樊的“唯产品论”,基于“好产品积分卡”量化工具,不同产品有不同产品属性,得分值不同,所以投资机会性质和级别不同,哪些机会中长期配置,哪些机会做波段,哪些产品是博弈性机会,很清晰。


2.投资框架是否有“可复制性”。一套成熟的投资框架,并不是在一朝一夕间轻松完成的,而是从点到面不断完善的,投资框架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投资框架的可复制性就在增强,这也是决定投资业绩是否稳定,非常核心的一环。


于普通投资者也好,机构投资者也罢,为什么有人投资业绩“昙花一现”,深层次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投资框架不可靠,复制性差,比如说这次基于涨价逻辑买入,下次基于业绩反转操作,都是碎片化的,很可能出现这次基于涨价,抓住短线爆发股,下次涨价不及预期,就被坑杀。


以这次的锂电暴涨行情为例,有的投资者依据涨价逻辑,抓住六氟磷酸锂,如果建立涨价的细分框架,往往能够抓住这轮稀土逼空式的上涨行情,因为框架同源、逻辑相似。


老樊的“唯产品论”之所以有很强的复制性,就是在于不管什么样的产品,都是在研究产品共性,基于这些共性进行分析和打分,有了具体的要素,自然就可以复制到每一次投资机会的研判中。


3.投资框架是否“可迭代”。一个基本的研究框架是前提,但这并不代表这个框架是一成不变的,优秀的投资框架,反而需要不断优化和进步。


这里老樊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很早以前就放弃“技术面分析框架”,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技术面框架难以迭代,所以随着大A的成熟,使用技术面的投资者,越来越少,更多是作为一个辅助工具。


举个例子,老樊以前在打造技术面框架时,阅读了500本左右的书籍,不管如何优化都很难提高。就以均线指标为例,会发现不管参数如何设置,都很难提高均线指标预测行情的准确度,甚至找不到内在的原因,都是人云亦云,比如设置5、10、30、60日均线,到后来的斐波那契数列均线,再到均线组合的使用,不管如何迭代,准确率很难提高,也找不出站得住脚的合理解释,压根找不到为什么这样设置的原因。


但“唯产品论”的投资框架,包容性就很高,可以不断迭代,九大产品属性可包含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有新的元素可以加入进去,比如说产品周期性,市场往往看供需结构错配,这实际上这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一套成熟的投资框架,大都符合3条标准,大家也可以拿着这3条标准,去看看自己正在使用的投资框架,是否符合条件。






上一篇:是时候出大招了!

下一篇:今晚和大家聊聊天

老樊研究院 的最新文章:

再度爆发!

原创2022-12-09

突发,好消息?

原创2022-11-24

集体爆了!

原创2022-11-23

新变化,重视!

原创2022-11-22

魔咒,要躲开?

原创2022-11-21

超级震撼!

原创2022-11-18

高调看空了!

原创2022-11-17

血流成河!

原创2022-11-16

大佬:主升浪开启!

原创2022-11-15

逻辑生变?

原创2022-11-14

关注老樊研究院公众号
老樊研究院的微信号:xmsg77

价值投资者,好赛道,好产品,好价格,好结构,好预期,好公司!

关于我们   |   提交推广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5 微游资.  Powered by vyouzi.com   |   粤ICP备191246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