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板块要爆!
原创:研报社社长 游资研报社 2021-08-23
- 小 + 大
公众号现在推送规则改了,我们每天发完的时间大概是在每个交易日的21点~23:00之间,周末文章顺延到周六或者周天!,大家如果没有及时收到文章推送的话,可以按照下图指引把公众号设为星标并添加在桌面,并且多点点"再看"或者转发,这样就不会错过你喜欢的文章了 三.研报金股:数控机床行业迎来政策利好,低估值才是王道(秦川机床)钒电池的性能天生符合储能,尤其是大规模长时储能,已经在商业化前夕,接下来的钒电池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10的裂变期。 钒电池存在体积大,不易搬运的缺点,但优点也十分突出,主要有使用寿命长,可长达20年;电解液可循环使用;电池容量可扩充性强(可以通过增加电解液储存器体积增加容量),可用于建造千瓦级到百兆瓦级储能电站;不易燃烧,安全性好;可实现100%放电,而不损害电池。钒电池十分适合作为储能电池,尤其是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从国内和国际发展来看,钒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均已落地。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要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实现钒电池等液流电池长时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类似于2014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钒电池项目,装机量已经超过6GW,容量超过20GWH,而且我们已经看到大型发电企业的身影。按照《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制定目标,2025年累计实现30GW装机量,目前看来,钒电池有望大幅超预期。预计2025年钒电池渗透率达到20%,2030年达到30%+。2021-2025有望是钒电池渗透率提升的第一阶段爆发期。同时目前看,不同于锂,80%供应在海外,钒的供应大约50%在国内,资源不会受制于人。钒资源全球储量2000万吨,区域分布集中,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南非和澳大利亚四国,其中中国、俄罗斯位居前两位,占比分别为47%和26%。钒的需求结构一直相对稳定,90%来自钢铁,储能目前只占1%,但是随着储能进入爆发期,2025年占比将超过15%,2030年有望超过30%,正如2015年的锂钴和2018年的镍的发展格局,新的需求领域带来了新的成长空间。按照1GW钒电池需要5500吨钒计算,假设2025年新增钒电池装机量为4GW,新增需求量2.25万吨,相比2020年市场规模的60%,对供需平衡表形成较大的冲击。二.券商IT:一个不能忽视的方向
近期证券方向走的不错,我们认为后续有望延伸到相关方向。中国基金行业协会发布截止到21年6月,中国股票/混合型基金的总规模分别为2.3和5.6万亿元,而20年底这一数据为2.06和4.36万亿元,可见中国基金业正处于快速蓬勃发展时期。证券业协会发布2021年上半年券商行业经营业绩,21H1全行业总收入2300多亿,净利润900多亿(未经审计),20年同期收入2100多亿,净利润830多亿,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目前看,金融IT行业的主要客户是证券基金和保险资管。客户的IT投入通常和其经营相关:中证协在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中明确考核IT投入占比,和收入直接挂钩,部分券商的IT科技总投入已经超过营收比重的5%。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通常和规模成正比,而管理费的增长也给基金的IT投入增加提供了源动力。在资管新规等改革的推动下,标准化和净值型产品崛起,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理财子公司、主动型券商资管成为了时代的潮流。当前净值型标准产品市场的特点是马太效应明显,对头部基金经理有一定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从海外经验来看,基金的长期费率是下行的,这又对基金运作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可能成为资管大时代的新变量。产品端:人工智能+投研可能结合大数据挖掘,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拓展传统投研的视野,获取更多的alpha;人工智能等IT技术改造的投研体系具备可复制性,可传承性,能够帮助资管方将人脑的一部分能力固化成为公司的智慧资产和竞争优势。销售端: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可以逐渐完成替代客服等基础性人力工作,甚至进入主动投顾领域,既降低行业的人力成本也能提升用户体验。相关公司:恒生电子、同花顺 数控机床行业迎来政策利好,低估值才是王道(秦川机床)![]() 根据国资委官网8月19日信息,国资委党委召开会议指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中央企业主动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针对工业母机、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肩负起产业链“链主”责任,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积极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自从2011年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见顶之后,一直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消费额继续小幅下降。考虑到机床行业的10年更新周期,上一轮在2011年达到顶峰,目前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处于底部,2020年或成新一轮周期起点。根据Wind数据,2001-2020年,我国机床产量数控化率从6.85%提升到43.19%。虽然近年来中国机床数控化率提升很大,但是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根据METI数据,2020年日本机床产量数控化率为82.74%,产值数控化率为91.16%。2020年中国机床产量数控化率为43.19%,与日本差距39.55pct。分类来看,日本所有类型的机床产值数控化率均在70.00%以上。我国机床行业高端化趋势显现,数控化率提升空间大,高端装备增量缺口很大,国产机床制造商大有可为。 今天社长就和大家聊到这里,朋友们下次见
记得在看,点赞点起来,别错过大肉机会!
![]()
注:部分信息来自券商和公开信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文章内容。文章内容仅为参考意见,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谨慎!
|
上一篇:带着明天还能涨停的票,正式回归!
下一篇:才吃口肉,又被减持打击!